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综述
2017-03-13朱丹丹
朱丹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民主社会主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总结,从思想体系、政治流派、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四个角度对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展开综述,并且评析目前的研究,对未来研究趋向进行展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社会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9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China
ZHU Danda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ing about the books and paper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tudied and discussed hot topics about the research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political school, social model and ideology. This article also reviewed the current study about democratic socialism 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social model
2007年,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国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形成了空前高潮。作为一种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变化发展进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学者们立足于不同角度和立场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思想体系、政治流派、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四个研究角度。
1思想体系角度的研究
1.1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
在概念上,学术界的研究主要的争论是两个概念的辨析上,即“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与关系上。在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一样的,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例如徐崇温在他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书中,将两者不加区别。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它们是不同的。例如在《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中,殷叙彝学者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两者的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详细地阐释了它们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总的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它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强调社会民主主义中的民主从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演化而来,其主张不仅仅强调在政治方面的民主,也呼吁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广泛的民主。而“社会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这两个概念不能混同使用。
1.2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其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伯恩斯坦是该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还有观点认为,除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古典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和各社会科学流派的思想和观点也是其思想来源。例如曹长盛学者就是这种看法。这方面的研究中,刘书林学者分析了其思想来源的各种不同见解,并认为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是其起源。羅显华和李献平总结了七种关于其思想起源的观点,最后总结认为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它的起源。这些论文对于思想来源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1.3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展开的研究较多,但侧重点各不相同。罗云力从它的民主观出发,从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四个方面阐述。李永清《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中的论述更为系统,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价值、民主、国家等宏观方面的观点到细层次上的关于所有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党政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还有徐崇温将其分为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思想纲领三部分,研究分别对三部分包含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罗显华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剖析,围绕哲学人性观、社会生活本质观、社会改造道路观及价值诉求四个方面对其思想体系展开论述。可见,关于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比较系统周全的。
2 政治流派角度的研究
2.1 社会党的现代化及“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苏东剧变的影响,“革新”和“现代化”成为民主党转型的主题词。以1998年布莱尔发表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为代表,“第三条道路”成为社会党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欧洲社会党面临转型压力做出理论回应的一个重要尝试。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宣布了这条革新道理的失败,社会民主党又陷入了危机之中。危机后社会民主党人变革的总体思路是摒弃“第三条道路”,回归左派传统。禄德安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在选举和执政、经济和社会政策、基本价值和身份特征方面陷入困境。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社会党重新回归左派传统,但效果不佳,未来一段时期将在低潮中发展。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限于介绍民主党的政策调整和理论变化,分析其面临的形势及挑战。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深刻得多,贺和分、朱艳圣翻译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欧洲各种类型的社会民主主义,对社会民主党的改革及发展做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他们为了获得执政地位,已经放弃了原来的立场,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纲领。目前的社会民主主义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模式,其政党必须要采取新的方式。
2.2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我国的学术界偏向于重视揭示二者的本质区别,但是部分学者也提出可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例如薛新国认为两者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拒绝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指导思想多元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赞成私有制,排斥公有制。但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划清两者原则界限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地借鉴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尤其是福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经验教训,但是应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防止脱离中国国情的简单照搬。
2.3 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剧变的关系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新城学者对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剧变的关系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比喻为“错误的药方”,将“生病”的苏联给治死了。蒋位哲在《苏联解体的民主社会因素》一文中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之一。郭鹏杰以及张树华等认为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张月明写的《民主社会主义在东欧》一书中也阐述了它与东欧剧变以及东欧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
3 社会模式角度的研究
3.1 瑞典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完善的福利制度吸引了我国学者,其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通过考察访问及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一直以来,瑞典的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示范。相关的研究有的从历史角度梳理民主党理论政策变化分析瑞典模式,有的通过实证考察,对瑞典的社会模式进行评析,有的通过辩证分析,指出瑞典模式的优缺点,对我国的发展有一点借鉴,但是不能照搬。其中张本炎从基本内涵、理论主张、本质特点和国内学者评价四个方面对近年来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瑞典模式的研究,还将瑞典模式与我国进行比较,大部分学者认为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区别。立场要坚持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基本社会制度层面,由于瑞典模式的资本主义本质,我国不能照搬借鉴;但是在政策层面,可以结合实际国情借鉴相关措施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
3.2 个案发展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关实践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瑞典,西欧、东欧、拉丁美洲等地区也有很多国家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国情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理论和实践上,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我国学者这方面研究主要是以特定国家地区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评价,这种个案研究使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具体化。例如胡晓地、池蕾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北欧的实践》的下篇中讲述的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北欧地区具体的政策实践,从经济模式、福利政策、权力监督、社会和谐、教育政策等方面展开,为我们了解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提供材料。
3.3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比较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目前是我国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学术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更加客观理性。我国学者基本都认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政策措施和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层面,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相关的论著很多,例如禄德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荣与困境》在最后一章中对两种模式在指导思想、价值体系、政治理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国人民的正确选择。邹升平学者从经济制度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二者有相似点,但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中的积极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这方面还有很多相关研究的论文成果,但结论都是大同小异,因此还需从新的视角展开新的讨论。
4 意识形态角度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从这种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方面展开。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手段大部分是实证研究,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它在高校的传播状况,通过分析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探寻解决对策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不成系统,比较散乱,其研究结果主要是认为大学生群体对这种思潮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它对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存在一定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开放的外来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观念中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逐渐增强。针对这种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因此,對民主社会主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强、丰富和拓展这个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5总评
民主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二战后的欧洲以及亚非拉很多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能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全面看待民主社会主义。一方面没有一味地强调和批判其资本主义改良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没有盲目地推崇其福利制度。总体来看学术界目前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立场下,研究的倾向放在(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67页)了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有利因素上。在全球化的时代,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性已经被搁置,二者更多的是寻求合作与交流。在中国发展的主题下,从民主社会主义实践中吸收和借鉴积极因素,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完善我国的制度成为重中之重。但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不够细化,从操作层面来说,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案,也就是说吸收和借鉴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具体的哪些运行机制和经验教训可供我国参考学习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够,这也应该是我国未来相关研究深化的方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方面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这一点上学术界已达成基本共识,然而从“三个自信”提出的背景看,不可否认,对于中国发展道路有质疑的声音,有不自信的争论存在。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民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一段蜜月期,因此二者关系的梳理也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其中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民主社会主义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仍是值得研究深化的方面,这需要从新的视角展开,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有借鉴意义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10(4).
[2] 禄德安.金融危机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 薛新国.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
[4] 张本炎.近年来国内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 王学军,张森林.“第三条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6] 禄德安.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J].求实,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