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 产业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长效脱贫

2017-03-13武圣俊杨阳柴帆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菌草茶厂芦笋

本刊记者|武圣俊 杨阳 柴帆 王雯慧

编辑|王武强

科技引领 产业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长效脱贫

本刊记者|武圣俊 杨阳 柴帆 王雯慧

编辑|王武强

汽车在蜿蜒的高速路上行驶,苍翠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的被甩在了身后。透过车窗,可以看见山脚下集聚的村庄错落有致在土地上蔓延,房屋墙白瓦亮,成为了满眼绿中的精致点缀。青山连碧水,碧水饮田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这样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悄然形成。

这里是90年前点燃星星之火的地方,今天,这里又将走向新的起点。2月26日,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在这里全市4000多户贫困户信息牌将成为历史。

在国家扶贫的大背景下,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在井冈山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给项目资金,给产业规划,给科技带动,给人才指导……有力推动了井冈山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其中,培育重点产业,创造内生动力成为了井冈山持续性脱贫的关键。井冈山茶厂、井祥菌草基地、拿山乡草莓基地、鹅岭乡芦笋基地等都是科技部和井冈山市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产业,在科技扶贫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容替代且不可小觑的作用。

科技帮扶茶产业,茶农“脱帽”敬红军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在井冈山茶厂记者第一次听到了井冈山人唱起的《请茶歌》,唱歌的人是江西井冈山茶厂的厂长王卫冈,当他提起茶与革命老区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这首歌。

井冈山的茶与当年的红军有着密不可分的革命感情,当年红军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时候,医疗物资稀缺,红军负伤之后,就把茶叶捣烂敷在伤口上,茶叶起到很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小小的茶叶在革命时期为保存红军力量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当下更成为了井冈山市科技扶贫工作的有力载体,为老区人民实现率先脱贫立下汗马功劳。

茶叶是井冈山的传统产业,始建于1958年的井冈山茶厂,是井冈山最早的企业之一,它见证着井冈山茶产业一路走来的兴衰荣辱,也见证着科技对产业的改变。早在1994年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亲自到井冈山茶厂考察工作。

在上世纪60年代,井冈山茶厂已经初具规模,茶产业发展势头也蒸蒸日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到来,计划经济受到猛烈冲击,茶厂开始走下坡路,并呈现一蹶不振的态势。

2003年茶厂面临国有企业改制,在生死攸关之时,王卫冈接手了茶厂。“企业做不强,还怎么谈帮扶别人,回报社会?”这是王卫冈由衷的想法。

科技助力 产业迎来新面貌

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接手茶厂之后,王卫岗做了一系列工作,让茶厂从濒临生死的边缘实现盈利,却一直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在2010年以前茶厂茶叶种植面积不足一千亩。

2013年,科技部通过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万亩有机茶产品提升及加工项目的支持,茶厂引进了龙井43、中茶108、金观音、黄茶、紫茶等新品种,解决了以往品种单一的局面。“从建厂开始,我们就只有一个品种叫井冈翠绿,现在我们已经有十几个品种了。”王卫冈说。

茶叶的品种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种植技术也离不开科技,井冈山地处偏僻,缺乏人才。当地的一些茶农根据经验种茶,不但产量不高,更存在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茶厂通过国家富民强县项目,制定了《井冈山市有机茶园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规程》、《井冈山市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井冈山市有机茶企业标准》,并将内容通俗易懂化,印制成册发放给茶农。

2015年,在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茶厂引进了茶叶高效清洁化生产流水线设备。“引入这套设备以后,做出来的茶叶统一标准,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过去我们要三百人做茶,现在只要十个人做茶,这是科技的改变。”王卫冈说。

此外,每年王卫冈都会联合井冈山市科技局举办分别以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为内容的两期培训班,将茶厂现有的已经成型的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给农户,提升了整个山区茶园的管养水平和竞争力。

“只要茶农按照我的标准种茶,我都会回收,施用农药化肥就不行了……”王卫冈说。

2016年,为了进一步推动井冈山茶产业的发展,在科技扶贫团的推动下,茶厂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协议,校地共建“井冈山茶业试验站”。并与江苏省茶研所参订了“新建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井冈山茶产业分店”的协议。

井冈山茶产业分店以服务井冈山茶企和茶农为宗旨,以“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六有”为建设模式,解决茶农在实际生产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和行业新技术、新成果等为核心,通过网络服务、分店展示等内容。

