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对策浅析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17-03-12曾晶
曾 晶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对策浅析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曾 晶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贫困生是各大高校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贫困生人数也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研究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存在自卑、抑郁、焦虑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特征,本研究详细分析了这几种心理特征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提出了心理扶贫的几点建议。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扶贫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人数为2 468.07万人,2014年为 2 547.70万人[1],2015年增长到2 625.30万人[2],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贫困生,其人数也在逐年递增。据数据显示,国家通过专项计划,在2012—2014年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数量从1万增至6.9万,而2014年每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进入“211”高校的新生比2013年增加200人,进入“985”高校的则比2013年增加220人[3]。自高校教育改革之后,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增加,虽然国家对贫困学生实行“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救助体系[4],但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依旧承受较大的压力,而高校贫困生的增加也使得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与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除经济压力外,贫困生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贫困生这一群体,尤其是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目前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侧重于对其物质贫困上的帮扶,但对于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关注却远远不够。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因经济压力引起的一系列个性特征与心理状态方面的负性变化[5]。对高校贫困生开展“心理扶贫”不仅有利于贫困生自身综合发展,对维持高校教育和谐、稳定、健康发展都也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结合乐山师范学院的实际,探讨高校“心理扶贫”对策。
1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济困难并不一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高校大学生处在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家庭与社会往往给予他们很高的期望,而他们自身在学校中则承受着经济、学业与就业的多重压力,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以四川高校为例”的课题组抽取了24所西部高校4510名学生进行团体测验,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选用人际、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这几个症状维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1/5的学生具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且此维度得分最高。此外有9.6%的特别困难学生存在焦虑心理,10.5%的特别困难学生存在抑郁倾向,8.1%的特别困难学生存在强迫倾向,8.8%的特别困难学生有敌对倾向,8.8%的特别困难学生有较明显的偏执倾向,7.2%的特别困难学生存在恐怖心理[6]。综合以前的研究,总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生的调查显示,有29%的贫困生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感到“羞愧”,有38%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境”[7]。对乐山师范学院439名贫困生进行在线调查,发现有34.4%的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自信,在问及经济困难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方面,选择了“自卑感强烈,对别人的话过度敏感”选项的有69.48%。此外,选择“害怕失败”选项的有59%。就人格特质而言,贫困大学生显著的特点是自卑,并有较高成就动机[8]。李辉[9]也认为贫困生最突出的问题是自尊心强,自卑感严重,这种自卑主要表现在社交自信、学习自信的不足以及自我价值感偏低[10],吴洪艳与赵玉芳[11]对贫困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贫困生较非贫困生而言整体自我价值感低,并且其人际自我价值感以及生理自我价值感低于常模,贫困生中,女生的自我价值感显著低于男生。由于经济的拮据以及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贫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过低,容易导致自卑心理,从而对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2)抑郁心理。抑郁是高校贫困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宋慧[12]发现贫困生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抑郁倾向表现为自卑、对家人的歉疚、依赖、窘迫等,同时她在调查中还发现,贫困生的抑郁与其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薛朝霞[13]等人也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抑郁情绪明显更高,他们的抑郁情绪与生活中人际关系事件、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密切相关。张秀梅[14]等人在所调查的766名贫困生中发现轻度抑郁者占34.33%,中等程度抑郁者占17.23%,重度抑郁的占0.91%,并且抑郁心理与生活事件存在显著正相关。根据情绪ABC理论,负性生活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抑郁情绪,但负性的自动思维容易造成抑郁情绪,由于自卑以及自我价值感偏低,贫困生很容易将他人的帮助行为误解,进行负性解读,内心也害怕他人看不起自己。
3)焦虑心理。早在1998年,张兰君[15]就用特征焦虑量表和生活事件评定量表调查贫困生的焦虑状况,发现贫困生的特质焦虑并不显著,但其状态焦虑却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状态焦虑的出现取决于环境刺激和个体的感受,因此与生活事件有着显著的相关。后来的研究者较少对贫困生的焦虑心理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有研究者用SCL-90量表对贫困生进行测评的时候发现,贫困生的强迫症状皆成阳性[16-17],袭开国[18]等人的调查却发现贫困生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都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并且焦虑水平受到年级和性别的影响,大一与大四学生的状态焦虑明显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焦虑。田军[19]对507名高校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焦虑心理的占64%,有严重焦虑情绪的占25%。
4)人际敏感。高校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度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有研究者通过SCL-90进行调查发现贫困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与焦虑等症状皆成阳性[16-17,20],而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调查发现贫困生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问题[21]。冯宗侠[22]指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十分显著,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远远低于非贫困生。 袁瑞宁[23]通过研究还发现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交往范围狭窄、主动性不强以及交往的功利性较强等特征。在乐山师范学院的调查中也发现,在问及经济困难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方面,选择了“渴望交往与内心孤独的矛盾”选项的有53.76%。
2 高校贫困“心理扶贫”策略
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其个人未来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因此心理扶贫至关重要。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会自卑,有的贫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会奋发图强,还有的贫困生仍能够形成积极的人格体质。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的爱、面对压力事件的力量以及对自我评价的理智力能够帮助贫困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24]。在乐山师范学院的调查中,发现有77.45%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勤工助学机会,81.09%的学生希望完善学校的资助体系,12.07%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13.67%的学生希望经济与心理疏导并行。在问及学校是否应该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有31.44%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有31.66%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还有8.4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对于 贫困生“心理扶贫”,有一些研究者建议应从政策、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共同着手[25-26]。根据文献并结合乐山师范学院实际,对于贫困生心理扶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贫困生帮扶政策。首先是助学金评定制度与程序的完善,在对乐山师范学院贫困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反应,在等级评定时,评定小组成员并没有完全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仅参考所提交的材料进行认定,觉得有失公平,还有部分贫困生拥有高档电子产品或衣物被进行降档处理,很受委屈,因此完善助学金评定制度是进行心理扶贫的基本保障。