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专业“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17-03-13涂育珍

关键词:理工大学情境教学模式

涂育珍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中文专业“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涂育珍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首先,梳理了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以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其次,探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借鉴以往或其他院校在实践教学上的有益经验,构建“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再次,论证了模式设计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定实践教学各项内容、实施策略。最后,结合教学效果的反馈展开思考,进一步探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内容和途径。

中文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涂育珍.中文专业“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73-177.

Tu Yu-zhen.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 Chinese major——An exampl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2):173-17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在当前高校教育质量工程中的关键性实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简称“中文专业”)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这需要从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调整开始,建立以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结构,进而通过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口语、文字以及策划传播等方面的能力。作为传统优势学科,中文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弱,人才培养计划虽然也都分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但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本文拟从相关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出发,以东华理工大学中文专业近年来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为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切实的培养目标,设计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模式”这个概念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系统介绍了22种从教学目的、策略以及社会心理等角度建构的教学模式[2]。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比较多,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3]。

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构建“三维综合式”教学模式中的“三维”,是指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三个维度,其教学理念主要以“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程序和策略。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了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解放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是有效实施主体性教育并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种策略”[4]。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遵循自主创造和自我发展的规律,实现其主体精神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实践的方式营造学习的情境来组织教学”。“实践共同体”则是由莱夫和温格于1991年在其合著的《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来的,其中说明“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5]。为支持学习而专门设计的情境并组成的实践共同体中,会设定一个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由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形成活动系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个体,通过实践进入学习活动系统中,获得积极参加协商达成目标的机会。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情境学习的环境,促进了教与学、知与行的互动交流,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进程,组成实践教学模式的稳定结构。其主要要素包括:情景化实践共同体的创设、基于问题的合作性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的情境化评价等等。

2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把“语言表达”模块和“写作训练”模块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综合训练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语言表达”模块主要是“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系列实践课程、“写作训练”模块主要是“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系列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创设有凝聚力的实践共同体,确保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通过合作性学习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和课堂学习的结果能在课堂之外的各种真实情境中完成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获得学生主体精神的自我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比较突出的专业特长,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为了体现本专业重素质能力、重创新、重应用的专业特色和达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有意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优化整合课程的内容体系,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新文体写作”“说课训练”等特色实践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同时在传统的《文学概论》《文化产业》《写作》《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增加了实验课时,强化训练学生思维创新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提升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文化传播三维综合形成的职业能力。2011年,我们开设的“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实践课程正式实施,之后又不断扩大吸引学生的参与程度,使之逐渐成为中文专业的一大特色实践课程。在制定2014版教学计划之时,我们有意识地设计“经典名著导读”“新文体写作训练”“普通话培训测试”“学年论文”等系列实践课程,尽量涵盖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现已形成“语言类”和“写作类”两大模块的实践训练内容框架,并互有交叉,实现了表达与传播、沟通与策划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各项实践学习任务系统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有序展开,从而为构建“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3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般而言,实施策略指完成教学模式的进程中形成的教学方法系统。东华理工大学中文专业在教学实施策略方面主要积累了三个方面的经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环节;提供情境化实践场、创设实践共同体;课内与课外结合,完成知识在不同情境之间的迁移。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如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内的实验学时,以及集中性实践课程都经过全系教师多次讨论,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完整设计出包含实践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案和综合评价方式的教学任务书。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者中心地位,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学习动力。以“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实践课程为核心的语言类模块而言,先开设有“普通话培训测试”实践课,进行语言表达的标准化基础训练,后开设有说课训练实践课程以应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并在《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选修课环节增加实践训练内容,以应对口语应用能力提高的培养需要。结合《写作》专业必修课的理论教学,优化写作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着力训练学生文字表述的能力。为达到“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从大一开始,陆续开设“文史哲经典导读”“新文体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集中性实践课程。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在阅读体验和写作积累之间的互相迁移和互相促进;另一方面是既通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读促写,同时也通过写作指导发现文学规律,掌握和提高文字表达技巧,以写促读,从而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