通过科技服务超市,井冈山茶厂通过互联网销售,增加了茶叶的销量。“2016年我们在网上的销量是3000万。科技的作用太大了,解决了我们从品种到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如今,茶厂已经有茶叶基地2万余亩,年产值达到了2000余万元。井冈山的茶叶已经形成了一条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茶厂模式”

茶厂依靠科技的力量旧貌换新颜,也将科技传递给茶农,提高了当地茶产业的整体水平,带动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种茶的贫困户,茶厂采取了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贫困户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按每亩500元的租金出租给茶厂种茶,将所租土地的租金入股就能获得20%的分红。贫困户也可以选择直接用钱入股茶厂,其中蓝卡户可以按入股资金的15%分红,而红卡户则可以按入股资金的20%分红。为了保障茶农的收益,茶厂不让以土地入股的茶农承担任何风险,不管茶厂效益亏损还是盈利,茶厂都会保证每年按时为入股的农户分红。

为了长效地帮扶贫困户,茶厂还吸纳了大量的贫困户劳动力来工厂和种植基地务工,解决了贫困户就业的难题。在茶厂务工的贫困户可以享受到高出每个月基本工资200元的补贴。贫困户采茶叶每斤还能额外享受2到5元钱的补助,这样下来在采茶季节每个贫困户每个月都可以多挣到2000多元钱。同时,茶厂在新城镇和大陇镇还采取了村企共建共管的模式,对新城镇3000亩的备案基地统一制定了管理标准,实行统一采购农资和统一产品回收,既确保了产品安全也增加了茶农收入。

“井冈翠绿”产品展示。

井冈山茶厂员工采茶忙。

截止2016年底,江西井冈山茶厂共培训茶农、贫困户、职工300多人次,扶持18名贫困大学生、青年创业,带动128户农民年增收30万元,带动54户贫困户年增收8万元,帮助45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公益基金帮扶2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植业,资助21户贫困学龄人口就学。带动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其中38户蓝卡户,16户红卡户。

王卫冈告诉记者:“这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中井、大井、下井三个村贫困户总数的85%以上。这三个村的贫困户中,除了完全丧失劳动力的由政府兜底以外,其他的红卡户蓝卡户全在我这里,科技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产业让他们长效脱贫。”

《请茶歌》出自井冈山却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红色”土地上生长的小小的茶叶饱含红军和百姓的真挚情怀。今天,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茶农挣脱了贫困的枷锁,将歌声唱的更高亢、嘹亮。“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

科技扶贫补短板 打通致富新思路

“井冈山是一块金字招牌,全国人民有谁不知道井冈山?”井冈山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新说道,“在这里种植菌草、食用菌,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井冈山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菌草、食用菌种植。李建新正是看中这一地理优势,才把自己的“主战场”从福建转到井冈山。“我与井冈山结缘纯属意外。我来到井冈山旅游以后,发现这里的环境优美,便有了来这里投资的念头,”李建新笑着说道,“后来又调研了几次,询问了相关专家,这里确实适合菌草、食用菌种植,我就在这里投资建厂了”。

科技支撑,产业规划,菌草迎来发展新良机

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与国家菌草中心合建的菌草生态循环产业综合示范基地,是一个以菌草科技为基础,发展“菌草—菌物—动物—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为主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利用福建农林大学和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的菌草核心技术,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在井冈山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企业员工正在从菌棒上采集食用菌。

为了改变农户思想、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公司免费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提供菌种(菌包)、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确保农户户户成功,户户有收益,并建立点对点的长效跟踪帮扶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了合作社贫困户档案。“工作开展初期肯定有阻力,”李建新说道,“为了让周围的农户接受沼气,我们免费提供炉灶和锅具,同时沼气也可以免费使用半年。”

种植户在种植中遇到问题,能让技术人员到现场解决问题是种植户最大的心愿。为了解决,公司成立了“一乡一品”食用菌科技扶贫办公室,安排技术人员免费进行巡回检查、指导栽培、养护、采收、加工、贮运等工作。同时,公司开通技术咨询电话,贫困户的疑难问题可以随时与公司的技术人员联系。

模式创新,科技扶贫,扶贫工作呈现新势头

2016年以来,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大棚”的经营模式,取得显著效果。“我们和乡镇合作社展开合作,把贫困户吸纳到合作社中。”李建新说,“这是实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共赢的扶贫新模式,我们不用去一家一户去帮扶,对企业发展也有好处。”

