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

2017-03-13段生艳赵云龙陈广超

大医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腰痛腰部特异性

段生艳 赵云龙 陈广超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保山 678000)

临床上,下腰痛就是指腰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调查显示,在成年人中,会有80%的人一生的不同时期会出现下腰痛的情况,发病率在7.6%~37%之间,对于45岁以下人群而言,非特异性下腰痛为主要活动受限病因[1]。本次研究中,以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发病机制、诊疗研究进展进行了解为目的,从常用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临床诊断、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综述。

1 常用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

1.1 疼痛评估量表

(1)VAS量表。此为对疼痛强度进行评估的量表,患者在100 mm的线段上,不痛为0分,写在最左端,剧烈疼痛为11分,写在右端点,疼痛强度越高,则得分越高。VAS属于单维度量表,灵敏度、信度、效度均较高,是目前对疼痛测量最为敏感、最为常用也是最为可靠的方法[2]。(2)NRS评分量表。该量表是由0~10的11个数字组成,无痛为0,在左端,剧烈疼痛为10,在右端,在评分时,让患者以实际疼痛情况为依据,在0~10选择一个可以代表疼痛的分数[3]。

1.2 腰部运动障碍评估测定

(1) 汉译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该量表共包括1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6个备选答案,分值在0~5分,所有选项得分加和后除以10项最高得分(50分),所得结果的百分比为实际量表得分。这一量表在下腰痛功能状态评估中比较适用,对较高残疾水平的评估更加适宜[4]。(2)汉译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共计包括24个问题,涉及有下腰痛对卧位、睡眠、行走、生活自理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每个问题答案为是则计1分,答案为否则计0分,总分最高为24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越高,则证明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高[5]。

1.3 腰痛患者自身健康功能状态评估测定

这一量表对与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估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量表,这一量表对全部人群比较适用,多需要5~10 min便能够完成。曾有学者建议采用这一量表对慢性腰背痛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的首选方法[6]。

2 诊断

目前临床上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断比较容易,但是现阶段尚无统一标准,各国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美英政府层相继颁布了LBP联邦指南和欧洲指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了定义:始发在腰部的症状,既无神经根受累,也无严重潜在疾患的LBP。非特异性下腰痛在LBP中所占比例在85%以上。

除此外,采用Jeffery等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具体内容包括: 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大转子等处发生疼痛,活动、久坐、久站之后会明显加重,并且症状反复发作,时间超过6个月;腰部压痛症状呈现为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呈现为阴性、无神经根损害体征;腰部X线、CT检查无明显异常,MRI检查正常、腰椎间盘呈现出局限性高信号区[7]。

3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研究

3.1 肌肉因素

曾有研究指出,椎旁肌与非特异性下腰痛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椎旁肌包括浅层、深层两种,浅层为竖脊肌,腰部最发达肌肉,深层为多裂肌、回旋肌等肌肉。因椎旁肌对脊柱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的主导作用,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失用性、保护性体位造成椎旁肌萎缩、肌纤维特征改变,多会被视为慢性腰背痛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3.2 病毒感染因素

曾有学者对人巨细胞病毒从潜伏到再激活感染后在腰痛中的潜在致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血清pp65IgM阳性率在48.21%,证实pp65IgM活动性感染与腰痛存在明显相关性,从而为非特异性下腰痛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3.3 神经根级背根神经节病变因素

诸多因素会对神经根、背根神经节的直接影响为造成患者下压迫不疼痛合并或者是不合并根性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提出椎间盘切除术时对其进行治疗后,髓核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作用,被视为诱发疼痛的主要原因。

4 治疗

在对下腰痛实施治疗的方法相对较多,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针刺治疗、按摩治疗等。不同治疗手段各具优势。

4.1 激光疗法

曾有学者采取C臂导引下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另有学者采取半导体激光照射机体特定部位或者是穴位,造成局部5-羟色胺合成量降低,进而产生镇痛作用,产生抗炎效果。

4.2 针刺疗法

研究发现,刺络放血能够对血管平滑肌上自主神经进行刺激,产生细胞间、细胞内、血管局部、整体的调节反应,把含致痛物质血液放出,并产生负压,促进新鲜血液流动,稀释致病物质浓度,进而使局部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曾有学者选取委中穴、阿是穴,经三棱针快速直刺放血,并配合拔罐,可使腰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1] 王聪,郭险峰.悬吊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8):760.

[2] 竺永达,张峻峰.牵引配合痛点封闭治疗腰突症术后顽固性腰痛11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55-56.

[3] 邢国宽,刘喜凤,杨建中,等.退变性下腰痛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 [J]. 实用临床医药杂 志,2012,16(23):154-155.

[4] 刘慧林,郭佳,张晓哲,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12)886-889.

[5] 陈静,雷南伟,宋文博,等.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6):66-68.

[6] 王斌,刘新晖.斜板手法结合盘龙七片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J]. 现代医学,2016,44(5):724-726.

[7] 曾勇,邹佳华.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2-253.

猜你喜欢

腰痛腰部特异性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职业腰痛早防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