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岁”起初只是流行的祝福语

2017-03-13

新传奇 2017年5期
关键词:祝福语寇准侍卫

“万岁”起初只是流行的祝福语

“万岁”之称起初只是古代流行的祝福语,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直到汉武帝时期,“万岁”的称谓方才神圣化,到了宋代,“万岁”的神圣色彩被进一步强化,并最终定于皇帝一人。

“万岁”起初并非皇帝专用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万岁”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千百年来,匍匐于专制淫威下的臣民口中的“万岁”就是专指皇帝,谁也不敢把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其实,“万岁”一词开始并非是皇帝的专用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战国以前,传世文献中并未有“万岁”之记载,但在一些铭文中已多有“万年无疆”“眉寿无疆”这样的字眼。

然而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仅是一种行文款式,铸鼎者皆可用。

与此同时,“万年”一词也出现在《诗经》中,如“寿考万年”“君子万年”“天子万年”“万寿无疆”等,从其语境可知,这大多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

宋人高承就曾指出:“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战国以来,“万岁”一词开始成为一个较为流行的词语,它的含意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字面含义,即祝福长寿长生的歌颂词;二是表示致敬赞叹的欢呼语;三是表示“死后”的讳称。

此后,伴随着专制皇权的确立和加强,这样一个拥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开始为帝王所独有,并逐渐成为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代名词。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最早名为“万岁”的人,是东汉章帝之子刘万岁,永元五年(93年)封广宗王,其年即薨,无子,谥“殇”。显然,这个刘万岁,还未成年就命归黄泉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为“万岁”的有南朝刘宋时任宁州刺史的周万岁、萧齐时某中丞何万岁、会稽郡吏王万岁、北齐后主时的韩万岁以及西魏文帝时叱咤疆场、深得皇帝恩宠、官居尚书左仆射位进柱国大将军的李远(字万岁)。《周书》卷二十五《李贤传附弟万岁传》记载西魏文帝在讨论营救东魏降将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李远提出出奇兵救援时,太祖(文帝)曰:“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这至少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名曰“万岁”是并不犯讳,而且还可能是取名的一种时尚。

“万岁”如何演变为皇帝的专用称谓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后来遂成了群臣对国君的尊称

隋唐时期也屡见名为“万岁”者。如隋朝战功卓著屡挫突厥、打败达头可汗后被杨素诬陷而死的太平公史万岁,唐高祖时和尉迟敬德一同降唐的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唐高宗时任梓州都督的谢万岁,唐玄宗天宝年间周玄珞之子周万岁,安史乱时坚守平原的颜真卿部将刁万岁等。

然而在唐玄宗以后,文献中再也看不到以“万岁”为名者。

何以如此?有人认为一是武周时期连续以“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作为年号,以一种极其特殊的形式强化了“万岁”一词的神圣色彩,更是向天下士庶百姓宣告了这一名称的“皇家化”。

二是至武曌、玄宗时期,科举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推行和完善,愈来愈成为唐代社会选举制度的主流。这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儒学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学说确立为标准答案的选人机制的长期推行,使儒学通过它全面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当中去,儒家传统的“大一统”“君权至上”以及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不自觉地深刻规范着人们的思想。

三是“中唐儒学复兴运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所宣扬的圣贤之道不仅成为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中心。

因此,任何不符合圣贤之道的行为都被视为大不敬。自然,已与最高统治者划上等号的“万岁”,也就不能为他人所使用了。

这其中起到转折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汉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的春天,汉武帝下诏吹嘘自己的中岳嵩山之行:“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汉武帝登嵩山的时候,御史在旁护卫车驾,到了庙旁,随行的吏卒只听见嵩山发出了巨大的呼声,呼喊的就是三遍“万岁”,而汉武帝回礼的时候,嵩山也都答应了。颜师古注引荀悦的话说:“万岁,山神称之也。”

在古代统治者看来,这就是祥瑞之兆,兆示着登基的皇帝得到了上天的许可。从此之后,参见皇帝的朝仪和为皇帝祝颂的仪式上就充斥着“山呼万岁”的马屁之声,这一官场惯例就此固定了下来。

至北宋时,“万岁”已完全为皇帝垄断专用。据《寇准传》载:一日寇准骑马出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结果此事为寇准政敌张逊所知而告发,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事之职,降至青州任职。又据《曹利用传》载: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汭,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这两则史实说明,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呼“万岁”。自此,“万岁”定于皇帝一人。

“陛下”原指侍卫人员

古代对皇帝的另一称呼——“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后来,“陛下”遂成了群臣对国君的尊称。

早在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卷上就解释的很清楚,称君主为陛下的原因,汉代天子的正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呼之为“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特指皇帝的台阶。天子坐朝时,有侍卫之臣持兵器列于台阶两侧,当天子与臣子对话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面的侍者请他代为转达,因此称呼“陛下”,表示尊卑,意思是卑者向尊者进言,这就叫“因卑达尊”。

用“陛下”称呼帝王的现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称呼君主也可用“足下”,在《战国策·秦策三》中就有“望见足下而人之”,南宋鮑彪注曰:“不斥王,故指其足下之人,犹陛下也。”

后来“陛下”也就成了对帝王的称呼,而“足下”之称用于同辈。

秦始皇开始自称“朕”

历史上,帝王的自称有着阶段性的变化。

三皇五帝之时,所谓的帝、皇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领,或是部落联盟的盟主,特权色彩并不浓重。所以那一时期,首领的自称与一般人没有区别,称“我”、“吾”、“余”、“朕”。

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的解释:“朕,身也。”可见,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自夏启开始,国家诞生,皇帝作为君主,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无人敢与皇帝平起平坐,“会当凌绝顶”之后,皇帝对自己的称呼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朕”外,又出现了“余一人”、“不榖”、“寡人”、“孤”一类的谦称名词,其意乃寡德无助。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二字之和,称为“皇帝”,并继续沿用“寡人”谦称。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便成了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名词,其他人不能使用,这样的规制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覆亡。

(《深圳晚报》2013.10.15、中新网2010.7.29)

猜你喜欢

祝福语寇准侍卫
新年祝福语研究
“溜须”典故的来历
皇帝传送的纸条
“眼中钉”的由来
航母的“带刀侍卫”
人不努力,皇帝也帮不上
皇帝也帮不上的人
如何说好祝福语
拂须之谄
新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