目前,公司主要种植菌草以及灵芝、香菇、猴头菇食用菌类,面积达到600多亩。据李建新介绍,公司直接管理的种植面积有400多亩,目前共吸呐蓝卡户35户就业,农户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及务工。其余面积由种植户进行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销路是种植户最担心的,菜烂到地里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了让种植户放心种植,合作社产出食用菌会由公司统一以市场保护价收购,省去合作社寻找销售渠道的工作,这样农户年均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保护价收购的方法既取得经济效益,又扩大了社会效益。“当然,我们不要求必须卖给公司,”李建新说道,“如果市场价格更高,种植户可以直接卖给市场,我们的价格是保护价格。”

特色产业重培育 扶贫一诺抵万金

在井冈山宣布脱贫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了拿山乡草莓基地,这里因为光照时间充足的缘故,井冈山的草莓十分的香甜。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拿山乡草莓基地成为了井冈山的新型特色产业。这个草莓基地由井冈山市鹏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浩农业)投资创办,老板是返乡人员,之前是华润万家市场部的主管,后来因为一些内部原因,离开了华润万家,回到家乡。因为见惯了外面世界的风浪,回到家乡后便心无旁念,创办了这个能够带领家乡百姓致富的种植基地。

拿山乡草莓基地员工对草莓进行分拣、包装。

草莓基地创立之初的目标便是致力于帮助脱贫实现企业、贫困户双赢目标。在草莓基地的大院里,随处可见提着篮子、捧着罐子的妇女,她们几乎都是是拿山乡的留守妇女。要么家里的青年劳动力外出,要么家里仅靠着她们在草莓园的一点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在草莓基地建成以前,这些妇女大多都在工地干着和水泥之类的重活,建筑工地的虽然收入稍高,但是十分的辛苦和危险。

除了雇佣女工干活,草莓基地还帮助周边的种植散户进行售卖,散户们将自己的草莓每天拿到基地来,基地的工作人员根据拿来的草莓品质,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支付给散户一定的金额。草莓基地的这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算是一种创新,通过“四提供、三确保”发展草莓种植。“四提供”,即由帮扶单位出资向贫困户无偿提供种植大棚、苗木及其他前期生产投入,由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三确保”即确保贫困户种出的草莓足额回收,确保在最低保护价的前提下,按市价择高收购,确保贫困户在种植过程中生活水平有提高。

由于老板之前是华润万家的老员工,所以,便用他以前留下的威望和人情,打通了华润万家的窗口。现在,拿山乡的草莓能够直接进入华润超市进行售卖。2015年,草莓基地吸纳红蓝卡户33户,其中自主种植每户实现获益1.5万余元,入股合作社每户获得了不低于15%的收益分红。2016年,基地扩大规模至350亩,吸收红蓝卡户144户加入草莓种植,解决周边劳动力近2万人次,红蓝卡户年实现就业增收1万元以上。

好产业需要好的扶持,2016年科技部给井冈山拨款1000万。其中,井冈山科技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情况,从这1000万里拿出了400万给草莓基地,让他们进行投资。

现在的草莓基地除了日常运营之外,还特意抽出了一部分人手和时间,在基地设立了讲堂,给当地的种植散户讲授草莓种植技巧,可谓是授人以渔。企业社会责任在这里得到了良好体现,乐于助人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一片真心付草莓,草莓脱贫不负君。

扶贫引入外乡人 科技帮扶赛良方

鹅岭乡位于井冈山市区三十公里以外,因山形似鹅而得名鹅岭。近几年来,鹅岭因发展芦笋产业而走了一条产业带动农户致富的道路。

立春刚过,走进江西省井冈山市鹅岭乡的芦笋基地,整齐的大棚里一些青绿的芦笋尖已经从土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的笋尖挺直着身子,像茁壮成长的孩子,也像极了欣欣向荣的芦笋产业。老李说:“基地的芦笋早晨刚采摘过一批,现在看到的芦笋两三天之后便可采摘。”

