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陶制作技艺
2017-03-13徐平陈鹏
徐平,陈鹏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络,对土陶制作技艺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土陶制作技艺的探讨,也有针对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1-3]。相比于其他地域土陶的研究,关于湘西土陶制作技艺的研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湘西土陶制作技艺是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与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一起,参与了“湖南非物质文化台湾行”的文化推广获得。湘西土陶中的紫砂陶在2007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第三个进入紫砂陶生产的地区。湘西保靖县土陶既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茶具、陶罐等产品,也有现代工厂批量化分工协作制作的酒瓶。可见,湘西土陶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鉴于此,本文从家庭作坊式和工厂批量化协作式两方面对湘西土陶制作技艺进行梳理。
1 湘西土陶传统作坊式制作技艺
湘西土陶传统作坊式制作为手工操作,从选料、球末、存腐、注浆、上釉、擦色、抛光、到最后的烧成,每个环节的制作全凭土陶艺人经验、技能和感觉,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材料制备、加工成型和烧成上釉三个阶段。
不同县区的湘西土陶,其材料不尽相同。永顺县土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白沙泥”,为白色颗粒状石块,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龙山县、保靖县以粘土为主。土陶艺人首先将粘土取出堆放于露天场地,经过日晒雨淋,促使陶土的风化。风化后的陶土晒干,并根据成品土陶肌理粗细程度将粘土粉碎研细,并用丝箩过几次细筛,研成很细的粉末状。加水搅和后,陈腐3~5天,再经过揉踩,即反复揉搓、陈腐制成陶器用泥。
传统作坊式土陶加工成型主要采用拉坯法制作土陶整体器型、采用雕塑与雕刻法制作土陶细节装饰部件。土陶艺人将泥料放置在拉坯机上,借助快速转动的陶轮,匠人用手拉出规整的器型。小的土陶器物可直接手工开坯,即一次性拉坯脱手(如图1)。大的土陶器物必须分段拉坯,然后用调制好的泥浆将各段陶坯粘接,俗称接坯,接坯的好坏取决于上下两部分胎质薄厚是否均匀。湘西土陶器型中常见各种造型的手柄和流口,或局部的贴花,这些细节部件同样需要运用接坯技法,要用泥雕刻做成陶器所需的部件,再用泥浆把土陶细节部件粘接到需要的部位便可以成型(如图2)。对于需要雕花的土陶器物,土陶艺人还需用上大小金属质、木质或竹质的雕刻刀,进行局部细节的雕塑。成型后的土陶坯体放置于空地自然晾干,等待上釉、烧造。
图1 拉坯与修坯
图2 接坯
烧成上釉阶段的第一步是制作釉料。将磨成粉末的“土釉子土”(属锰矿类)反复洗涤、加水搅拌并沉淀后,撇去上层水样液体,留取下层沉淀糊泥,然后按照3:3:7的比例将糊泥、朝泥(即金刚土)和稻草灰配好,加适量水搅均,制成釉料。第二步便是对自然晾干的土陶陶坯上釉、入窑烧造。湘西土窑形制多样,以阶级窑居多,把上釉的土陶坯体彻底瞭干,按规律分层装入窑中,土陶坯体之间要有间隙,间隙的位置、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烧成后的肌理效果。装窑后将窑炉封闭,点燃柴火开始烧制。此后,土陶坯体会在火、烟的历练后,形成一件件土陶制品。
2 湘西土陶现代工厂式制作技艺
湘西土陶现代工厂式制作采用分工协作的模式,主要采用注浆模制成型法,即用模具来进行制坯。笔者走访的某土陶酒瓶制作工厂,其工艺工程主要要过制作模具阶段、土陶浇筑成型阶段、修坯阶段、上釉阶段、烧窑阶段及成品包装阶段。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制作模具阶段,以下对于现代工厂式土陶制作技艺中最为重要的模具阶段进行梳理。
图3 石膏种子
图4 石膏阴模
图5 黑质阳模
图6 翻制模具
模具制作首先是制种,即按照设计方案用石膏块制作一件与酒瓶形状相同的造型,通常使用车削方法制作表面比较光洁的圆形器物,采用雕塑方法完成方形等非圆形器物和表面有很多凹凸装饰的器物,制种得到如图3所示的石膏种子。之后再用水将石膏粉调成糊状将石膏种子全部包裹,并预留石膏凝固后取出石膏种子的开合缝,待石膏硬结后,取出石膏种子,凝结后的石膏成为酒瓶的阴模(如图4)。然而,此时的石膏阴模,由于光洁度、细节造型等原因并不能用来进行浇筑成型,还需要进行翻制黑质阳模(如图5)。翻制黑质阳模的好处是,黑质阳模能够进行细节的修复、能够进行表面光洁度的处理,应用黑质阳模注浆成型的石膏模具具有更好的外观质量。最后,在黑质阳模的基础上翻制石膏阴模,这个阴模将是土陶酒瓶批量化生产的模具(如图6)。
3 结语
当前,湘西土陶产品主要以个人作坊的紫砂壶、陶罐以及工厂的代加工酒瓶为主,前者还缺乏市场,后者已初具规模。无论是个人作坊式的土陶制作工艺,还是工厂式批量协作土陶制作工艺,都具有典型的地域土陶特征,即在陶土上、在造型元素上都具有湘西的特质。个人作坊式的土陶制作是一种生活化式的土陶生产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湘西地域文化在土陶文化中的呈现,同时也折射出土陶工艺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内涵。工厂式批量协作土陶制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土陶生产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土陶烧制效率,并使得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家庭作坊式的土陶技艺更加容易对工厂陶工、大众的普及。
[1]荣红智.“非遗”保护与手工艺类民俗的生活化特质——以鲁西北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为例[J].民俗研究,2017(4):63-70,159.
[2]赵辰星,吴锋.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传播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6(10):74.
[3]徐晨晨.固守与传承:荣昌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基于荣昌陶的田野调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