第二,探索如何提供情境化实践场、创设实践共同体等实践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引导合作性学习。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已多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中文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平台。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学生一入校,就分别组合成小型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由三至五位学生和一位指导老师组成,除个别学习计划有变化的团队中途调整以外,指导老师将陪伴小团队的学习生活至毕业。每个导师从经典阅读、学年论文写作、各类实习等方面进行具体而个别的指导,使学生逐步了解读书报告的写作和知识积累、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规范和技巧,并针对文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制定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资料阅读机制,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或教改课题中去,使师生之间形成长期辅导和合作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专长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尝试。其次,在具体实践课程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提供情境化实习场,创设实践共同体。比如“新文体写作训练”课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影视评论、专栏评论、网络文学评论、原创写作等不同方向的几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同一类文体写作特点、尝试同一类文体的写作,根据同一命题的学习任务组织头脑风暴的讨论会。导师对影视评论小组会挑选出几部作品,对专栏评论小组会针对几个知名的专栏等,并将对其的分析设定为该小组的中心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针对学习任务展开自由讨论,发挥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独立完成写作计划。小组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小结和评论分析的方法都会在全班定期展示和交流,教师引导每一个小组对论题的设立和解决给以解释说明,并对每一个小组都给予评价。再比如“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实践课程先确定剧目,一个剧目就是一个中心学习任务,根据剧目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一部戏就是一个小团队,有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等成员。这一实践课程,每次都会形成12个左右的小剧组。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老师指导,分工合作,讨论排演计划。师生共同打造的一出出精彩的戏剧节目,在每次的课程汇报演出时都会受到较广泛赞誉。这种组织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自毕业生的调查表明,近几届学生在本科期间留下深刻情感印象的瞬间,有很多是来自排演戏剧的经历。呈现有意义的集中性学习目标,并将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锻炼的信息都融入到学习情境中,这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平台。实践表明,小组成员各有所长,经过通力合作,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可推动学生主动进入问题化、任务化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并极大地激发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三,提供情境化实习场,其目的在于完成知识从学校情境到职场情境的迁移,培养学生妥善处理各种情境问题乃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工作项目的形式组织实践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找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比如说,“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课程把文学知识和舞台表演实践的学习内容打通,通过全校性的公演展示学习的成果,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实践课程的教学借助于课内课外阅读与写作渠道,着力搭建阅读与写作的多层次平台。训练有指导,成果有展示,凝聚学生的读写热情,才易于形成持续的效果。总起来看,丰富开放的成果展示平台,分为两大部分: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具体而言,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参与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工作,与传播系的“微电影”实践课程进行合作,进行跨学科和跨课程的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我们以“全省大学生写作比赛”作为写作训练平台,每年都指导学生参赛,共斩获多项大奖。除了上述两方面之外,我们在教学策略上还注重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们的实习基地建设有些薄弱,将来拟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修订,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提高实习基地利用的效率,优化学生的实习过程,达到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相关思考

在构建和实施“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保障、评价考核、学生反馈等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思考。

“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专业建设的特色成果。我们认为,这一特色成果之所以能够有序、有效并持续发展,是因为它具备了三方面的保障。一是制度保障。“三维综合式”实践课程设置列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规范的教学大纲,这是保障教学模式稳定有序、规范高效进行的制度要求。二是师资保障。实践教学的展开不仅集合了本专业的专任老师的师资力量,还为具体实践课程和实践平台专门安排了负责人,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担纲实践课程的运筹、指导和总结。三是经费保障。系、院两级领导每年都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学校教学经费预算,专项列支,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

经过2014版教学计划的运行,我们也正在探索评价方法的改革,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情况、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对模块内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测评。首先,考核方式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评价应体现专业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目前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事实上能力的评估应兼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性质,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总体表现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成绩的依据,主要包含以下要素:个人结课报告(论文)、小组阶段讨论纪要、小组成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其次,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对实践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看法,其中53%的学生认为教学活动与专业内容结合紧密度一般;在影响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校重视程度和自身重视程度各占43%。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学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文档编写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中,参与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受到60%以上学生的认可,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理论讲授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辩论式教学。调查表明,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反馈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模式。

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三维综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可以看出初步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有许多工作还有待于今后的验证、改进和完善,尤其需要加强与校外的联系展开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情境实习场。我们的设想是建立戏剧表演工作坊和创意写作工作坊,通过构建校外与校内结合的实践工作平台,完善社会实践与学科交流的工作机制,推动中文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有序发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94.

[2] B·乔伊斯.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82.

[4] 朱新梅.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1(9):5-9.

[5]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25.

[6]谢宗波,姜国芳,刘云海,等.本科生“1+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9-91.

[7] 张怀强,李丽,刘玉娟,等.面向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3-19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 Chinese Major——An Exampl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Yu-zhen

(Schoolofliteratureandlaw,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In the first part, by sorting out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model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the useful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of past time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 new practical teaching pattern.That is to say, a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intrinsic logic relationship in pattern design and develops various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last part, some considerations are given to the feedback of teaching effects in order to further seek th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2016-11-13

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文专业‘三维综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XJG-14-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涂育珍(1974—),女,江西临川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批评的教学研究。

G642.4

A

1674-3512(2017)02-0173-05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昆明理工大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