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对策研究

2017-03-13宋明晶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对策大学生

宋明晶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愈演愈烈,有从高年级向低年级,公共课向专业课渗透的趋势。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利用课堂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对大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沉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10-02

大学课堂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能力素质的前沿阵地。然而,在当前各大高校的课堂上,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或者玩手机,或者睡觉,或者与身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浪费教育资源,影響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使大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对大学生缘何患上“课堂沉默症”以及如何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概念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情感沉默

所谓情感沉默,是指学生的好奇心、兴奋点等没有被教师或教学内容所激活。主要是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等情感状态。其表现是:课前不预习;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复习。

(二)思维沉默

所谓思维沉默,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找不到兴奋源,不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呈现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能够听课,但是仅仅是一种被动机械的听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思考,更不能提出问题;二是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三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不主动思考,在网上进行抄袭。

(三)行为沉默

所谓行为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一种非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籍或做其他课程的作业;二是与同桌窃窃私语或玩手机。

二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原因探讨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端正。据了解,部分大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或者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最后能拿个大学毕业证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学习动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这种功利型动机直接导致了“课堂沉默症”的出现。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一些专业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不愿意提问与发言。

2 学生性格的差异导致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性格外向的学生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表现欲强,愿意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比较腼腆、害羞,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性格内向的学生上课时不愿意主动发言,这是导致课堂沉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误区造成了课堂沉默。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沿用中小学教师多年来“保姆式教学”下养成的等、靠、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至于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无所适从,在课堂上仍然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结果自然导致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课堂上出现沉默现象,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模式单一,一元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接受”的一元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教师演独角戏,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不仅照本宣科,而且枯燥乏味,教师的这一独角戏成为了学生的“催眠术”,这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和意愿。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评价方式单一,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评定。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简单运用,而且只以期中、期末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师生缺乏深层次的感情交流。高校师生关系不同于中小学之间的师生关系,相对比较淡薄,大学教师讲完课就离开教室,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师生的互动也只是限于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保持沉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策略分析

为了使大学生克服“课堂沉默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来探讨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要想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已经万事大吉,思想懈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而且学生学习动机比较功利。为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对专业知识和课程的兴趣。

2 大学生应认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学生应把课堂学习当作汲取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媒介。由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性质,平时师生互动的机会少,学生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老师、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对那些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课堂互动更是一个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3 大学生应不断培养自信心。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部分学生缺乏信心,害怕犯错误会引起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对此,大学生应不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时常鼓励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二)教师层面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克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應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会感到轻松愉悦,才会消除心理上的胆怯和顾虑,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自己的热情和亲和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大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想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少讲精讲,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望,有时甚至可以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更新教学方式

首先,摈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活动,而且需要实践活动,所以应倡导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反对灌输式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一直为人所垢病。而对话式教学强调师生课堂的互动和交往,不仅能够激活大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 结语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是如今高校课堂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它不仅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会损害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端正、学生性格的差异、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误区、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以及师生缺乏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等都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原因。那么应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也应从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例如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应认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应不断培养自信心等。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以及更新教学方式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沿阵地。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策略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