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水燕谈录》皇室词汇考释
2017-03-12王景东
王景东
【语言学研究】
《渑水燕谈录》皇室词汇考释
王景东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渑水燕谈录》是一部北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书中记录了种类繁多的历史事件、社会轶事等。这本书中对皇帝的出行、临朝处理政事以及日常生活也有丰富的记录,因此涉及大量与皇室有关的词汇。本文挑选具有考释价值的皇室词汇进行考释,如卤簿、导驾、钧容直这样的皇家礼仪词汇;临轩、出降等皇室行为词汇和御几、御宝这样的帝王用品词汇。对这些皇室词汇进行考释,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发展变化,考察词汇的起源和发展,填补辞书空缺,并加深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渑水燕谈录》;皇室词汇;考释
《渑水燕谈录》是北宋王辟之的作品,他告老还乡退出官场之后,隐居在故乡的渑水河畔,过着诗酒作乐、悠闲自得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将自己为官期间的经历和见闻编成十卷,著成此书。此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从十七个角度记录了当时社会中的事情,上至帝王、名臣,下至草民、科举考生,从国事到家事,甚至歌曲书画都有所记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的内容介绍为:“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1]。笔记小说在宋代有了极大发展,宋代笔记中语言学数据数量上较其前代更为丰富,论述也更为精深,不少历史语言现象在笔记中得到记录[2]65。《渑水燕谈录》是宋代笔记繁荣发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涉及的许多词汇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如与科举、丧葬、皇室等有关的词汇。对其进行考释有利于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源流,分析词汇产生的意义;有利于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词汇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3]478,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和引申等,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选取独具特色的皇室词汇,将其分成皇家礼仪词汇、皇室行为词汇和帝王用品词汇三类进行考释。
皇家礼仪词汇
古代皇室有许多礼仪制度,从皇帝的临朝到出行,从祭祀和战争到日常起居,都有着明确的礼仪制度,《渑水燕谈录》中有许多对皇家礼仪制度的记录,其中不乏许多与之有关的词汇,对这些词汇进行考释有利于了解皇宫中的礼仪文化,并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一些词汇在当时的皇宫内部事务中起到的作用。
1.卤簿。古代帝王、后妃、太子、贵族以及王公大臣外出时所带仪仗队。
(1)嘉祐中,内臣麦允言死,以其尝有军功,特给卤簿。司马光言:“古不以名器假人。允言近习之人,非有大功大勋而赠以品,给以卤簿,不可以为法。”仁宗嘉纳之。(《渑水燕谈录·谠论》)[1]6
(2)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汉官六种·汉官仪卷下》)[4]184
(3)四年九月,纳妃徒单氏,行亲迎礼。故事,大驾卤簿天子乘玉路,皇太子卤簿乘金路。六年,世宗行自西京还都,礼官不知皇太子自有卤簿金路乃请太子就乘大驾缀路,行在天子之前。上疑其非礼,详阅旧典,礼官始觉其误。(金史·显宗本纪》)[5]411
“卤”在古汉语中是“橹”的通假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卤,假借为橹”[6]41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7]279此“卤”即为“橹”的通假字。《说文·木部》:“橹,大盾也。”[8]119“卤簿”之“卤”即“大盾”义。卤簿的“簿”就是造册登记的意思,就是把天子出行时的车架、侍从以及保护安全的士兵记录到文书之中,把装备的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文字的典籍。“卤簿”最早见于汉代,蔡邕《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9]24汉应劭《汉官仪》:“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以来始有其名,……卤以甲为之,所以捍敌。……甲有先后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则案次导从,固谓之卤簿耳。”[10]91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卤簿的构成和作用,其在最初专指天子出行的仪仗队,自汉代以后适用的范围扩大,后妃、太子、贵族以及王公大臣皆可有卤簿,至唐代,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固有身份的人,皇太子妃、亲王及官职在四品以上按规定同样拥有卤簿。仪卫卤簿之设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它既显示出皇帝居住、朝会和巡幸时的安全和尊严,也显示出国家典制的威仪[11]68。
