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并非包治百病

2017-03-13刘石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包治百病供给资源

文|刘石

供给侧改革并非包治百病

文|刘石

导 语:要解开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重新定义发展战略、计划和路径。供求关系的“紧平衡”在实践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沿用的基本上是同一个套路:扩大产能,提高产量;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制造和出口;大量消耗有价值的资源并严重破坏环境。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然从“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经济”阶段,固有的发展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需求侧”的变化,所以来得太晚的“供给侧改革”终于被推向了前台。

在农业领域,“人多地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指导之下,以开荒种地、围垦造田等手段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以精耕细作来不断实现增产便成为历史的不二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从1990年前后开始,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和卖粮难的苗头,这在中国的农业和社会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如何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和预判未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走势,全社会缺乏准备。

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对于并不久远饥饿历史的记忆,以及对于国际政治环境的担忧,中国的农业生产还是在单纯的扩大面积和不断增产的快车道上越跑越远。对于“N连增”追求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掩盖了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和未雨绸缪。其结果,一方面是对于食品安全、品质、口味和多样性的市场需求忽视,另一方面是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条件下,低端和无效的农产品被大量生产和浪费。与许多其它行业一样,中国的农业也在快速发展中越来越纠结。

要解开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重新定义发展战略、计划和路径。供求关系的“紧平衡”在实践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众所周知,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思路应该从低效、资源消耗和劳动力密集型的数量经济的追求,向强调数量、质量、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并重的平衡经济转型。

大农业生产的核心是生产的规模化,产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不是简单的产量;小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核心是特色、质量、口味和品相等,也不单是产量追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益,有效益的产业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产量只是农业生产的要素之一,是资源条件、技术装备、投入水平、管理能力等各种要素综合运用的结果。不顾约束条件而追求产量增加,势必会违背经济规律,会造成供过于求和谷贱伤农,会造成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递减,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最终对消费者不利。

“供给侧改革”其实是很古老的理论和传说。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撒切尔的“减税”、“国企改革”,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先驱和样板。

“供给侧改革”对于当前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农业发展无疑是雪中送炭,但也不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政策是助力,而不应该成为主导。

猜你喜欢

包治百病供给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泡温泉包治百病?
幸福9号、胡庆余堂……“包治百病”的 保健品乱象为何久治不愈?
资源回收
最初引入时赋予期望过高 独董制度并不能“包治百病”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包治百病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