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7-03-12吴文浩金爱国孙启香
马 晖,吴文浩,金爱国,孙启香
江苏的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比较高,学习已不是新时期大学生在校的唯一目标。由于学校各类社团、协会有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喜好和选择,自组织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占据着学生的自由空间,大学生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甚至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当前,有的高校对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情况开始有了关注,部分高校团学工作者已经着手将团学介入大学生自组织。团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高度关注青年组织,加强同青年组织沟通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大学生自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同时主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组织特点的青年社团。”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研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特有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团学组织做好青年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于团学组织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团结带领青年学生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作贡献都有重要意义[1]。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带来的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与在校生规模都占了高职教育的半壁江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的研究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一、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现状
本研究积极开展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状况的调查走访活动,先后选取南京、无锡、常州、泰州、扬州、淮安、盐城等地的高职院校,涵盖经贸、电商、机电、旅游、农业、化工、建筑等大类专业,通过网络问卷、纸质问卷、个别交流等形式,共发放问卷调查800份,共回收761份,其中有效问卷749份,男生391,女生358份,数据来源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一)学生对新时期大学生自组织概念的了解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组织是指没有正式在学校团学工作管理部门(具体为校团委、分团委(团总支))进行登记注册,大学生自行成立、发展、运作的组织,他们一般由青年学生自发成立,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组织上较为松散。校园内的青年自组织涵盖了娱乐、健身、交友、公益、兴趣爱好等等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800名在校学生中,只有7.4%的人对此很了解,28.8%的人表示了解一般,对此不了解的同学的比例居然占到了63.8%。(在制定问卷调查的时候,已经充分预估了学生可能不能明确知晓什么是大学生自组织,特意在问卷调查醒目位置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概念进行了诠释)[2]。
(二)学生参加的大学生自组织规模和加入机制情况
通过问卷统计,81.6%的学生参加的是50人以下的自组织,12.9%参加的是50~100人的自组织,只有5.5%参加100人以上的自组织。被调查者中,72.4%的人参加了1~2个自组织,19.3%的人参加3~5个自组织,而参加5个及以上的只占8.3%。
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学生入校后加入自组织的方式方法比较多。其中“自己申请,经过验证,即可加入”的占34.25%;而“只需申请,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成为自组织成员”的占65.75%;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加入自组织,更多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传播、老乡之间的介绍而加入的。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学生加入自组织一般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只需要自己申请即可;通过申请机制,反应出自组织也有自己简单的组织程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加入的。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参加的大学生自组织的类别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和部分学生座谈统计,高校青年学生自组织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地理位置相连型 地理位置相连型是指那些因生源地相同或籍贯相近、共同的学习经历等地理因素而形成的大学生自组织。根据学院招生录取比例,比较活跃的地理位置相连型大学生自组织有老乡会和校友会,如“XX同学会”、“万州老乡联盟”等等。
2.兴趣爱好相投型 兴趣爱好相投型是以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寻求共同兴奋点结盟的自组织。这种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组成的自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占比较大,虽然高职院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组织过相近的社团,但学生更愿意以自发的组织来参加、组织活动。如XX学院台球俱乐部、粤语社、动漫联盟、追风单车联盟、XX健身俱乐部等。
3.业务拓展型 业务拓展型是指以完成某项工作或者业务为临时目标而为组建起来的高校大学生自组织,有时表现为临时需要型。业务拓展型大学生自组织往往带有比较简单、明确的目标。如“专转本交流群”、“兼职发展空间”、“就业共享同盟”等等。
4.部分少见的以公益性目标的自组织 往往是环境保护、义务奉献等其他特定领域的公益事业。如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志愿者小组、宠物爱心人士、水生动物保护协会、一元钱爱心助力协会等等。
(四)学生参加大学生自组织活动情况
通过问卷和访谈表明,学生自组织的活动范围,在学校校区内举行相关活动的达40.5%;其活动范围为学校所在市区的达49.3%,;活动范围在市区以外达10%;个别活动超出省辖市(区)的占0.2%。
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容,76.14%都是不定期的,需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约定时间;每周能按时举行活动的为7.65%,基本以篮球活动、网游等常见的活动为主;每半年举行的为1.62%,常见的为校友聚会,老乡聚会等等;其余部分自组织活动没有规律性,也有的组织一年一次活动也没有,有的却经常活动。
(五)高校师生对自组织服务管理的意见情况