2.导驾。皇帝出行时,在队伍前面导引前进的官员或队伍即先导仪卫叫作“导驾”。
(1)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聪慧者数十人,于教坊习乐,名箫韶部,改曰云韶部,内宴则用之。太平兴国中,择军中善乐者,名曰引龙直,游幸,骑而导驾。(《渑水燕谈录·事志》)[1]96
(2)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辽杂礼》,朝会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右前后鼓吹,行则导驾奏之,朝会列仗,设而不奏。(《辽史·鼓吹乐志》)[12]893-895
(3)是岁,哲宗亲祀南郊,轼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争道,不避仪仗。(《宋史·苏轼传》)[13]10815唐宋时期,皇帝出行称之为“大驾卤簿”,其中由导驾、引驾、车驾、后部鼓吹和后卫部队几部分组成。其中导驾是“大驾卤簿”最前面的部分,是整个队伍的先头仪仗队,京城地方官和一些朝廷官员乘坐车驾行在最前面,他们后面是负责清道以保障后方队伍顺利前行的骑兵和步兵;再后面是手举龙旗的士兵,再之后是指南车、鸾旗车等车队。这就是唐宋时期完整的导驾队伍,其行走在“大驾卤簿”的最前方,起到开路指引的作用。《汉语大词典》并未收录“导驾”这一词条,似可补阙。
3.钧容直。宋代时从禁军中选拔组成的仪仗乐队。它们在皇帝出行时以骑吹形式在“御驾”前演奏音乐。
(1)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聪慧者数十人,于教坊习乐,名箫韶部,改曰云韶部,内宴则用之。太平兴国中,择军中善乐者,名曰引龙直,游幸,骑而导驾。后曰钧容直,取钧天之义也。(《渑水燕谈录·事志》)[1]96
(2)燕乐教坊外,复有云韶班、钧容直二乐。太祖平岭表,得刘氏阉官聪惠者八十人,使学于教坊,赐名“箫韶部”,后改今名。钧容直,军乐也。太平兴国中,择军中善乐者,初曰“引龙直”,以备行幸骑导;淳化中改今名,皆与教坊参用。(《石林燕语》卷三)[14]37
(3)真宗咸平元年八月,幸诸王宫。二年九月,幸开宝寺、福圣院。是后,二寺临幸者凡十有四。三年五月,幸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采,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赐之。移幸琼林苑,登露台,钧容直奏乐,台下百戏竞集,从臣皆醉。(《宋史·游观志》)[13]2697
《说文·金部》:“钧,三十斤也也。从金,匀声。”[8]298“钧”的本义是一个量词单位,三十斤称之为钧。我们认为,作为重量单位,也就自然成为一种衡量标准,再引申到音乐之中就成为“调节乐音的标准”义。《隋书·律历志上志》:“景王铸钟,问律于泠州鸠,对曰:‘夫律者,所以立钧出度。’钧有五,则权衡规矩准绳咸备。”[15]385-386《说文》:“容,盛也。”“容”的本义是“盛载”“容纳”,后引申出“礼仪”“礼法”的义项,《荀子·大略》:“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由此义又引申出“礼乐之官”义项。“钧容”之“容”即此义。“直”是“班直”之义,班直是皇帝的贴身禁卫军,这个义项常见于古文献中,如“从马直”意为“五代后唐时皇帝亲军”,“诸班直”是“宋代皇帝的贴身禁卫军”。在宋朝,班直延续了贴身禁卫军的义项,其最初的作用是保护皇帝的安全,因此由禁军中的优秀士兵组成,后召集军中善乐者组成仪仗队,最初名为“引龙直”,即引导皇帝车队前行的仪仗队。他们以骑吹的形式在皇帝的车架前演奏教坊乐,因“钧天”表示天的中央,引申指帝王,“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因此又名为“钧容直”“东西班”,《武林旧事》列于“乾淳教坊乐部”条中,称为“马后乐”。
皇室行为词汇
在古代社会中,皇帝及皇室在社会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皇室的一些行为有着极其复杂和严格的规定,其称呼也因此区别于普通阶层。《渑水燕谈录》中对一些皇室的行为有所记载,因此不乏一些与之有关的词汇,如临轩、出降等。
4.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临御正殿前面的平台也称前殿。
(1)蔡文忠公自为布衣时,已恢廓有大志,而姿表秀异,见者多耸动。祥符中,擢进士,为天下第一。真宗临轩,目其堂堂英伟,进退有法,大悦之,顾寇莱公曰:“得人矣!”特诏给金吾卫士七人清道。时以为荣。(《渑水燕谈录·官制》)[1]62
