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问题教法实践应用策略
2017-03-14王茜
王茜
摘要:问题教法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问题教法能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欢迎。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有灵活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法;应用策略
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习,就是学习提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问题教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去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问题教法的成功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实现教师身份的转换,使教师成为课堂组织者和参与者。但在问题教法具体实践过程中,问题如何设计、投放、引导、评价才能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这是教师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做好教学调查工作
(一)展开教情调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问题教法中问题的设计首先要了解好教情,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教材,历史学科知识具有前后关联性、相互渗透性等特点。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分模块,知识的容量较大,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学起来较难。这要求教师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条是君权不断加强。要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单元的特点,比如讲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设计这样问题:明清时期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学生结合这一单元的内容线索,可以从明清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明清如何加强君权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答起题来很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性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展开学情调查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高中学生智力和知识的发展水平。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认知水平不一样,如果上课时教师问题过难、跨度过大,多数学生会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会降低;但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枯燥,部分学生会认为历史很简单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影响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制定出深度适宜的问题。
比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本课分为三目,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火再燃。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鸦片战争,因此有一定的基础,结合学生的情况对基础的问题设计好导学案,了解一下学生对鸦片战争了解程度。接着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设计问题,这次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兴趣,如:“有人说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引发了鸦片战争,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取得那么多的利益,为什么还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些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提出的,并且教师根据不同问题准备不同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对鸦片战争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满足了学生需要。
二、问题投放,精选教学展开时机
(一)优化问题展示方式
问题教法中问题的展示方式有很多种,如课堂提问、导学案展示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欢迎,它可以把大量的史料、动态图片、知识结构、视频轻松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它成为问题教法中展示问题的最优方式。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比较一下郑和的航行和哥伦布的航行,并作出简要评价。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相关材料,不知道从何突破。这说明问题展示方式不对,可通过多媒体展示郑和与哥伦布动态航线对比图、郑和与哥伦布相关史料、小故事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这种动态的情境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轻松融入问题,学生很快就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回答得更全面、更精彩,从而也训练了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二)精选问题投放时机
在运用问题教法时,如果一堂课教师不停地问,学生没有深刻思考讨论的时间,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会学的没有效果并会产生倦怠感。因此问题的投放应把握好时机,问题的投放应选择在学生兴趣被点燃、思维被启动之时。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当学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学生思维被启动,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旧道德就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前期还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我们现在却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宣传孔子思想。学生有了疑问,教师就顺势投放问题:“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口号?在今天这个口号还合适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教师投放的问题正是时候,学生思维被激活,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开始探究讨论,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引导,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一)实施问题个性引导
问题引导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思维顺利激活,让学生主动去找问题答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引导要体现个性引导,个性引导就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極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语言能力表达较弱的学生,可以提问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武昌起义的时间等简单问题;对于表达能力强但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进行复述,如复述一下辛亥革命的过程;对于组织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提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为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深入,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问题的个性引导。
(二)发动学生质疑释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但要想发动学生质疑释疑,就得抓住学生的好奇点,因此在历史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去多角度进行质问,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要积极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三《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唐诗,比如初唐时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盛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蜀道难》、晚唐时杜甫的《春望》《石壕吏》,让学生体会唐诗的魅力,知道唐朝是诗歌繁荣的时期。此时学生有很多好奇点,开始有了疑问:“为什么诗歌在唐朝这么繁荣而不是其他朝代?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人,但为什么诗歌的风格差距这么大?”教师此时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投放资料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中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出原因,学生看出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变化相关,诗人诗歌的风格与唐朝社会变迁相关,从而学会利用对比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从传统被动听课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四、问题评价,介入积极激励机制
(一)丰富问题评价方法
问题教法以问题作为课堂的重点,把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不断围绕问题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就会有差别,教师不能采取单一的对错来评价学生,要采用丰富的评价方法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还可以根据创新性来评价。教师要把握好评语的尺度,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描述出学生的进步、潜力和不足,从而实现增强学生自信、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热情的目标。
在学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的时候,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在这一课讲授抗日战争时,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样的问题对学生就该是全面评价,只要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对学生回答今天如何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假设学生回答比较激进,也不能打击,学生思考是好的表达感情也是应该的,也得鼓励,并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学会正视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反思问题成效品质
只有反思才能使教学更加进步,教学活动之后,我们要对问题是否达到效果进行反思。看通过问题解决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对本课中最基本知识点如:“一国两制由谁提出?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时间、意义。”这些问题针对最基础的知识点,问题提得明确,学生能迅速找到答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接着教师又提问如:“香港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澳门问题是怎么来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想找寻到底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怎么来的。但是问题有一定高度需要在教师点拨下才能完成。但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前后联系,这在训练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个探究题,教师要进行帮助,可以通过投放史料、政策、联系当前热点新闻引导学生从民心、文化、一国两制的构想、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方面去探究。学生在合作之后得出答案,这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问题设计之初的目标,问题设计收到了应有的成效。
问题教法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它是全新的一種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在实践问题教法时,要采用灵活的应用策略,重点关注问题设计难易、问题投放时机、问题引导、问题效果等,使问题教学真正为教学服务,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谷昌头.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梁磊,李慧娟.谈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运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5).
[3]项宏.历史问题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