老李名叫李秉谦,是芦笋基地的负责人,也是芦笋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年已经64岁的老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温州人,有着温州人身上的闯劲儿和生意人的头脑,早些年他在家乡从事物流行业,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因出于对农业的热爱和对食品健康领域的关注,2013年已年过六旬的老李带着家人来到井冈山开始种芦笋并成立井冈山瓯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公司成立岭口芦笋合作社,以“基地+公司+农户”的方式把山区资源优势转为农业发展优势,利用优质生态环境种植有机芦笋,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绿色增收的致富路。

“新农人”带来新产业

在芦笋基地品尝一杯鲜榨的芦笋汁,清甜可口、少了些涩味增加了些许甜味。老李说:“井冈山的水好,土壤好,加上我们在种植芦笋的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味道自然和别处的不一样。”

芦笋享有“蔬菜之王”美称,含有天冬酰胺等18种氨基酸和包括硒、锌等微量元素在内的15种矿物质元素,其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均高于一般的蔬菜和水果,在市场上十分紧俏。

李秉谦是第一个来到井冈山种芦笋的浙商,他把芦笋种植技术带给了农民,也让芦笋展业在这里生根发芽。用老李的话说,芦笋是高档产品,所以它的消费人群更加注重品质。在芦笋大棚里,老李指着悬挂在大棚上方的杀虫灯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农业上的新人,但在当地科技部门的帮扶下,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没有科技的力量来帮我们,我啥也不会,我哪里懂水肥一体化和杀虫灯……”

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芦笋外景。

在老李眼中,井冈山山好水好政策好。在公司成立初期,江西省农科院就在基地建立了芦笋种苗培育基地,并长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为从源头确保芦笋的质量,基地的芦笋种植全程采用大棚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水肥一体化电脑自动控制浇灌技术、大棚智能杀虫灯光控,雨控自动开启技术、引进有害生物无害化控制、化学替代与养分管理、土壤增肥与健康保育等先进技术。

“芦笋质量才是前提。”虽说是农业新人,但老李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基地的种植土壤全部经过专门的技术进行脱毒,而农家肥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脱毒处理,滴灌用水也是利用当地山涧富含矿物质的泉水,水中没有重金属成分。

为进一步发展芦笋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生产技能,江西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定期来基地举办芦笋种植技术培训班,制定芦笋种植技术操作规程,累计培训农户200多户,免费发放培训材料1000多份,特派团专家还走进田间地头对农户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提高了农户芦笋种植的技能。

延伸产业链,带领农民脱贫

芦笋基地员工正在包装芦笋。

从2013年来到井冈山,到2017年,老李一家人已经在这里耕耘了三个年头。三年来,老李和当地老百姓合作,用实际行动来带领他们致富。

与其他作物不同,芦笋属于一次栽培多年受益的经济作物,一次种植可以收益15年左右,芦笋年产达平均亩3000斤—4000斤,收入约为稻田的8倍。也是因为如此,栽种芦笋的前期投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不瞒你说,现在我还没有完全回本,但做事情还是要先紧着老表(井冈山方言,意为老乡、农民),只要是入股的老表,在每年冬天分红的时候都先要保证他们能分到钱。”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230亩大棚基地,已有十几户农户入股。基地采取就地用工的原则,优先录用租地农户做工,每个工作日可得90元—120元报酬,解决了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

为了解决芦笋加工和储运问题,形成完整的芦笋产业链,合作社在井冈山新城区工业园已建成储运中心。合作社还将与南昌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把芦笋加工成系列深加工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高芦笋的附加值。同时,位于鹅岭的二期基地即将动工。

目前芦笋生产、储运、深加工已初具规模,老李又谋划着种植生姜和南瓜。老李说:“我打算用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在四个乡镇种四样产品,一乡一品来带动老百姓致富。现在带动的农户来远远不够,要老百姓都有事做,产业带动扶贫才行!”

现代化的大棚、水肥一体化设施、专业脱毒处理……科技的力量改变着人类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农业的发展。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带领脱贫,一个又一个像老李这样人在这里耕耘。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在井冈山鹅岭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芦笋产业就像是茁壮成长的幼苗,将伴着春风春雨蔚然成荫。

井冈山人民正在以满腔的热忱,打造经济总量和生活质量齐飞的局面,在科技帮扶和产业培育两架马车的带动下,正逐渐摆脱贫困的泥淖,蓄力驶向光明的远方……

猜你喜欢

菌草茶厂芦笋
중국이 세계에 준 선물 ‘중국초’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种植与处理菌草的机械现状探析
菌草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
安徽郎溪:基地种芦笋 就业“家门口”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