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17-03-13赵丽娜
赵丽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山东 济南 250103)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赵丽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山东 济南 250103)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又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强大支撑,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通过对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特点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需要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推动产业集聚集约,提升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分类施策激发市场活力。
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强调指出,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光明日报》2017年1月18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并行。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文将以山东经济发展情况为例,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之间的关系,探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路径选择。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动能,从需求方面分析主要是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三个方面;从供给方面分析主要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以及决定要素使用和配置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产业结构既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组成,还包括每一产业内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构比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不同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在部门和行业间的配置以及生产率发生变动与差异,导致新旧动能的转换,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总的来说,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又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强大支撑,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平稳健康发展。
从发展本质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动能结构的外化,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动能,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这点可以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原有经济增长动能之间的关系得到印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后发优势等传统动能,对应的形成了现有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农业领域,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的广泛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释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二产和三产的快速发展。在工业领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带动了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的发展动能造就了以钢铁、石化、能源等为主的重化工行业的优势地位;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后发优势形成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为主的创新模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加剧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的无序规模扩张。在服务业领域,得益于城镇化红利的持续释放,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逐步形成了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结构。我国现有的以中低端制造业、高耗能重化工业、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本质上是与长期以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能密切相关、紧密对应的,是经济增长动能的外在表现。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要准确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的内在联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从发展规律看,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加快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动力,决定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和质量。一是技术供给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的新旧动能转换,将为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夯实基础。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技术引进的外溢效应减弱,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的“天花板”。通过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动能转换,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由跟踪为主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掌握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有力推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劳动力供给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新旧动能转换,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培育和释放劳动力质量红利的潜力很大。通过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实现由廉价劳动力向人才智力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将会把人的智慧源源不断的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生产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需求管理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新旧动能转换,将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推动市场和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价格引导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要通过加快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从发展方式看,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强大支撑。我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最现实最直接的增长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将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强大支撑。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形成了新的发展动能。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孕育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带来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的双重扩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通常情况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农业的5-6倍和4-5倍*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管理世界》2017年第2期。,随着我国步入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发展新阶段,将推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工业机器人和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应用,将有效释放劳动力、土地、资金、厂房、设备等大量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将更多的资源从低效率行业转移到高效率行业,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开拓了新的空间。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包括产业结构演进,还包括产业功能升级、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空间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等。通过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将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降低市场壁垒,在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提升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并继续创造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投资需求,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激发传统动能生机和活力,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涨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处于由强变弱的阶段。一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劳动力工资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我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环节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二是我国工业、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其中钢铁、水泥、煤炭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多年来形成的以粗放式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工业能耗及污染总量逼近上限。三是由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长期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产业规模较小。四是资本的投资边际报酬递减,投资动力逐步减弱,特别是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民营经济投资表现低迷,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整体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我国产品出口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产业升级滞后于需求升级的速度,国内消费购买力大量外流。可以说,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面临结构性转换,现有产业结构也无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亟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助推经济驶入基础更牢、平台更高、运行更稳的轨道。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当前,新兴产业和新动能发展较快,但体量较小,占比较低,对经济平稳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新旧动能长期并存将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旧动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传统产业也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比较优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旧动能焕发新活力,为培育壮大新动能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实现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平稳接续。
二、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特点及分析
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通过对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特点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特点一: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迈进,但整体结构依然不够合理。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山东第一、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整体结构与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依然不够合理。从构成变化看,山东推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动力逐步变化,产业结构在量的扩张基础上不断演变。 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7.6∶45.1∶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是我国第五个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的省市。从贡献大小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速下降,二、三产业贡献度不断加大,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拉动百分点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从就业分布看,伴随着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及结构的调整变化,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山东产业整体结构依然不够合理,农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也一直高于其他省市,2016年分别高出江苏、广东、浙江0.6、1.9和0.9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是四个省份中最低的,分别低于江苏、广东、浙江2.8、4.8和4.3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特点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加快,但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现代产业新体系亟需建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山东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化农业、新型工业化、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发展的质量效益依然不高。
农业内部结构调优质效提高,但现代化程度亟需提高。农业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经济作物占比提高,粮食质量提高。2016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3439家,比上年增加633家;产品7402个,增加1149个;产地总面积287万公顷,增长14.7%*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众日报》2017年2月28日。。但农业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现代农业机械普及程度不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特色农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偏低,缺乏知名品牌,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亟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水平偏低。工业生产结构持续呈现积极变化,高技术产业比重连年上升,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微波终端机、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0%、71.1%、58.8%、49.1%和32.3%*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众日报》2017年2月28日。。但工业盈利能力较弱,2016年实现利润8643.1亿元,增长1.2%,低于全国工业利润增速(8.5%)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4年低于江苏213亿元,2016年差距扩大到1882.7亿元。
