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散文对中国的影响探析
2017-03-13任婧
任 婧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中国与阿拉伯之间虽然距离遥远,但从古至今两国之间的相互往来却十分频繁。本文通过阐述古代阿拉伯的文学成就,具体分析了中世纪阿拉伯散文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就中国与阿拉伯文学之间的交流在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和谐民族关系方面的重大作用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中世纪阿拉伯散文概述
阿拉伯文学是在吸纳被征服各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非常复杂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在古代,阿拉伯文学主要是指阿拉伯半岛人民的文学,中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文学,近现代的阿拉伯文学是指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文学[1]24。
中世纪的阿拉伯散文发展十分迅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阿拉伯的古典文学名著,如 《古兰经》、《一千零一夜》、《动物书》、《卡里来和笛木乃》、《宽恕书》等[2]134。
谈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学,最应该提到的就是《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伊斯兰教的创立(公元622年)。约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从此,伊斯兰教成为中阿友好关系的纽带。至今,我国大约有2000万穆斯林。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教的胜利,有几分是一种语言的胜利,特别是一部经典的胜利”[3]35,这里所提到的经典就是《古兰经》,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典籍之一,它的传播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又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著作,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经典名著。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论述的许多历史故事和宗教传说,对阿拉伯学者以及其它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文学家都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古兰经》产生以前,阿拉伯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很少记录下来,它问世后,人们才逐渐把古代流传的诗歌、传说、故事、谚语等记录成文,编辑成册,从而为古代阿拉伯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古兰经》使阿拉伯语更加规范化,语言文字富有韵律,节奏清晰,朗读更加朗朗上口,迸发出一种独特的力量。《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一本广为流传的世界文学著作,它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八到十六世纪漫长的编辑整理,加工提炼逐渐形成的。《一千零一夜》通过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描绘了众多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是古阿拉伯文学为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中世纪阿拉伯散文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双方在历史上都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与阿拉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利了双方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4]69。
阿拉伯文学传入中国首先是伴随着物质的交流开始的,早在甘英出使西域前,阿拉伯的香料就传入中国。唐高宗年间开始,中国和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便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在我国唐朝史书上记载的阿拉伯派遣使节来中国总共达四十次,宋朝阿拉伯派遣使节共达五十五次[5]128。来华的使节不仅传达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友好交往的愿望,而且带来许多奇珍异宝,还带来许多书籍,这些文学作品的传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唐朝,我国与阿拉伯的军队也曾大战于两国边境,中国被俘的士兵到了阿拉伯以后,亲眼见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到许多当地的文化,并记录下来,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宋朝时期,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大批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被中国政府重用,他们对发展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友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商人来到中国投资兴办学校,赞助公益事业,推动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和城市的社会发展。
到了元代大批的穆斯林来到东方,伊斯兰文化普遍在中国传播。明清之际,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除郑和下西洋到达阿拉伯外,更多的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去西域取经,带回了许多阿拉伯的优秀文化成果,并翻译了许多阿拉伯的文学名著,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我国第一个出版《古兰经》汉文通译本的人是李铁铮,他是一位汉族学者,并不懂阿拉伯文,他在民国十六年出版发行的《可兰经》是根据坂本健一的日译本并参考罗德威尔(Rod well)的英译本转译的[6]327。而第一个从阿拉伯原文通译《古兰经》的穆斯林学者是王静斋。他的《古兰经译解》的最初译本,是以文言文和经堂语直接翻译的,1932年由中国回教俱进会印行于北平。第二个译本是1942年在宁夏石印出版的,文体改为白话文直译,译文也多带经堂口语。其中他的第三个译本是三种译本中最成熟、最受读者欢迎的译本,是畅达易懂的白话文,偶带经堂的口吻,在1946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这个译本问世后,多次被海内外学者翻印,流传甚广。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马坚的译本。他的译文忠实、明白、流利,用词准确,朴实无华,文白杂糅,雅俗相见,颇受读者的推崇。由于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推荐,他的译本已经在沙特阿拉伯与阿拉伯原文合璧出版发行。《古兰经》除汉译本外,在新疆地区长期以来还有少数民族文译本流传,其中最主要的是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译本。
在我国,翻译《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先河者是周桂笙。1900年,他在《采风报》上发表了《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山鲁亚尔及兄弟的故事》和《渔者》两篇译文。1903年,上海清华书局出版了他的《新庵谐译初编》共两卷,其中第一卷就是选自《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以《天方夜谈》为译名,最早将《一千零一夜》介绍给我国读者的学者还有奚若。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100年间,我国关于《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各种译本竟达四五百种,是外国文学作品中汉译版本最多的著作,对我国近现代文学及作家们的影响不言而喻。
三、 中世纪阿拉伯散文对中国的影响
中世纪的阿拉伯散文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充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体裁。
(一)在思想内容方面
