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国际贸易》教学为例
2017-03-12周静言
周静言
【大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国际贸易》教学为例
周静言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而对国际贸易人才相应地提出了新的需求,使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教学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而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从设计思路上看,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教学主题、体现时代特性、内容深浅适度、形式灵活多样;从应用模式上看,可以采用原理引出案例和案例导入原理两种分析模式;从实施步骤上看,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
国际贸易;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案例实施
所谓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现实案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加以典型化处理,模拟实践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及案例本身的思考、分析及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指出,最理想的教学是能够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其中的学习态度,并习惯于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双重特征,而案例教学恰恰是位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所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与思考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一、《国际贸易》教学的新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使得国际贸易呈现出汇率风险凸现、贸易壁垒新型化、电子商务比重提高及政策影响因素增强的新特点,相应地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汇率风险不确定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是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美元作为结算与计价货币,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政策执行了较长一段时间,对于汇率风险的规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抑制国内经济下滑、增加就业,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迫使人民币升值。为此,2010年6月我国实行汇率改革,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弹性,同时人民币升值幅度不断扩大,进而增加我国出口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并将降低其出口竞争力。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等的支撑致使美元不断走强,而欧元、日元则呈现弱势,新兴经济体(除中国外)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人民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2015年8月央行改革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汇率政策,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然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既可稳定经济发展又稳定国际收支。弹性的汇率制度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贸易壁垒新型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贸易摩擦频繁且新型贸易壁垒不断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但是我国所遭受的贸易摩擦也愈加频繁。尤其是后危机时期,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为恢复本国经济,以打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为目的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兴起,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所涉及的产品不仅包括低端产品也向高科技产品蔓延,所涉及的层面不仅包括微观产品领域也向中观产业层面乃至宏观政策层面蔓延,涉案金额也愈发增大。贸易壁垒的形式已经由传统的“两反一保”①“两反一保”指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转向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非市场经济地位壁垒等新形式,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处境更加困难。
3.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方式
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并逐渐成为主要方式。据Emarketer官网调查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跨境电子商务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对外贸易向无纸化方向发展。我国传统出口贸易的成本优势不断丧失,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型贸易壁垒频出,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可以使出口企业在新型贸易链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跨境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是简化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并使得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多元化,促使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监管转向电子化进而提高监管效率。但同时发达国家凭借资金、基础设施及技术优势在电子商务中抢占先机,构筑电子商务贸易壁垒,致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无纸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因此,我国作为最大的贸易国家,必然要顺应这种趋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是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4.政策因素影响增强
各国对外贸易活动均受到国内外各项经济政策及政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尤其是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恢复本国经济实力,增加就业,政党为增加本党的影响力、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其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通过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于本国汇率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也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间接影响对外贸易结构。
(二)国际贸易人才的新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其从业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从业人员不仅应当具备经济、贸易和国际法的相关知识,更需要具备全球化的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为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供参考,进而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外贸易战略。
2.较强的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华贸易摩擦不断、新型贸易壁垒不断涌现,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将最新规则运用于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中,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贸易摩擦的机会,另一方面向其他国家提起合法的贸易争端,保护外贸企业利益。
3.较强的跨境电商知识储备能力
跨境电商的大规模盛行,使得大量传统贸易模式的线下业务转到了线上办理,使得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下降。跨境电商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传统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要具有跨境电商的知识储备,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管理及应用,洞悉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政策。
4.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
为应对对外贸易中的汇率、政策等风险,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具有风险防范意识,深入研究对外贸易国家的相关政策以降低风险。如与外商签订合同应充分考虑汇率风险并运用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汇率风险,采用信用证结算等方式降低结算风险等。
二、《国际贸易》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教学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而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是新时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贸易领域急需的是能够胜任对外贸易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决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提升,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际贸易》这门课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具体运用,同时又作为专业理论指导着国际贸易实务等业务操作。其本身的理论性及实践操作性都很强,世界市场上的很多现象(如国际产业分工、反倾销、贸易壁垒等)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来源均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找到[2]。其课程内容均来自于现实的国际经济与商务环境,基本上所有教学重点都可以找到现实案例加以讲解。如引用历史案例讲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便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引用现代国际贸易案例讲解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以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必然选择。
(二)案例教学法是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会学习、会应用”知识。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以渔”,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训练。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并身临其境地独立参与决策,尤其是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讨论中,一旦遇到自身在某些知识方面薄弱环节,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1]。
(三)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选取经典案例并设定实际环境,但并不对案例加以分析,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以激励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现实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案例教学中并不强调答案的统一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允许个性化的判断,重点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外汇倾销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中美两家外贸公司的商务代表从事价格谈判,讨论美元贬值的前提下,国内公司如何调整价格才能抵消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利润损失问题等。
(四)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国际贸易》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对于理论学习而言,学生大多以死记硬背的短期记忆为主,并未真正理解其中内涵,又由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过多,现实中极少有案例与之完全对应,致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并不会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也就是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而案例教学恰好是这种转化的媒介。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促使学生不断深化思维,进而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的小组讨论环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及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尽管高校教学改革都十分重视并且鼓励实施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缺乏案例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导致案例教学运用不充分,或者引入的案例较为陈旧根本不适应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无纸化国际贸易发展。因此,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1.案例紧密结合教学主题
