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肢体语言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13吴多智
吴多智
[摘 要]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不苟言笑,过于严谨,拘泥于教材,对隐形教学方法重视不足,运用肢体语言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环境与以前已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与情趣结构,知识的娱乐化、教学的表演性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有效提高思政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契合当代大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收思政教学“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寓教于境”之功效。
[关键词] 教师;肢体语言;高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96-02
一 肢体语言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不足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
顾沛教授认为高超的教学像演戏一样属于艺术。“一堂课讲得好,就像演了一场好戏,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对讲课者也是一种享受。”[2]艺术化的思政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艺术之真,还能感到艺术之美,其中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教育家严济慈也认为教师可以借鉴演员手段善于表演。“要像演员一样,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同学们看你眼色神情在变化,才能被吸引住。”[3]
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梅拉别恩经实验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4]高校思政教学多为大班教学,老师与学生交流少,距离感强,学生与学校关系在教育产业化中逐渐变为商业关系,传统师道日渐衰微。运用好肢体语言可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思政讲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肢体语言作用对提高思政教学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教师肢体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或动作语言,指通过头、眼、颈、手、胯、腿等人体部位的各种动作代替或辅助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包括人所具有的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常态行为。[5]
1 教师肢体语言的分类
教师的肢体语言分为符号性肢体语言、说明性肢体语言、表露性肢体语言、习惯性肢体语言、调节性肢体语言以及空间语言。教师符号性肢体语言是指具有标志性含义,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固定成一个“符号”的肢体语言。说明性语言具有伴随性、可创造性、不确定性特点。根据用途教师说明性肢体语言分为描募人物与描募事物两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内心情绪,显示情感倾向则主要借用表露性肢体语言。教师的习惯性肢体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带有习惯性特点和个人风格的体态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习惯性动作称为调节性肢体语言,通常是教师内心情绪状态的一种不自觉的反应。调节性肢体语言对课堂教学几乎没什么积极效应,反而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为获得安全感,人在社会活动中会不自觉地保持彼此间的距离,爱德华·T·霍尔教授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区域,亲密区:50厘米以内;个人区:50~125厘米;社交区:125~350厘米;公共区:350~750厘米。[6]教师应走下三尺讲台,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的亲密区,拉近师生人际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肢体语言的特点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肢体语言,既有人类肢体语言的一般特征,又有着鲜明的职业与个性特征。一般而言有如下特征:一是控制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课堂内容确定自己的肢体语言基调,并对一些重要的表演环节进行设计或练习,做到口授、书写与体态的最佳结合。这种对肢体语言的预设就表现出控制性特征。二是选择性。根据对学生的影响,可将教师的肢体语言分为积极的肢体语言、消极的肢体语言与无意义肢体语言三类。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选择积极肢体语言,避免无意义肢体语言,克服消极肢体语言,发挥最优化的表达传输功能。另外,性别年龄对肢体语言的适用标准也不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才能获得最完美的表达效果。三是学科性。不同学科对肢体语言要求也不相同,如体育舞蹈艺术对肢体语言要求高,文科与理工科教学肢体语言运用也不相同,文科教学肢体语言以模拟演示情景为主,理工科教学以展示说明原理为主。
三 教师肢体语言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应遵从准确性与适宜性原则、稳定性与情感性原则、善意尊重与美感性原则。
1 教师肢体语言重在传情
思想政治的教学不仅在于思想理论的传输,还在于思想情感的熏陶。肢体语言作为教师口头语言的辅助和补充重在传情,传递积极的情感,营造课堂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思政老师满面春风,面露笑容走进课堂,温和的表情,含笑的眼神,优雅的站姿等肢体语言传递出关怀、信任、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到愉悦和亲切。与学生适当进行眼神交流,在感受到关注和欣赏时,学生一般都会积极认真地参与配合老师教学。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对学生有很强感染力,对学生思想行为起着较好的引导调节作用。
2 肢体语言应具有美感
肢体语言的应用因人因时而异。优秀主持人之所以给人深刻印象,往往是其举止既表情达意,又表现出应有的艺术美感。教师课堂中的肢体语言要体现出美的教态,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为人师表,教师站姿、走姿、手势等应能体现出良好的气质,如优雅的步伐,笔挺微收的站姿,端庄整洁的着装,满面春风的笑容,给人从容不迫、稳重大度之感,既有利于塑造教师自身良好的形象,又传递出一种正能量。教师的肢体语言庄重中应给人美感。教師是使用手势语比较频繁的职业群体,手势被称作讲台上人的“第二张脸”,教师的手势应优雅有力,而不是随便频繁地晃动。
3 教师目光对教室的关注应注意左右两边的平衡
一般而言,教师关注教室右边的同学要多于左边。美国教育博士约翰·克勒研究发现,在课堂一刻钟内,凝视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教师44%的时间是直视前方,39%的时间与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用1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人左脑发达,教师授课大多是进行逻辑思维,主要应用左脑,这促使左脑主司的視觉器官偏向右边活动。[7]教师的目光应适时关注教室左边的学生,注意关注教室的左右平衡,不能在习惯中让教室的左边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 利用空间语言科学选择提问对象
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座次安排,有利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教室座位基本是直排座位方式,容纳较多的学生,也有利于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不科学之处也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著名体态语专家斯坦佐研究发现,在一个讨论组中,当一个发言停止时,接下去发言的往往是这个人对面的人,而不是同排的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斯坦佐效应”。[8]U形或半圆形的排座方式是最能调动学生相互作用的座位安排方式,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往前排赶,防止讲台正前方座位无人去坐的“谢顶”现象,既影响课堂情绪,又不利于维护课堂纪律。经常坐后排或靠近窗户的学生容易开小差,提问对象应集中于这些区域的的学生。
5 教师应克制使用的几种调节性肢体语言
教师常见的调节性肢体语言有背手、双臂交叉于胸前、叠腿、卡腰、双手插在口袋里、双手撑在讲台上等。国外学者认为后背双手不但是权威显示的信号,还能起到镇定作用。教师较普遍存在背手现象,年老的比年轻教师使用频率高,男教师比女教师使用频率高。教师背手会让学生感到严肃,在监考或巡视作业时可适当使用,对大学生尽量减少这种肢体语言,尤其是站在讲台及与人交谈时不宜有背手行为。双臂交叉是人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伤害,或对交流抱有消极态度时所采取的防御性信号。教师双臂交叉会使人感到盛气凌人,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课堂肢体语言是学生与老师心灵契合的纽带。与专业课教师不同,思想政治老师应以审美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职业,将讲台视为提升与完善自我形象的舞台,营造自己的气场,以游戏的精神融自由于课堂,实现寓教于乐,从而扭转思政教学的困境。总之,肢体语言是门复杂的学问,将其恰当运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手段,也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3]宋成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35.
[4]沈力军.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J].外国小学教育,1983(4):23.
[5]尹昌平,等.论肢体语言在高校工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法研究,2012(3):114.
[6]皮兹.人类行为语言[M].哈尔滨出版社,1989:24.
[7]布莱克斯利.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造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7.
[8]方展画.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制——非语言交流[J].教育研究,198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