中世纪的阿拉伯散文内容十分丰富,散文中引述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宗教传说,从而对阿拉伯作家甚至是其它信奉伊斯兰教的后世作家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古兰经》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园,代表的是真主安拉,是权威,对世界各地区的伦理道德、文化风俗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7]89。它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制度、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间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都是以《古兰经》的故事情节为焦点展开的。它里面包含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推动着阿拉伯叙事文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文学、东西方文学的发展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古兰经》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伊斯兰教以前即贾希利叶时期及伊斯兰教初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认识价值,为后人对伊斯兰教及犹太教、基督教等渊源关系及其宗教的比较提供了大量素材。
如果说《古兰经》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传入中国的,那我国读者最早认识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应该是《一千零一夜》,它代表了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中国人也称它为《天方夜谭》。“天方”是指中国的穆斯林向真主朝拜的方向,即阿拉伯世界;“夜谈”是指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千零一夜》里谈到的[8]437。《一千零一夜》是由一系列民间故事和传说集合而成[9]73,它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爱憎分明,极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书中详细介绍了阿拉伯不同阶级人民的生活写实,人物形形色色,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这本书题材广泛,有冒险故事,有爱情故事,有寓言故事,有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艰苦、黑暗的生活,人们不仅拿这些故事自娱自乐,而且也成了每位小孩床前必放的读本,就这样一户传一户,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充满幻想的神话传说,满足了一个又一个少年的好奇心,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也给人们带来色彩斑斓的梦。而且,由于《一千零一夜》许多故事与我国民间流传的故事相类似,所以中国与阿拉伯文学的渊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好课题。
(二)在语言文字方面
《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和宗教经典,而且是古代的阿拉伯文学著作集,对后世阿拉伯文学以及其它国家的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它的语言十分优美,是阿拉伯语的最高典范。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当大声朗诵《古兰经》的时候,给人一种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很自然,使读者感到随意和洒脱,而且悦耳动听,自由奔放,在抑扬顿挫的旋律中,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古兰经》也成为世界通用的教科书之一,不仅在伊斯兰世界的大中学校、清真寺里,而且在中国的清真寺、现在的经学院里它都是教学基础课。《古兰经》还是中国最早翻译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虽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出现兼通阿拉伯文和汉文的学者从事翻译工作,伊斯兰教徒认为翻译《古兰经》会破坏它原有的韵律和节奏,不能准确表达《古兰经》的真谛,直到明末清初,许多专家学者才对它进行翻译,译文各有千秋,文体有文言文、白话文、经堂语等,但它音节文风的优丽高雅却是翻译不出来的。
《一千零一夜》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被人们所传诵。它流畅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诗文并茂,有声有色,让人们对它爱不释手。《一千零一夜》中运用了许多大众的口头语言和谚语俚语,所以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故事语言幽默讽刺更加强了其感染力。到现在仍然有好多家庭收藏着这本书,作为与孩子睡前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本书的内容及语言文字也在不断的完善。
(三)在创作风格方面
阿拉伯散文早期以简洁朴实和尖锐明快为特色,但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波斯散文影响,变得讲究押韵,精巧优雅,富于明喻。
《古兰经》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修辞的典范,后世的诗人、作家、演说家都纷纷在他们的作品中引用经文,模仿它的风格,从而推动了阿拉伯散文艺术的发展。它创作的散文文体既自由脱俗,又有十分美妙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清晰明白,简单明了,对今天中国文学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古兰经》的语言文字十分优美,表达方式颇具生命力,开创了阿拉伯散文体裁的先河,它对未来世界的预言、奇妙的玄机、神圣的法律和独到的说服力,都是这部经典的奇迹。它一直以口头传诵和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步推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还时常举办《古兰经》诵读比赛,可见我国人民对《古兰经》的喜爱和重视。
《一千零一夜》富于瑰丽奇妙的想象,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结构上大故事套小故事,所有故事又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成为一个特殊的故事系统;情节生动曲折,又开门见山;语言流畅,通俗,口语化,富于表现力。在人物塑造上善于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不同的性格,这些都与民间故事的特色有关。由于《一千零一夜》在前后八百年间逐渐加工定型,因此在内容上,艺术上也有驳杂的一面,有的故事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有的宣扬男尊女卑观念,有的美化封建帝王,还有的描述比较庸俗。在艺术上,也有的故事情节乏味,语言重复,有的充满说教。它卷帙浩繁、优美动人,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10]98。这部作品好似用离奇突兀的情节、神奇瑰异的想象绣织出的一幅宏伟辉煌、绚丽多彩的画卷。
继《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以后,阿拉伯的许多散文著作也纷纷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学艺术的发展。回族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所反映的那种阿拉伯文化的浓厚积淀,在我国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得到了渲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伊斯兰文化开出的一朵最鲜艳的花朵[11]83。随着这本书在我国的传播,它鼓舞了许多有识之士,从而冲击了我国长期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模式。
四、结语
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奠定了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通融、相互影响的基础。在数百年的中阿友好交往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成为其它国家文明交往的典范。中世纪阿拉伯的散文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这些文学著作仍然在中国广泛流传,我国对中世纪阿拉伯文学这一宝藏,无论是相关的译著还是专题研究都远远不够,还需我国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
[1]刘兵.科学技术史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希提.阿拉伯通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3]希提·阿拉伯简史[M].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4]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纳忠.阿拉伯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孔令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2007(3).
[7]唐宝才.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西亚非洲,1981(5).
[8]哈宝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丝绸之路,1999(1).
[9]刘法林.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J].史学月刊,1982(3).
[10]李荣建.古代阿拉伯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J].江汉论坛,2004(1).
[11]陈越洋.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