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自信”维度探析增强公民政治认同路径
2017-03-11范静波
范静波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论述的提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政治认同,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归属感,具体体现为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政治认同的结构要素契合“四个自信”的题中之意。因此,坚持“四个自信”原则,是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从“四个自信”,分析增强政治认同的策略,对于增强各族人民信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有重要意义。
1 道路自信之维
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全面深化改革、捍卫社会公平。
1.1 塑造党的良好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塑造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道路的自信,提高政治认同。要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坚持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选拨机制;坚持作风建设,使党员干部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强化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做到这些,公民才会对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坚定其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
1.2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顺应发展规律、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提升公民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其政治认同。
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主体有机统一,在我党领导下,依靠群众力量发展改革事业;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把握中国实际,坚持渐进式改革方式。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避免举措不当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必须坚持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
1.3 捍卫社会公正
捍卫社会公正,提升公民对走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捍卫社会公正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捍卫社会公平,解决好在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2 理论自信之维
提升公民理论自信,增强其政治认同,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坚持理论创新发展,推进理论指导实践。
2.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是提升理论自信的命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民众,要优化宣传教育、灵活宣传方式,培养专业教育工作者,加大资金投入,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民众之心,从而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增强政治认同;要抢占网络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阵地建设,线下和线上引导相统一,提高民众马克思主义认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民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政治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党带领人民取得一切成绩的思想武器。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方向,也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成果现实需要。第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社会发展矛盾和规律,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独立自主摸索出一套回应时代诉求、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与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还要避免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民众和实践脱节的弊端,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理论认同。第二,要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的新理念。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入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提炼,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内容支撑,也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指导。对此,我们应该在理论上进行科学总结。第三,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群众路线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是构建理论自信和政治认同不可忽视的环节。
2.3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现代化事业的现实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经环节,也是构建理论自信、提升政治认同的基石。因此,必须做到:第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也是中国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所取得一切成就都是由人民创造的,这些成就都证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理论自信和政治自信的基石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这条路线是被实践证明过,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因素。第三,坚持锐意进取、实干兴邦的做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必经之路。实干,重“实”,也重“干”。要“实”,要脚踏实地的干出实效,深入群众、联系实际、拼在一线,勇担重担,不畏难,不退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和难题。要“干”,要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做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实干派。拥有这股实干做派,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开拓新视野,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创新新境界,理论自信、理论认同才能构建提升。
3 制度自信之维
3.1 强化“五位一体”总布局,搞好五个文明建设夯实制度自信的内在根基
第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心,是五个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也是夯实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内在根基的根本。首先,要坚持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强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培育创新文化氛围,保护知识产权,培养创新人才,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最后,扩大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建设贸易强国,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大中部和西部开放力度,探索更优开放格局,还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成国际合作,推进服务全球的贸易网络建设。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制度自信提供物质保障。第二,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为此,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核心力量。第三,社会建设。“首先,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变化是我们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的根本依据。其次,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发展性。发展性,要让人民体会到保障民生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如实行计划生育到“开放二孩”是发展,这些政策都使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第四,文化建设。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全体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提升其理论自信和政治认同。其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价值,引导国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中把这种行为习惯转化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最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文化惠民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第五,生态建设。首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合作,共同构建环境治理体系。政府起主导作用,强化治污政策,提高排污标准,严惩排污行为等。企业组织是治污主体,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严格贯彻实施政府方针政策,社会公众是治污可靠力量,应该从自身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其次,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面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三个统一”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构建蓝图,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标准。按照这个蓝图和标准,建设保护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坚决严惩和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2 大力改善民生,筑牢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
只有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源上坚定群众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为此,必须大力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筑牢群众内心制度自信的基础。我党一贯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急剧变革,人民群众需求复杂多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免出现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提升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最主要路径。
3.3 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制度自信的榜样示范
榜样作用,在构建政治认同和增强政治认同方面,有不可小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在构建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方面挥榜样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坚定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要全面从严治党,优化管权管事管人制度,保证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严格按制度办事,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性。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增强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使社会主义制度重复发挥造福人民的作用。要加强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决策权威性,提高党执政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因决策失误对中社会主义制度不自信。反过来,民众的制度自信有利于激发我党执政自信,这有助于我们党更加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承担历史使命。
4 文化自信之维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本国文化安全、走出国门,才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
4.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对现代化建设有不可替代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既要不忘初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继续前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在批判扬弃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其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中华文明,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起极大作用。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公民政治认同,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都是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应了解本国文化,认识其他文化,并在总结经验教训、取精华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创新、丰富本国文化。其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激活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实文化经济政策等。
4.2 保护民族文化特性,抵御防范错误文化侵蚀,维护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保护民族文化特性、抵御和防范外来文化侵蚀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具体表现。可通过保护民族文化特性、抵御和方法外来文化侵蚀保护本国文化,维护本国文化安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第一,保护民族文化特性,加强立法工作,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专业人才,将文化保护工作专业化;扩大宣传教育,号召全民参与。第二,抵御防范错误文化侵蚀。要用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批驳错误文化的荒谬、揭露其政治图谋,用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和方法论解开其虚伪外衣;第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适度增加意识形态灵活性,尊重意识形态领域客观规律,不断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消极防御必将受制于人,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保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4.3 传播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对提升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也起重要作用。
第一,传播中国文化。实行走出去战略,要注重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传播内容。首先,整合文化传播途径。要将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国家和政府层面通过国家战略、政策扶植、投入资金等方式,传播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民间文化传播组织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处于自发自为阶段,需要政策、资金、组织等多方面扶持。整合官方传播和民间传播途径,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要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相结合。即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互动功能,将中国文化、中国符号、中国形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全世界人民交流互动,吸引更多人感受中国文化。其次,讲好中国故事。要严选精选故事内容,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还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支撑,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所在。第二,贡献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智慧,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承担大国责任。随着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文化霸权,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是文明交流沟通的产物。反对文化霸权,承担大国责任,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中国走和平文化发展道路,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必然选择。其次,提出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年瞩目成就为中国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方案、展现大国风范增添了信心。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推动文明多样性,从 “一代一路”倡议到成立亚投行,中国正在努力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也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1]邸乘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5):5-9.
[2]刘冠军.论坚定“四个自信”与践行“四个意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4(3):1-14.
[3]全燕黎.论“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29(4):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