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输出驱动,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017-03-14胡小燕
胡小燕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是始终关注的问题。本文引入输出驱动理论,针对大学课程设计这一主要方面,从输出驱动的角度探讨调整课程设置,强化英语刚性需求,提高英语学习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输出驱动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42
0 引言
(1)大学英语改革成绩明显。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修订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主导方向和基本内容保持不变,大学英语改革持续深入,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不少学校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普遍强化了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广泛实行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应用,教育效果也明显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引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试图从应用角度讨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
(2)输出驱动假设的介绍。这里的“输出驱动理论”(output-driven hypothesis) 主要针对接受正规外语教育、具有一定外语语言基础的学习者。其假设参考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 1985) 的输入假设、Swain( 1985) 的输出假设和 Long( 1983) 的互动假设中Krashen的理论,同时有所扬弃,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假设的具体主张包括: (1)就教学过程而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可以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2)就教学目标而言,培养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说、写、译表达性技能为显性考核目标,听、读接受性技能仅为隐性目标; 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可以从说、写、译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输出技能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近10多年的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尽管成绩斐然,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大学英语占据大量课时却无法取得令师生满意的效果。教學目标设定时,全体学生标准基本相同,但即便是同级同学,英语基础仍然有很大差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节奏,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得到更多提升,学生为了自身外语需求和考试需求,不得不另外去参加培训。同时,你讲我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得到更高的认同,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对此现象有所改善,但始终关注的英语学习的输入方面的调整,没有从输出驱动的角度调整教学,对教学帮助有限。等级考试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但由于其考试规模和目标等方面的局限,无法持续驱动学习,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驱动力更为有限。输入驱动在教学过程中弱于输出驱动,如何发挥强有力的输出驱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1)兴趣、课堂吸引力驱动力有限。部分学者强调增强学习兴趣,如提高课堂趣味、增强学生参与程度,这些当然对英语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这些都是输入驱动,而就教学过程而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兴趣和课堂并不是强力的输出渠道。高校学生大多学习英语9年以上,已经有了固有的认识和印象;尽管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听、说、读、写、译全面提升,但很难让人对英语的兴趣发生根本变化。增强课堂吸引力也是重要手段,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必须不断研究改进的方向。增强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项有益的输出渠道,但由于师资的关系,课堂一般有超过30名甚至40名同学,在有限的课时内,课堂参与度很难惠及每名学生。
(2)课程设置中输出驱动不足。一方面,学习的持续性不够。大学英语一般在大学的前4个学期开设,部分学校还对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允许免修大学英语,而学生的英语输出需求,则要在继续深造的入学考试甚至步入社会职业需求上才会体现,这期间有1-2年的空档期,导致很多学生很少甚至放弃学习英语,即便是前2个学年,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提高了英语水平,也因为没有后续应用的输出驱动,而导致知识的遗忘和能力的下降。
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依旧存在大而全的考虑,由于教材目标和教学设定的统一,必须照顾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这样就使得部分英文基础很好的同学,没有办法接受更加优质、高深的英语教育,而另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则无法跟上进度而提高有限。
(3)交流工具属性构设困难。校园内有很多外籍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学生在与他们交流中有使用英语的需求,这样的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2015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而同期来华留学生39万,且不说其中很多留学生来自亚洲,留学生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不可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这样的环境。因此,大学阶段学生用英语交流的需求较少,输出驱动不强。
2 强化输出驱动的思考与对策
美国课程论之父 Tyler( 1949) 提出了课程框架的四要素: 目标、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和评价。本文在输出驱动理论基础上,关注四个要素中的目标和内容,主要考虑课程设计,将大学英语当做基础技能和工具,假定师资和条件基本允许,探讨通过调整课程、增强应用,提高输出驱动。
2.1 科学筹划课程,设定分级目标
强化输出驱动,要调整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有统一的方向和个性化的设计,突出英语的工具属性,将其设定为学生开展后续学习,完成学业的必要工具。
在课程设置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学习层级;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专业能力;根据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计划,最终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够提升英语水平,为后续学业和职业需求打下基础。所以大学阶段英语的学习可以筹划为3个阶段:基础巩固和分级阶段、主要学习阶段和后续输出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在入学前期(第一个学期或者前2个月)进行大学英语的基础巩固和分级评价考试。让学生参考考试分数,对自身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自主选择层级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阶段,英语学分单独划分出来,高层级学分较高,低层级学分较低,而总学分要求一致,即低层级学生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调高自身层级,或者到大学第三、第四年级通过英语选修课修满学分。
第二个阶段(前2个学年),按照分级教学模式进行。大致分为4个层级,各层级课程提前准备,根据学生选班的情况开设课程,每2个月可以调整层级1次。在低层级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基础巩固为主,主要通过引导教学和大量的练习提升薄弱者基础。中间层级参照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高层级主要以应用为主,集中优势资源,以交流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资源,提升学习效益,为学生能够适应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每个学期,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层级2次,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于高层级的学生,则可以按照等级考试和学科考试成绩进行强制或自愿降级。
第三个阶段(后2个学年),双语教学和专项技能培养。对于高层级的大学外语学生而言,参加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会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在经过两年的高水准学习后,他们有这样的基础;双语的专业课,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学英语的巩固和提高,对学生的英语更加促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刚性的输出驱动,对于前期的英语学习也是巨大的驱动。对于始终选择低层级的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等专门技巧课程供其选修。从职业角度来看,对于全面均衡英语能力人才的需求,远远少于专项英语能力人才,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有选择地提升自身能力。中间层级的学生,则通过单项能力和部分专业课的双语课程来完善输出驱动。
2.2 強化工具属性,针对输出设定课程
大学英语在基础巩固阶段后,可以将其按照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口语等若干专项技巧进行分类。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可能面临多样化的英语技能需求,例如需要查阅、翻译专业外文书籍、需要撰写英语文件、需要流利的口语表达等,这样的辅导课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在大学校园内,也可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修,强化英语工具属性。有了自身工作、学习的输出需求,在参加这些课程学习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也将有很好的改善。
2.3 增加交流的输出驱动
在高校可以采取更多元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英语交流需求,例如开办英语角、英语文化节,开设各类活动竞赛等,在有限的资源内增加对于英语交流的需求,成为除去考试和课程设计外更广泛的驱动和补充。
3 结论
本文探讨的课程设定,看似简单,其实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英语学习本身,还涉及更多专业课程方面的调整,从理论到实施还有很多的瓶颈需要打破,突出输出驱动,将大学英语与专业学习、职业技能等紧密结合,定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R].2011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主旨发言.北京,2011.11.
[2]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