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研究

2017-03-14安晓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晓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隐性职业素养学生人才培养建设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现代思想与教学方法等的冲击,在高职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加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形职业素养;培育模式;量化评价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首先,随着高职院校关注度不断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教育资源投入与师资队伍力量与逐渐增长的学生数量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应的考试机制与系统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难度,甚至导致高职院校培育模式无法充分贯彻和落实。其次,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兴起和办学时间不足,缺乏相应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规划性,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计划与现实生活出现差距,导致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随着就业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和调整,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当前的培育模式没有综合考虑到就业市场各方面的要求,导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理念下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度发挥不够,无法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改革和创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市场职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发展时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质量,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与相应的职业素养不匹配,甚至某些职业选择方面欠缺部分专业素质,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专业技能好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意识、道德素质与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学生缺乏诚实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淡薄,高职院校整体的评价体系内容没有综合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各个层面,没有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纳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体系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来说,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知识,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全面素养,导致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重点性内容,没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造成了冲击,他们不愿意甚至拒绝参加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学校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加强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自我教育和认识缺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学生人才,这样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加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切实积极改变和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力争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坚持务实本质内容,全方位、深层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了解,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中,在积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其技能传授与培训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从而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出发,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教育培训方案。其次,切实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大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要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素养培养对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会就业基层培育出高技能的双向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全面积极的服务宗旨,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道路。最后,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尊重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思想选择,以思想内化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了解,从积极了解企业文化出发,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充分体会到就业社会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二)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本方式,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发,引入一系列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强课堂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学生毕业之际加入“就业指导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加强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职业定位,促使每位同学在入校后就积极了解和关注未来就业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好专业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目标,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制订未来就业计划,为未来就业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步骤,力争促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和内容不断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阵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而以培育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切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态度,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与就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整体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特性,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良好的互动促进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从职业素养培育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评价,不断营造公平和自由的职业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加大职业性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促进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奠定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机制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估与考核,也必须将过程教学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反馈机制,极大程度改善和加强考核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结论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导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高职院校职业实践活动课程,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量化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苏锦霞,龚声武.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2,(02).

[3]方波.摭谈高职素质教育之核心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

■ 编辑/于金苗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首先,随着高职院校关注度不断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教育资源投入与师资队伍力量与逐渐增长的学生数量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应的考试机制与系统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难度,甚至导致高职院校培育模式无法充分贯彻和落实。其次,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兴起和办学时间不足,缺乏相应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规划性,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计划与现实生活出现差距,导致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随着就业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和调整,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当前的培育模式没有综合考虑到就业市场各方面的要求,导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理念下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度发挥不够,无法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改革和创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市场职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发展时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与系统性,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质量,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与相应的职业素养不匹配,甚至某些职业选择方面欠缺部分专业素质,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专业技能好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意识、道德素质与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学生缺乏诚实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淡薄,高职院校整体的评价体系内容没有综合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各个层面,没有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纳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体系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来说,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知识,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全面素养,导致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重点性内容,没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造成了冲击,他们不愿意甚至拒绝参加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学校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加强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自我教育和认识缺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学生人才,这样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加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切实积极改变和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力争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坚持务实本质内容,全方位、深层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了解,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中,在积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其技能传授与培训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从而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出发,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教育培训方案。其次,切实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大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要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素养培养对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会就业基层培育出高技能的双向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全面积极的服务宗旨,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道路。最后,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尊重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思想选择,以思想内化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了解,从积极了解企业文化出发,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充分体会到就业社会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二)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本方式,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发,引入一系列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强课堂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学生毕业之际加入“就业指导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加强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职业定位,促使每位同学在入校后就积极了解和关注未来就業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好专业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目标,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制订未来就业计划,为未来就业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步骤,力争促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和内容不断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阵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而以培育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切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态度,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与就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整体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特性,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良好的互动促进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从职业素养培育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评价,不断营造公平和自由的职业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加大职业性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促进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奠定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机制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估与考核,也必须将过程教学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反馈机制,极大程度改善和加强考核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结论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导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高职院校职业实践活动课程,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量化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苏锦霞,龚声武.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2,(02).

[3]方波.摭谈高职素质教育之核心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