高校69.9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团学工作组织有必要参与自组织服务管理,有必要加强组织、引导和支持;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仅占5.21%;其余态度不明确。由此可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组织还是需要重视并加强和管理,引导其健康正常地顺利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成因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存在各类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影响力较大,生源比较丰富,学院设立的学生社团也比较多;有的高职院校各类社团接近甚至超过50个,部分省示范高职院校也成立40个左右的学生社团;有些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还结合专业特色,纷纷涌现了部分专业社团。这些社团包括理论学习、艺术体育、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等等。学院层面的社团活动有着严格的活动要求,对入会条件、活动申请等等有着科学、可行的规定。
当前高校学生基本是1998年左右出生的,他们出生时正适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方便与快捷,便捷了成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大家交流的话题往往也局限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受专业、年龄、家境等因素影响。
高考和升学,是千万青年学生的终身记忆。进入大学后,青年学生内心的那种渴望解脱、挣脱束缚、自我选择、自我做主的意念得到充分释放。一方面,虽然积极参加学院的官方社团组织,但内心又不希望学校、身边的团学组织过多干涉和参与其活动;另一方面,面对蓬勃发展的大学生自组织,更有吸引力,更能给自己一个宽阔的舞台和自由的空间,可以脱离学校组织的束缚和规定,尽情地展现自我的风采。也是青年学生积极参加自组织的原因[3]。
三、新时期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松散、组织不规范
在申请加入方面,虽然有些自组织实行的申请制度,但申请也只是个形式,对于申请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随意申请,即可同意。必然引起自组织成员复杂,管理混乱。对成员的退出也没有严格的限制,而且很简单,不愿意参加没有理由就自由退出。这就使得成员比较松散、流动性强。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基本是通过微信群或QQ群的形式,或者是相互转告传达的形式进行通知,相对学校层面的校园社团而言,自组织的活动随意性比较大,参与活动没有约束力,有时组织活动的计划性不强,也有临时性的成分。
另外,自组织的组织与运行也比较随性,缺乏有机的组织与管理,不像真正的社会群体那样,有规章制度,有计划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组织的发展后劲不足,组织形式越来越涣散。
(二)安全因素欠考虑,活动没有保障
在受调研的高校大学生自组织中,一些同学由于对网游、球类比赛的分歧而发生争执,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假若组织开展影响不良的活动,很难追究谁该负主要的责任。
参与大学生自组织成员基本为在校学生,经济来源于监护人。从而造成想参加自组织开展活动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往往成为影响活动开展的瓶颈。通过调查得知,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79.12%是AA制,3.49%是少数人承担,11.57%是会费,5.82%为其他途径。由于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高职院校生源不同,地理位置和地方经济也存在差异,学生经济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开展活动时受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制约大学生自组织的活动和质量,也势必影响着成员的稳定,长期发展下去,自组织很容易解散。
(三)发展迅速,管理脱节
大学生自组织在高校的主要存在形式是QQ群、微信群、博客群、老乡会和校友会,自组织的发展快而复杂,好多新兴的自组织还处在发展初期,管理松散、运行混乱、发展水平不平衡,同时缺少正规组织的监管。因此,团学工作部门需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通过有效手段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乃至实现对自组织的整合。
四、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自组织的管理对接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的研究
要以发展的视觉密切关注、客观分析、理性看待自组织这一群体、组织。以青年大学生的需求理论为基础,开展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研究,有利于第一时间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内在需求,使高校的团学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职院校数量众多,学生基数庞大,了解该年龄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组织需求,探究发展规律,摸清情况,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推动政策制定,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加强团学组织与大学生自组织的联系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自组织没有纳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范畴,客观上导致学校对于大学生自组织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措施,规章制度上也存在着“真空地带”。而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强与大学生自组织的广泛联系,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我发展、青年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密切关注各类大学生自组织,认真研究这些自组织的发展规律,加强共青团组织与大学生自组织的交流[4]。
(三)加强对大学生自组织的科学引导
高校要尽可能地制定出大学生自组织的管理办法,科学引导大学生自组织,使其朝着科学、合理的正式学生社团方向发展。切实加强大学生自组织活动管理,在社团孵化、项目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学生自组织切实的帮助与指导[5]。
对于个别有利于校园文化活跃发展的健康自组织,高校团学部门在制度范围内也适当给予关心和帮扶,鼓励自组织群体积极弘扬正能量,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对于个别会带来负面影响的自组织,要及时制止,确保校园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校大学生自组织不仅对青年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对新时期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青年的个性化需求不回避、不打压、不制止,要全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团组织与大学生自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自组织的科学发展和良性发展。
[1]张华.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创新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17-20.
[2]杜兰晓.高校青年自组织问题探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74-76.
[3] 陆平.我国青年自组织的现状调研[J].理论前沿,2008,(24):46-46.
[4]李玉淑.高等学校青年自组织的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市十所大学为例 [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104-108.
[5] 何跃,马素伟.青年自组织国内研究综述[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