(2)杨彦伯,庐陵新淦人也,……伪吴平江西,复见选用,登朝至户部侍郎,会临轩策命齐王,彦伯摄门下侍郎行事。既受命,思店妪之言,大不悦,数月遂卒。(《太平广记》卷八十五)[16]553
《说文·卧部》:“临,监临也。从卧,品声。”[8]167“临”的本义是“居上视下”,后引申为“来到”之义。在古汉语中,“临”还有“皇帝亲自来到”之义,如“临幸”指“帝王亲临或特指皇帝与嫔妃同宿”;“临祚”意为“帝王即位”;“临莅”指“皇帝即位理政。”因此可以推断,“临轩”之“临”专指皇帝亲自来到。《说文·车部》:“轩,曲辀藩车。从车干声。”[8]302“轩”的初始义为“古代供大夫一级官员乘坐的有顶盖的车”。因与“轩”外形相近,人们将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比喻为“轩”,《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王逸注:“轩,楼版也。言所造之室,其堂高显,屋甚深邃,下有槛楯,上有楼板,形容异制且鲜明也。”“临轩”最早见于《后汉书·李膺传》:“让诉寃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17]2194后代皇帝也经常“临轩”,或亲试贡士,或册封成命,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夷坚丁志》卷第八:“朕临轩策士。得十人者。今汝裦然为举首。后结衔具所授官。”因此皇帝不在正殿而临御前殿,即楼板之间的空地平台,进行一些活动叫作“临轩”。
5.出降。帝王之女即公主出嫁为妻,叫作“出降”,亦称“下降”。
(1)英宗治平中,燕国惠和公主下降王师约。异时,尚主之家例降昭穆一等以为恭,帝疾之,曰:“此废人伦之序,不可以为法。”思有以厚风俗,亟命正之,尚未遑着于令。及神宗践阼,乃诏公主出降,皆行见舅姑礼。(《渑水燕谈录·帝德》)[1]4
(2)唐庄懿公主下嫁田绪。德宗幸望春楼饯之,厌翟敝不可乘,以金根车代之。公主出降乘金根车,自此始。(《芦浦笔记》卷六)[18]44
(3)太平公主之出降薛绍也,燎炬列焰,槐树多死。永隆二年七月也。(《南部新书·辛》)[19]124
《说文·阜部》:“降,下也。”[8]306降就是从高处向下的意思,因此高贵人物的莅临、物体向下的运动,都可以称作“降”。帝王之女下嫁也称之为降[20]4440,这个义项出现的时间很早,如《北梦琐言》卷六:“登极后钟爱之,封同昌公主,降韦保衡,恩泽无比。”[21]127在古代皇室中,皇帝是九五至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皇帝的女儿即公主出嫁一定是嫁给比自己地位低的家族,所以称之为“出降”,如《容斋续笔》卷一:“唐文宗开成元年,归融为京兆尹,时两公主出降,府司供帐事繁,又俯近上巳曲江赐宴,奏请改日。”[22]5因“下”与“降”的核心义相同,二者组成了一个同义复词,即“下降”,也表公主出嫁之义,如《齐东野语》卷十九:“景定间,周汉国公主下降,赐第嘉会门之左,飞楼复道,近接禁籞。”[23]350公主出嫁还可称之为“厘降”,“厘降”本指尧的女儿嫁给舜,是一个典故词,在后世文献中用来引申指帝王之女下嫁,如《魏书·崔玄伯传》:“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24]621同时,迎娶公主为妻也有特殊的称呼,因娶皇帝的女儿,为表尊重和敬畏,不敢言娶,而是用表示“尊崇、仰慕”的“尚”来代替“娶”,固称之为“尚主”,如《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二:“孙秀子会,年二十为射声校尉。尚帝女河东公主。公主母丧未期,便纳娉礼。会形貌短陋,奴仆之下者,初时与富室儿于城西贩马。百姓忽闻其尚主,莫不骇愕。”[25]459
帝王用品词汇
皇宫作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地、起居之所,拥有庞大的建筑和管理机构。因此也存在着大量的词汇用来指称皇宫物品,这类词汇种类繁多,如“御几”“御宝”等。
6.御几。皇宫中皇帝使用的用来放置物件的小桌子。
(1)忠定公为御史中丞,……公闻,自辨曰:“臣苦心文学,缙绅莫不知,今齐贤以臣假手于人,是掩上之明,诬臣之非罪也。”上曰:“卿平生着述几多可进来。”公遂以所着进。上阅于龙图阁,未竟,赐坐,曰:“今日暑甚。”顾黄门于御几取常所执红绡金龙扇赐公,且称文善。公起,再拜,乃纳扇于几,上曰:“便以赐卿,美今日献文事也。”(《渑水燕谈录·名臣》)[1]21
(2)德寿宫有桥,乃中秋赏月之所。桥用吴璘所进阶石甃之,莹彻如玉,以金钉校。桥下皆千叶白莲花,御几御榻,至于瓶炉酒器,皆用水精为之。水南岸皆宫女童奏清乐,水北岸皆教坊乐工,吹笛者至二百人。(《癸辛杂识别集》下)[26]280-281
