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谊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2017-03-12陈德艳

兰台世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胎教贾谊道德教育

陈德艳

(菏泽学院 菏泽 274000)

贾谊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陈德艳

(菏泽学院 菏泽 274000)

贾谊八年的太子教育生涯,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早期教育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他提出“太子之善,在于谕教与选左右”,一方面强调个体开端教育的重要性,需进行胎教;另一方面重视环境的作用,提出从配偶对象的选择,到个体出生之后,老师和周围人的选择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以为幼儿提供正面的影响。

贾谊 胎教 环境 幼儿教育

贾谊以才俊闻名,“年十八,能以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书·贾谊传》),才思敏捷,年轻有为,然而仕途不顺,遭元老重臣的排挤,被贬到长沙任太傅,后又被调回京师,任梁怀王太傅。虽为太傅,但贾谊心系社稷,“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他重视太子教育,认真担负起教育太子以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提出了从胎教到青春期教育的一系列思想。

一、贾谊的胎教思想

1.强调胎教的重要性。在《新书·胎教》中开头便指出“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世间万物根基正,则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万物生长的规律,如果万物在生长的起始阶段就有所偏差,哪怕只有一点点,长成之后也会与纯正相差很远,人亦如此,因此要重视胎教,而且是自始至终认真对待胎教,“皆慎始敬终云尔”。贾谊的胎教思想与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思想相通,这种思想在先秦时便可散见,如《周易》“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指出感应与万事万物相联系,与性情相联系,到汉代这种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建构到发展成熟,再到批判解构的一个过程[1],贾谊受其思想影响,认为母子之间存有感应,母亲怀孕期间,母亲的所见、所听、所闻、所言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母亲的性情直接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发展产生作用,为中西医关于胎教的研究做出铺垫,使后人关注到了胎教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陈明道《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立胎教,能令子生善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从中医的角度强调胎教能使人品行端正、生命延长、身心健全,从而凸显出胎教的重要性。

2.重视配偶对象的选择。贾谊认为,选择配偶对象是胎教的重要环节,一个品德优良、言行举止优雅的母亲,她所生的孩子也必如此,从将来子孙的品行角度考虑,要重视择偶对象的选择,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这种对女性重视的观念与中国古代生育观的演变有一定关系。人类早期的生育观有三种形式,即从物生阶段(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和自然一样都是大自然孕育的)到感生阶段(由妇女和某种感生灵物结合进行生育),再到性生阶段(由男女两性结合而进行生育),可以看出,女性在生育中占重要地位。我国封建社会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孔子极力提倡“孝”,认为孝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指出“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强调了传宗接代的重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家庭结构基本形成,这也更加凸显出女性不仅承担着生育的责任,而且还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任务,正如《温公家范》曰“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女性在教育子女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学业长进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女性教育具有“女性教育——母教——情感教育”这一特征[2],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这对个体良好品德的发展起着陶冶的作用。正因为“育人”的责任落到了女性身上,因而为保障将来子女德行端正,配偶的选择成为胎教的首要考虑因素。

3.创设良好的胎教环境。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要重视孕妇的饮食营养、见闻及情绪变化。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指出“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王后怀孕七个月便由专业人员进行分工照顾,以确保王后饮食、见闻的纯正,这为胎教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他以周妃为例,指出孕妇自律和良好外部胎教环境对胎儿发育的积极作用,“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这种胎教思想逐渐被中医所吸取,发展成为“外象而内感”的理论,不仅强调孕妇的营养对胎儿的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十分重视母亲见闻及情绪的变化对胎儿性情和品行的影响,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志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羲像珍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圣德大师,……调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皆生良子……聪慧无疾。”

二、贾谊的婴幼儿教育思想

1.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新书·保傅》“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要为太子精心选择老师和周围的人,“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故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周成王从出生之后就被优选的环境包围,老师是德才兼备的贤士,周围是“孝悌博闻”的有才之士,因此能耳濡目染,自小秉性端正,长大成为贤君。这与儒家重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密切关联,孔子便从“习相远”的角度出发,指出个体既要选择“里仁为美”的居住环境,又要谨慎选择交往的对象,主张“就有道而正焉”[3]31,荀子也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强调什么样的风俗,塑造出什么样的人(《荀子·劝学》),“孟母三迁”更是正面的实践案例。从广义的教育概念上讲,社会环境是个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对个体的言行起到示范作用,幼儿善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与举止,贾谊重视环境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贾谊所提倡的环境是一种封闭性的环境,这种环境过于理想,不利于实践。

2.提出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贾谊认为对幼儿教育应该促进幼儿发展的全面教育,以周成王为例,所聘请的教师分别为“太保”“太傅”“太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勤锻炼,注意饮食的营养与节制,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密切有关。在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这便是先秦时期重视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延续,道德教育的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让幼儿从小接受礼、孝、仁等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向幼儿传授知识,让幼儿学习识字、诗赋、计算等。纵观我国古代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都是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将识字、歌诗、读书与习礼相结合,让幼儿在获得知识、扩展视野的同时,习得做人的道理,正如王守仁提出“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传习录上》,《王文成公书》,万有文库本,卷一)对幼儿进行全面诱导的教育。

3.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贾谊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少积多的过程,“善不可为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发现好的言行要表扬,以发扬光大,发现不良的行为要制止,加以诱导,向善行方向发展。在细微之处约束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先秦时一直提倡的修身的方法。贾谊将圣人修身方法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关注到幼儿与成人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贾谊还主张激励方法的运用,“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则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幼儿学习规定的学业内容之后,可以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运用外部奖励的方法,督促幼儿完成学习内容,也是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其“乐习不倦”。

三、贾谊学前教育思想的经验与不足

贾谊强调胎教的重要性,认为怀孕期间母亲的饮食与言行都会影响到胎儿,这种母子感应的观点,被中医发展为“外象内感”,更加重视怀孕母亲饮食起居的照料,现代胎教表明一些情感性、记忆性物质都可以通过胎盘进行胎血循环,从而影响胎儿心智的发展。然而也应看到,胎教中提到的饮食与幼儿品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过于神秘化,如“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个体出生之后,贾谊强调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提出要为幼儿选择德才兼备者作为教师,周围的人也应该是贤士,以便其行为被幼儿效仿,这符合对幼儿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然而贾谊为幼儿提供的环境是一种封闭环境,将幼儿发展看做对环境中榜样与行为的被动接受。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4],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有一种“吸收性的心智”,能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现代学习观更是强调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而贾谊的教育思想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与主体性。

贾谊提倡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特别关注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施,“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从细微之处关注幼儿的行为,对当今仍具有启示作用。然而过分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关注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不相符,皮亚杰指出,2—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道德发展水平处于前道德阶段,道德评价主要依赖于外部权威(主要是成人),没有自己独立的道德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按年龄分阶段教育的观点,他认为,5岁之前的婴幼儿应该以身体发育为主,锻炼幼儿抗寒暑的能力,5—7岁学习不繁重的课业,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便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认为幼儿期应该重视身体的养护与锻炼,卢梭也指出在个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应注重身体的训练和感官的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在幼儿早期要重视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1]刘琪.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2).

[2]郭海文.试论唐代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车广吉.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菏泽学院课题立项,编号XYSK05,课题名称:曹州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探究。

陈德艳,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0.27

G610

A

2016-12-08

猜你喜欢

胎教贾谊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胎教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孕期短途旅行 准妈妈的另类胎教
怀才不遇的贾谊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