服务业后发优势彰显,但附加值率依然偏低。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实现增加值31669亿元,同比增长9.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文化、金融、旅游等重点服务业发展加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服务业整体附加值率依然偏低,2015年山东第三产业实现税收2441亿元,分别比广东、江苏两省少2646亿元和1573亿元,也就是说,不及广东省的一半,仅相当于江苏省的60.8%,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显著。
特点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所增强,但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仍较弱。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创新驱动发展已经迈上大台阶,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16年,山东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9家,较上年增加1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7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43.2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户数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比重为35.8%,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众日报》2017年2月28日。。但也要看到,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比例较低。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研发活动的仅占1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比江苏、广东分别低11.1和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只有江苏的65.6%、广东的61.3%,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大多数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
特点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潜在需求的释放有力拉动了山东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健康、居住等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全年居民人均四项支出增长11.5%,占居民消费支出的54.2%;书报杂志、文化办公用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中西药品、家具、汽车等升级类相关商品均呈现旺销态势;旅游休闲持续升温,旅游消费总额8030.7亿元,增长13.7%*数据来源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17年1月24日举行的2016年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但从需求侧“三驾马车”贡献率来看,投资仍是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364.5亿元,同比增长10.5%,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投资额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其中工业投资26355.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3%。这表明山东还是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特点五:产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但节能减排仍面临严峻形势。能源消费量增幅显著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2016年山东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16%,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24%;重点调查的68种产品中,42种产品单位能耗下降;一次能源转换为二次能源效率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为76.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众日报》2017年2月28日。。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达到4.09亿吨,约占全国10%,位居全国首位,天然气消费占比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惯性,山东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比重高、体量大,工业用能比重高达77%,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也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关于印发〈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发改能源〔2016〕1287号)。。污染物长期超量排放,大气、河流甚至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特点六: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但行业间分化明显。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运行的效率、质量和竞争现状。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2.5万元/人·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12年增长18.3%。但区域、行业和企业间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平衡,烟草、石油加工、有色、电力等6个行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年,煤炭、纺织服装等6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尚不足20万元/人·年;部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甚至不升反降,钢铁、有色等6个行业下降10%以上,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数据来源于《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2016—2020)》的通知》(鲁经信综[2016]421号)。。除部分行业受产能过剩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外,在创新能力、装备水平、企业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不足,是制约一些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逐步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推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路径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企业最贴近市场,在技术选择、创新成果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健全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突出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以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按照市场导向优化配置。创建“双创”示范基地,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二是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立足现有技术和产业优势,针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取委托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核心载体作用,促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产业化导向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四是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根本保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时引进、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完善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助、收入分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经费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营造宽松、公平竞争的人才环境,加快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分析体系,推动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路径二: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大的格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培植壮大新动能的同时,平衡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力度和节奏,实现新旧动能互促共进、有序转换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快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变化,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培植形成一批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业态,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转型。积极培育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支持生产企业从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促进消费市场的活跃和发展。二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品牌。鼓励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三是下决心化解低端无效产能。产能过剩使大量生产要素被“僵尸企业”占用,无法有效进入到新兴产业领域,造成严重的资源沉淀和浪费。因此,应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腾出发展空间。
路径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已从总量性失衡转化为结构性的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一是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7日。。去产能方面,继续推动煤炭和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去库存方面,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去杠杆方面,主要是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增强直接融资能力。降成本方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补短板方面,增加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本投资、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建设。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三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着眼补短板、增后劲增加有效投资,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通过市场最终消费引导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路径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提升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对于增强产业间的专业化协作、生产配套、物料运输与周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节能减排都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一是搭建区域产业融合平台。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优先支持重大优势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分类提升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间的配套协作,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速产业链上关联企业、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聚集,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群内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大、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组织形态。重点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税政策、标准制定、政府采购、干部考评、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专门法规及具体的配套政策,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三是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阶梯价格制度,实行绿色价格政策,加快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落实奖补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抓好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扎实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推行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四是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快启动省以下环保监管机构的垂管体制改革,加强项目建设期间及事后效果的环保评估及监管,建立健全工业装备健康能效监测和评估体系。同时,探索建立企业环保自律机制。
路径五: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分类施策激发市场活力。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中的作用,构建形成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一是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主动服务、效率优先的意识,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清理取消不必要的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全面应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网上预约、审批、咨询,全面实行阳光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审批效率,持续改进对企业的服务。二是加快建立适应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制度体系。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扩大对初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完善符合新产业新业态用工特点的就业、社保等规定。促进技术市场发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相关领域改革,促进知识、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加速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人民日报》2017年1月5日。。完善产业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提高对新兴经济领域潜在风险敏感性和突发情况快速处置能力。三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推动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宽各类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
[责任编辑:张蕴萍]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我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JJJ0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丽娜,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教授。
F121.3
A
1002-3909(2017)02-00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