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低头族”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7-03-13赵海涛
赵海涛
[摘 要] 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低头族”队伍在学校中不断壮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让“低头族”抬头迫在眉睫。文章在调查分析大学生“低头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为现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头族”;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12-02
“低头族”,英文名“Phubbing”,是合成词语,泛指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其他人或者事物的群体或者现象。随着4G无线通信网络覆盖面的大幅度铺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在大学校园里,“低头族”的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时刻手拿手机紧盯屏幕的大学生队伍在不断壮大,对高校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冷静客观分析大学生“低头族”现象,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引导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一 大学生“低头族”现状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在低头看手机。”这句网络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群体形容得惟妙惟肖。校园中随处可见在走路、聚会聊天、上课等行为的同时,不时地低头翻看手机的大学生们,甚至在睡觉之前、晨起之后、吃饭时,只要有相对空隙的时间或者机会都会紧盯屏幕。这种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吸引他们低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遨游驰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年龄结构中仍然是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麦可思公司曾调查过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通过腾讯教育频道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这其中又有超过90%的学生会将手机带到课堂,基本手机不离身,有些学生甚至整节课都在玩手机。又据麦可思公司在高职高专学校调查中显示,在课堂中有70%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45%的学生或玩游戏,有43%的学生看新闻,另外有23%的学生利用手机拍摄PPT上的重要知识点或是实训作业等辅助学习。
二 大学生“低头族”成因分析
1 社会成因
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为学生带来诸多便利以及多样的娱乐手段,使得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达到不能离手;其二,快节奏、高频率的都市生活,便捷的城市交通和每学期多门的教学进程,在客观上令大学生时间碎片化,使得大学生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不少学生只能抓紧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等数字终端进行学习休闲娱乐;其三,硬件的普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以及无线网络信号的全覆盖,使得手机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手机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史上任何一种生物。如苹果iphone手机已经更新换代至第七代产品,而执着于品牌手机者大有人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成为“低头族”的社会要素之一。
2 学校因素
其一,学风管理不严。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属于严进宽出,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难以保持高考冲刺学习状态,再加上学生考试舞弊、抄袭、买卖论文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让学生产生“反正都能毕业”的心态,逐渐对课堂丧失信心,导致更多时间投入到网络海洋中,以消磨课堂时间;其二,课堂教学不够精彩。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普遍,加之很多课程属于合班授课,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存在不到位情况,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其三,应对无实效。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日益严重的情形,高校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大部分高校没有与使用手机相关的制度,只有辅导员或者老师的口头训诫,导致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上课、上自习“机不离手”,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家庭因素
现今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关照格外多,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父母对其子女从幼儿园读书一直到进入大学前的学习生活需求都是给予满足,造成学生在此阶段没有什么压力,也未经历过人生起伏,导致以自我为中心,想要什么、干什么都是围绕自己方便。当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之后,家长思想发生变化,认为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事事过问,变得疏于引导管教。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对其子女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究竟什么样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只知道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家人的这种不管不问甚至纵容支持变相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使大学生满足攀比心理频繁更换手机或者无节制地进行手机娱乐消费,进而促使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可能性。
4 学生自身成因
其一,大学生渴望获取信息。由于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手机终端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加之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智能手机的这一特性,足以刺激大学生的时代嗅觉,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其二,大学生的情绪迁移。当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较大时,易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感受。大学生的这些复杂情緒日积月累,就使得他们需要释放、发泄精神压力或是进行情绪迁移。而当前社会,智能手机以其独有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成为他们寻求安全、排遣郁闷的方式。其三,社交方式转变。当前高校学生的主力军是“95后”,她们个性独立自我,不喜欢与亲朋好友交往过密而失去隐私空间。智能手机迎合了社交的新需要,通过手机来关注、点评他们的生活动态,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接触。
三 应对大学生“低头族”问题的策略
1 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危害多多,如会造成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引起颈椎、腰椎等关节麻木、酸痛、肿胀等,长此以往会造成国民体质逐渐下降。此外在过马路、驾车出行时低头看手机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玩手机而导致交通事故这类事情电视新闻上屡见不鲜。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应正视由“低头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充分利用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介宣传“低头族”的危害,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杜绝边行走、边低头看手机的行为;而在地铁、公交站等公共场所,可以悬挂一些提醒“低头族”的标语横幅,用来减少“低头族”现象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高危领域,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也是应对“低头族”的一个突破口。
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广泛的,集创新、思想、科技、实践、体育、娱乐为一体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走出寝室、放下手机、走向操场、走进社会”。学校一是可以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展示及学生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二是发挥专业特色,打造一系列专业特色鲜明、富有个性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知识技能实践竞赛等,并鼓励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团体素质拓展、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比拼中收获友谊,进而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逐步告别“低头族”。
3 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低头族”已成事实,教师应该积极面对,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一是教师应当改进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出现的翻转课堂、互动课堂等新教学形式,为改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各项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达到“共情”的效果,最终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二是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新形势新常态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丰富教学内涵。教师不能一份教案全部搞定,更不能“十年如一日”通讲全校,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低头族”感兴趣的话题,将网络信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4 创建良好校园环境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从众心理。学校针对校园“低头族”的从众心理,应合理利用积极效应,通过校园文化讲座、主题班团会教育、学生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结合引导、电子屏、黑板报等标语宣传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对课堂上使用手机等行为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手机对教育教学的干扰。据了解,辽宁商贸职业学院等多个院校为课堂配备了“手机收纳袋”,上课前学生对号将手机放入,下课后取回。这种看似武断的做法虽然受到部分学生的排斥,但确实起到了维护了课堂秩序的作用,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和教师讲课的热情。
5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提高认识。作为大学生应该明白手机只是自己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一种工具,自己不应该反过来成为它的奴隶,要深刻认识到成为“低头族”会给自身学习生活带来危害,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素养等方面,在空闲之余学会合理利用手机。其次,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处理各方面需求的能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相关需求缺失时,学会理性应对,如社交需求缺失时,能主动尝试改变现状,与人交流,获得与人交往的自信,而不是低頭沉迷手机网络。再次,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规划是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到图书馆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各种讲座、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加入社团或者学生会等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己未来的成功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邢飞.高校“低头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
会科学研究,2016(1).
[2]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
学刊,2014(9).
[3]陈慧英,梦文科.多管齐下,让大学课堂“低头族”抬头
[J].教育时空,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