《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价格、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国际服务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每一章节都设计案例分析,而是应该凝练每一章节的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设定与之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如讲解反倾销内容,可以引入中美轮胎特保案;讲解非关税壁垒的内容,可以引入美国诉中国稀土案例。通过现实生动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进一步厘清学习思路。
2.案例体现时代特性
国际贸易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诞生到现在已经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发展都有其时代特性。如果把20世纪的案例套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上分析21世纪的贸易现象,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削弱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选取具有时代特性的案例,如分析国际贸易政策时,应重点考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变化,紧跟时代特性,激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3.案例内容深浅适度
案例教学并不是把与案例相关的大量资料都搜集罗列展示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反映与之相对的教学内容,并且内容安排应难易适度,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及学术水平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选取案例过难会导致学生由于理论水平所限无从下手,被动等待老师讲解则无异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但是案例也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搜集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案例参与度降低。因此,案例设计时尽可能采取贯穿式原则,尽量融合一章的内容重点,或围绕一节课的主线对案例进行组织编排,将单个案例进行组合使之发挥最大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形式灵活多样
案例传递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广泛借助于校园网络、微信、邮箱等提前传送学生,其形式不仅局限于文字报道,还可以截取与贸易相关的图像、音频、影像资料。影像资料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更为直观的信息,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紧密结合,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交流也不仅限于课堂,可以进行在线交流,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围绕主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设计,或者采取辩论形式参与讨论,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理论—案例—理论深化模式
这种案例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某一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列举案例,进而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从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理论,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案例分析环节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使学生在巩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解比较优势原理时,教师介绍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走入社会就业的问题,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考虑就业分工,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最大优势都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不仅提高个人福利,也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组织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就是组织管理者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利用好每一位员工,做到人尽其才便会提高组织的整体福利水平。通过与每位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拓展国际贸易经典理论的应用范围,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理论讲授的枯燥与乏味,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2.案例—理论—深入分析案例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及思维能力。在某一理论讲解之前,教师针对理论内容设计几个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案例总结出基本原理,然后教师再讲解理论的相关内容、产生背景及其后来发展。理论讲解过后再次引入较深层次的现实案例加以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课前的理论导入案例可以简约但是不能简单,应该能够准确深入地对理论加以说明,起到导入作用。如讲授贸易壁垒相关内容时,可以首先引入中国应对欧盟CR法规第一案——温州打火机案,介绍案例始末及CR法规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思考欧盟制定该法规的目的并从感性上认识其对我国企业出口的严重障碍,然后再讲解贸易壁垒的概念分类时就比较容易切入。理论过后再围绕该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国际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贸易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种案例分析模式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课前精心准备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首先,教师的准备。教师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案例。案例的选取既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又要考虑案例的代表性与典型性;既要考虑对新知识点的运用程度,又要考虑所学理论及内容的综合运用程度;既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的来源既可以是互联网、电视新闻报道,也可以直接从外贸企业获取,学生往往会对新颖的现实案例更加感兴趣;教师也可以整合国贸专业知识编写反映国际贸易过程的综合性大案例,在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设计案例相关问题,使案例教学法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其次,学生的准备。案例教学法同样重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作为案例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并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保障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因此,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案例内容,一方面复习课本中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案例设定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课堂上案例讨论做好发言准备。
2.案例分析与讨论
无论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布置的案例,还是授课之后布置的案例,学生都对案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的主体环节,也是难点所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结合《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围绕案例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其形式通常有个体、分组及全班讨论三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案例情景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既不要占用讨论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过早评价学生的讨论观点,而应该倾听不同观点同学之间的辩论。当然,如果讨论已经偏离主题,教师应及时将讨论引导回案例主题上来;如果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情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角色,高效率利用课堂讨论时间以获取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小组课外讨论,课堂抽查讨论结果,针对小组讨论争议较大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堂辩论方式进行广泛讨论,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3.案例总结
案例讨论分析结束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案例分析过程加以归纳总结,向学生呈现一个内在关联的知识体系,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巩固学生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出案例讨论的优点和缺点,为今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积累经验。对讨论中好的分析思路及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加今后的案例分析课程。鉴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应重点指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要点,着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提出自己的分析见解,但必须强调案例教学本身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况且《国际贸易》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案例分析的结果不具有唯一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加以分析,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的案例教学中加以提高。
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具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点,而且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国际贸易》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双重特征,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新兴贸易理论及最新贸易环境的案例加以分析,使学生置身于国际贸易现实案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力,解决理论知识与现实脱节的难题。但是,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结合《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及授课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案例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才能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张瑞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29.
[2]王丽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6):138-140.
(责任编辑:李军)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ZHOU Jing-yan
(School of Economics,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1,China)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meets the demand of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train and rais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The cases selected should closely integrate the theme and reflect the epoch characteristics with moderate content and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Either the model that the case is deduced by the principle or the one that the principle is introduced by the case can be used in the teaching.The pre-class preparation,the student-centered case analysis and discuss and the teacher-led case summary are all essential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international trade;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case design;case implementation
G642.4
A
1672-8572(2017)04-0120-06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20
2017-04-19
周静言(1979—),女,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转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