《说文·几部》:“几,踞几也。象形。”[8]301本义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的器具”,《春秋公羊传·昭公》:“以幦为席。以鞍为几。”《东观汉记校注·黄香传》:“黄香,字文强,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赐常增异同位。时车驾居南宫,尚书新成,诏赐演什物。以香父在,赐卧几、灵寿杖。”[27]738后引申为“搁置物件的小桌子”义。《玉篇·几部》:“几,案也。”《全后汉文》卷五十六:“汉家礼仪,叔孙通等所草创,皆随律令在理官,藏于几阁,无纪录者,久令二代之业,暗而不彰。”[28]576因此“御几”就是皇帝面前用来放置东西的小桌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六:“蔡确事臣虽缄默,陛下未必即以臣为罪,众人未必即以臣为非。……臣言非造次,粗有本末,惟陛下置之御几,以从容留神加察焉。”[29]10308-10309“几”作为“小桌子”的义项成为构词语素,在古汉语中产生了数目众多的词汇。如“曲木几”表示“用屈曲的树木制成的矮而小的桌子”。“变几”指“古代以玉雕彤漆等为饰的几案,有别于素几。”“彫几”指“诸侯祭祀时设置的刻绘文采之几”。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如“燕几”“棐几”“文几”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着用“几”表示“放置东西的小桌子”的义项,如“茶几”。
7.御宝。古代皇帝天子的印玺叫作“御宝”。
(1)前朝宰相,朝罢赐坐,凡军国大事参议之,从容赐茶而退,所谓坐而论道也。其他事无小大,一用熟状拟进,入上亲批。可其奏,印以御宝,谓之印画。(《渑水燕谈录·官制》)[1]60
(2)北朝书诏,白纸写,用御宝印,浑金镀匣子盛,锦托裹,浑金镀锁钥,请御宝印封,并红丝绦、锦重黄襆白面签云:“书致于弟大契丹皇帝阙下,兄大宋皇帝封。”国母即云:“婶大契丹皇太后。”签云:“谨致书”,下云“谨封”。再用红罗襆封毕,用诏纸封带,复用御宝印。(《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三)[30]421
“宝”古写作“寶”,《说文·宀部》:“宝,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8]148从《说文解字》中看出“宝”的本义是“珍宝”的意思。因“玉器”在古代视为珍贵的宝物,所以将“玉器”称为“宝”。《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31]52古代的印信符玺因用玉作为材料,所以古代的玉玺、符信等皆称作“宝”。古代天子诸侯以圭璧为符信,泛称宝。《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为尔宝。”《汉书·舆服志》称:天子有传国玺及八宝,皆以玉为之。《说文·土部》:“玺,王者之印。”[8]289段注:“执政所持信也……王者所执则曰玺。”自秦始皇始,帝王的印称为玺,秦汉时期,皇帝有七玺,汉代蔡邕《独断》:“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此六玺再加传国玺共七玺。汉朝制度,对内称“皇帝”,对外称“天子”,因此“六玺”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处理国内行政事务的诏书应盖皇帝行玺;用于慰劳王公以下的文书盖皇帝之玺;用于征召王公以下的文书和发兵诏书盖皇帝信玺;外交文书盖天子行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给周边部族首领的诏书盖天子之玺;祭天地鬼神和征发外国军队盖天子信玺。秦汉之后,自晋至隋,沿袭旧制。至唐代武则天时期,改称“玺”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32]524唐代在“六玺”的基础上,新增镇国神宝、受命之宝,成“八宝”。《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名为镇国、受命二宝,合先帝六玺,是为八宝,命置官以掌之。”[33]471宋代又新增“定命宝”,共“九宝”。宋代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古唯六玺,至唐始名曰宝,增数至八,国朝所用。一曰镇国神宝,二曰受命之宝,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政和七年,增定命宝,以九宝为称。”因帝王、太后、太子等人的印信皆可称为“宝”,如《宋史·舆服志六》:“天圣中,章献明肃皇后用玉宝,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龙钮。”[13]3588因此“御宝”独指“天子的印玺”。
结语
古代皇宫作为最高统治者行政、生活的地方,存在着极其严密复杂的制度,从宗庙祭祀、朝仪出行到服食起居都有着细致的准则和规定。对《渑水燕谈录》进行研读,可以分析古汉语词汇,同时拓展学习古汉语语音和语法[34]82。《渑水燕谈录》的词汇除了上文中介绍的词汇外,《渑水燕谈录》中还涉及其他的皇室词汇,比如皇族子女的封号,称为“县主”;新皇帝登基继位称为“践祚”;皇帝搬进新建的宫殿,臣子需要准备贺礼祝贺帝王住进新宫殿,称为“暖殿”等。对这些词汇进行考释,有利于增进对古代皇室制度的了解,从中可以透析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并考察词汇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词汇的义项在历史演变中出现的变化。