其次是增设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乐山师范学院应进一步开放学工系统、后勤服务、图书馆等各部门的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输送一批贫困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勤工助学,一方面增加学生经济来源,另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为合作单位培养后备力量,增加学生就业机会。鼓励贫困生参加筑梦计划。乐山师范学院曾经参加过筑梦计划的贫困生反馈说在机关单位实习的一个月内,收获很大,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再次,在贫困生中树立典型,给予物质与精神鼓励的同时,也发挥榜样力量。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贫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救助体系,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学院,辅导员联系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联系各寝室室长的关系网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关注。对辅导员、各学院主要干部、寝室室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普及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建立起危机干预的三级体系。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重视人际交往与自信心培养等板块内容,通过课外的团体辅导、沙龙、电影赏析等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27-28]。因此,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实践心理活动之外,学校应多利用校园朋辈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设有关自信心、人际、情绪调节等团体辅导和沙龙,重视活动宣传,帮助贫困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心理教育,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让其了解校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对大学的适应能力,减少其心理适应问题的出现。完善校园心理咨询预约以及咨询的硬件设施,开设网络预约功能,对部分不愿意面对面咨询的贫困生可以开展网络咨询。有研究者认为,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供可以宣泄情绪的场所,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以及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心理训练等,能提高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29]。
3)重视思想教育。助学金评定之后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宣讲会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各辅导员老师应当利用宣讲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对贫困生开展心理扶贫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改善负面认知,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应将关注重心从优秀的非贫困学生转移至需要关注的贫困学生身上,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爱,定期关注其学习状况、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4)健全队伍建设。设立贫困生心理帮扶小组,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规模。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健全班主任制度。由于高校学生数量众多,仅靠辅导员的力量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应该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学校需要健全班主任制度,在担任班级班主任期间,班主任要定期与贫困生进行谈心谈话,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并且关注其学习发展状况。让班主任领头各班助学金评定小组进行公平公开的助学金评定工作以及开展职业规划,自我探索,人际关系以及自信心培养等相关主题班会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心理服务。
5)打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个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有学生认为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开展活动可能会伤及学生自尊,避免对贫困生标签化,打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更有利于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在乐山师范学院的调查中,有59%的学生回答害怕失败,因此学校更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不断尝试以获得成功经验。学生社团是学生发展的良好平台之一,学校应该完善校园社团管理制度,真正让学生社团发挥其作用;同时将校园活动精品化,例如在大学生艺术节期间开展“读书节”等活动,“3·25”心理健康月期间,开展人际、情绪、自信心等活动,打造以学校活动为核心—社团活动为兴趣—学院活动为重点的三级艺术教育培养机制,提升包含贫困生在内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1]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 508/t20150811_199589.html.
[2]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http://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教育部.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EB/OL].(2015-12-04).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5n/xwfb_151204/151204_sfcl/201512/t20151204_222893.html.
[4]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3):106-109.
[5]陈希曦.莫让高校贫困生再度“心理贫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35.
[6]刘恒新.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7-112.
[7]蒋海燕,徐丽君.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扶贫[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1):99.
[8]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35-438.
[9]李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4(4):53.
[10]张婷婷,杨子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26.
[11]吴洪艳,赵玉芳.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
[12]宋慧,卢静霞.我院贫困生抑郁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5):94-96.
[13]薛朝霞,卢莉,梁执群.贫困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54.
[14]张秀梅,王中对,廖传景.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119-124.
[15]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55-157.
[16]蒲清平,高微,王会丽,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58-162.
[17]梁光霞,甘金莲,梅金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教育效果探讨 [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4-116.
[18]袭开国,董博,崔诣晨.贫困大学生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78-1379.
[19]田军.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0]李斌,孔繁潮.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39-141.
[21]葛华,郑平,刘向阳,等.新疆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4):428-430.
[2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3]袁瑞宁.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24]葛莹莹,陈益,杨莉萍.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12):75-79.
[25]王广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38-39.
[26]陈桂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27]李燕辉,李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16-1218.
[28]徐浩岚,游向宇.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5-226.
[29]王广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4):38-39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ermeasures of“Psych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to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Take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ENG Jinɡ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 ts are one of the groups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number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college student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these student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s,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re always inferiority,depression,anxiety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sych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aking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G640
A
1009-8666(2017)07-0136-05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8.022
2017-03-29
曾晶(1990—),女,四川达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