从痰瘀论治顽固性痤疮初探
2017-03-14张婧,刘翔
张 婧,刘 翔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9;2.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顽固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红肿、有脓头、炎性丘疹及大小不等的硬结状或囊肿样皮损,其多个皮肤毛囊可同时受累,其硬结囊肿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病情缓解时其囊肿变小而不消失,其皮肤病变可在原位反复发作[1-2]。顽固性痤疮患者多为青年人,其病情可反复发作,顽固不愈,其身心健康可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古典医籍中,顽固性痤疮被称为“痤”、“粉刺”、“肺风粉刺”、“面疱”等。近年来,笔者以痰瘀互结为顽固性痤疮的病机对其进行分型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从痰瘀论治顽固性痤疮的临床效果及典型的医案介绍如下。
1 顽固性痤疮的病因病机
顽固性痤疮的病机以痰瘀互结为主。《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可见,痤疮的发病机理是腠理开泄,汗出见湿,风邪袭表,郁于表皮,乃生痤疮。王冰指出:“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脂液遂凝,畜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瘗于玄府之中,俗曰粉刺,解表已。”他认为,阳气怫郁,经络阻塞,湿气停聚,阻于玄府,遂成痤疮。根据内经中“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的理论,顽固性痤疮之所以会反复发作,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滞留于患者的体内,导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笔者认为,外感或内伤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或肺之宣降失常,或肝之疏泄失调,日久气郁则生瘀,津停则生湿生痰,加上风、火、湿、毒等邪气停聚于表,内外合邪,遂成顽固性痤疮。总之,顽固性痤疮的病机,其本在肺,关于脾胃,根于肝肾,痰瘀为其要。
2 顽固性痤疮的辨证论治
笔者基于病证结合之法,紧抓痰瘀互结这一病机要素,详辨顽固性痤疮患者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及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气机功能,将此病分为痰瘀滞肺型、脾胃不和夹痰瘀型、肝郁肾虚夹痰瘀型三个类型进行论治。
2.1 痰瘀滞肺型顽固性痤疮的辨证论治
肺主一身之表,其华在毛,在体合皮。若风、寒、湿邪外袭,阻遏肺气,肌腠气机被郁,邪气郁积于体表则成痰瘀滞肺型顽固性痤疮。其症见:皮肤丘疹呈红色或淡红色,或焮热痒痛,或有脓疱,状如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痤疮经久不愈,患者颜面的皮疹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有瘢痕和色素沉着,可伴口鼻干燥,微咳,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治疗痰瘀滞肺型顽固性痤疮应采用解表清热、化痰祛瘀之法,因势利导,使病从表而解。治疗痰瘀滞肺型顽固性痤疮的基础用药为:菊花、银花、连翘、杏仁、薄荷、桑叶、蝉蜕、刺蒺藜。根据患者痰瘀互结证的轻重,可为其辨证选用胆南星、浙贝、忍冬藤、莪术等,以化痰祛瘀。
2.2 脾胃失和夹痰瘀型顽固性痤疮的辨证论治
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肌肉,若脾胃失和,升降失调,脾虚不能升清,津液不能输布于肌肉、皮毛,则肌肤不荣,腠理不固,“汗出见湿”,发为痤疮。此类痤疮迁延日久,医者误用寒凉之品治之,郁遏气机,邪伏于内,日久成瘀化痰,导致痤疮反复不愈,即为脾胃失和夹痰瘀型顽固性痤疮。此类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其皮损漫肿色暗或红肿不甚、呈囊肿或结节状,喜热饮,头面油垢较多、痰多、便秘、尿黄等。治疗此类痤疮当健脾和胃,扶正祛邪,基础用药为茯苓、藿香、苏叶、陈皮、白术、苍术等,可辨证选用浙贝、皂角刺、竹茹、路路通等,以化痰祛瘀。
2.3 肝郁肾虚夹痰瘀型顽固性痤疮的辨证论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郁肾虚日久,可导致痰瘀互结。肝郁肾虚夹痰瘀型顽固性痤疮患者的皮损多为丘疹、囊肿、结节并见(亦可有瘢痕),其睡眠时间可显著减少或发生失眠。治疗此类痤疮当从肝、肾论治,并在调补肝肾的基础上辅以化痰消瘀之法,基础用药为柴胡、薄荷、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白芍、生地、当归,可辨证选用化痰祛瘀之品,如白芥子、皂角刺等。
3 验案举隅
许某,女,28岁,于2016年7月22日就诊。其主诉为:面部起皮疹5年余。其现病史为:5年前其面部开始出现红色丘疹,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有时其面部可出现暗红色脓疱,其病情时轻时重。该患者经多方治疗四年余,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来我院就诊时,该患者的症状主要为:面部起红色丘疹、脓疱,有数个色泽暗红的硬结状囊肿,皮损处有轻微压痛,皮肤出油多,伴有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已5天未解大便)诸症。该患者平素喜辛辣油腻饮食,经常熬夜,其月经正常。该患者病情经西医诊断为顽固性痤疮,中医辨证为肺胃郁热,痰瘀胶结。该患者的治法为清肺胃热、化痰祛瘀,所用的方药:黄芩15 g,桑叶10 g,金银花15 g,知母10 g,生石膏20 g(先煎),生地黄15 g,牡丹皮12 g,桃仁15 g,桔梗10g,枳实15 g,厚朴15 g,生大黄10 g(后下),生甘草3 g、桔梗10 g,浙贝15 g、胆南星15 g,丝瓜络20 g,皂角刺20 g,苏叶10 g,水煎服,每2日用药1剂,分3次服下,共用药10剂。嘱该患者保持饮食清淡,作息规律。2016年8月6日,该患者二诊的情况为:服上方7剂后,其面部的红色丘疹减少,脓疱变小变浅,排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将前方中的枳实、厚朴、生大黄去除,加野菊花15 g、紫背天葵15 g,让该患者继续用药7剂。此后,采用此法为患者加减用药治疗3个月余,其皮疹基本消失,经随访一年其病情未复发。
按语:上述验案中的患者被诊断患有顽固性痤疮,其病情的辨证为肺胃郁热、痰瘀胶结证,治当宣肺泻热,化痰祛瘀。在其所用的方药中,桑叶、金银花、苏叶、知母、桔梗可清肺胃郁热,宣肺解表;丹皮、赤芍、桔梗、枳实、丝瓜络可调气凉血活血;皂角刺、白芥子、浙贝可化痰祛瘀。在此方中加入承气汤,是因该患者久未排便,有形之邪结于肠内,故以承气汤通阳明肠腑,使肺气得降。在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抓住其痰瘀互结的关键病机,在为其用药时表里兼顾,气血双调,主次分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 小结
顽固性痤疮的病机复杂,其表现主要为痰瘀胶结及与五脏相关的病理变化。在治疗此病时除了要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也不应忽视化痰祛瘀法的重要作用。总之,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从痰瘀论治顽固性痤疮可获良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4.
[2]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