[1][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唐贤清,凌宏惠.宋代笔记语言学资料研究价值刍议[J].古汉语研究,2014(3).
[3]王虎,张明辉.从心理域到体貌域——谈“悦”词义的演变[J].中国语文,2016(4).
[4][清]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汉]蔡邕.独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1]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宋]刘昌诗.芦浦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21][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宋]洪迈.容斋续笔[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23][宋]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宋]李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6][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27][东汉]刘珍.东观汉记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8][清]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0][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1][战国]韩非.韩非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3][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王虎,王景东.《庄子·齐物论》“其”字用法论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
(责任编辑:王芳)
Words Related to Imperial Family in Sheng Shui Yan Tan Lu(渑水燕谈录): a Philological Study
WANG Jing-dong
(School of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As a literary sketches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Sheng Shui Yan Tan Lu(渑水燕谈录) recorded various historical events and social anecdotes.There are also many stories about the emperor’s travels, handling government affairs and daily life.In this study,some words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family are studied, such as“卤簿(lubu)”,“导驾(daojia)”and“钧容直(junrongzhi)”which are used as royal etiquette words,and“临轩(linxuan)”and“出降(chujiang)”which describe the royal behaviors,and“御几(yuji)”and“御宝(yubao)”which appear in imperial supplies.The study of these words will help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examin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and fill vacancies of the dictionaries.It will also help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culture.
Sheng Shui Yan Tan Lu(渑水燕谈录);words related to imperial family;philological study
H05
A
1672-8572(2017)04-0062-07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11
2017-04-15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YY1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JYC740100)
王景东(1993—),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