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综述

2017-03-12答会明樊史红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效能量表监控

答会明,樊史红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综述

答会明,樊史红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借助于文献综述法从时间管理的涵义、作用、意义、实证研究工具以及大学生时间管理特点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

达尔文说过:“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点的人,证明他还不懂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说:“不会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会管理”。同样,中国古代有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他们均从不同层面指出了时间的永恒性、不可储存及无以替代等特性。

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时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长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时间管理才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Britton & Macan ect.对时间管理心理及行为的探究,则开创了心理学界研究时间管理的先河。Britton & Glynn(1989)[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人类的时间管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类比,建构了全新的时间管理理论模型。从这一模型出发,Britton & Tesser 编制成了包含“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和时间态度”三个分量表的时间管理量表(TMQ)[2]。而Macan 则从比较动态的角度对时间管理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整理,从而编制成了时间管理行为量表[3]。近年来,国内参与时间管理的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以黄希庭等人(2001)编制成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为分水岭,此后的时间管理研究便进入我国心理学的主流研究领域。综观文献,国内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其他变量关系的探讨上[4],他们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时间管理研究领域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状况。而在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着重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成果入手、揭示研究现状、探究实证研究工具、分析研究成果以及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一、时间管理概述

(一)时间管理涵义

国外学者认为,所谓时间管理是指个体高效地运用和科学地管理时间,避免不当的时间浪费,以提高自己的工效,所进行的有计划安排时间的行为[5]。李光伟指出,时间管理就是要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自然经历和随意打发,转而系统地、集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使用,进行高效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6]。刘维利认为,时间管理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执着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的工作技巧,引导并管理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支配的时间[7]。概观时间管理的各种界定,可以将时间管理概括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高效合理的利用可支配的时间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8]。

对于时间管理倾向的界定,则统一于黄希庭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的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9]。具体可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

(二)时间管理的作用

研究表明,时间管理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能够显著地预测学业成绩[10]。其二,影响自我价值观[11]。其三,影响主观幸福感[12]。其四,影响社会适应能力[13]。

(三)研究意义

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排练场,是大多数学生最后一次比较系统、集中时间接受教育的阶段。尽管很多学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中学和大学在教学模式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很大差别,致使大多数学生受到外在各种物质的诱惑,出现时间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因素的研究刻不容缓。研究者从时间管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重构起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帮助他们有效规划大学生活、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业成就和生活满意度等。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特点

(一)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年级发展不平衡

研究表明,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上大学一年级学生显著优于二、三、四年级学生[14]。在总体时间管理倾向以及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方面,大二学生均显著不及大一和大三学生。总体趋势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时间管理得分先降后升,二年级是一个转折点[15]。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对新的环境充满新鲜感,对学习生活充满憧憬和激情。因此,对时间的管理基本沿袭高中的习惯。到了大二,新鲜感逐渐消失,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导致时间管理效能的下降。到了大三,考研、各科考证、就业等事项接踵而来,他们不得不重新确立目标,合理安排时间,从而使时间管理效能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随意性

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时间都被各种课业所占用,考大学变成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单纯而坚定。进入大学后,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学期间授课时间减少了,课外活动增多了,这使学生拥有大量可支配的时间,导致其对时间计划和利用带有显著的随意性,有研究数据显示,17%的大学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计划中断的现象[16]。

三、时间管理实证研究工具

不同的活动领域由于面临情境的不同,时间管理方式也不同。因此,研究者根据任务情境的不同,研究出了特定的时间管理工具。下面仅列出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管理的实证研究工具。

(一)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ATMD)是由黄希庭等(2001)[9]编制而成的。量表共44个题项,包含3个分量表(时间价值感,10个题项;时间监控观,24个题项;时间效能感,10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制(“完全不符合”=1;“大部分不符合”=2;“部分符合,不符不符合”=3;“大部分符合”=4;“完全符合”=5)。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71~0.85之间。说明量表信度良好。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是由杨维思(2012)[17]编制的。量表共45个题项,分9个维度,即优先级、计划性、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个人取向的时间价值感、时间分配、社会取向的时间价值感、反馈性、时间管理效能、设置目标。采用Likert 5点评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时间管理能力越强。9个维度总体方差为55.513%,表明结构效度较高。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2~0.812,说明量表的信度良好。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量表

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量表是由陈丽(2012)[18]编制的。量表由学习时间管理意识、学习时间计划、学习时间管理的优先级、学习时间调控和学习时间管理效能等5个因素构成。可解释总变异的53.32%。量表及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6、0.84、0.80、0.74、0.74、0.89。583名被试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合指数X2/df、CFI、NFI、TLI、RMSEA分别是2.203、0.909、0.847、0.910、0.893、0.045,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相关r=0.67,P<0.001。说明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

(四)时间压力问卷

时间压力问卷(Time Pressure Questionnaire, TPQ)是邓凌、陈本友编制而成的[19]。该问卷包含9个题项,分为“时间注意”“主观时间压力”两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制(1=“没有”,2=“比较少”,3=“比较多”,4=“非常多”),评分越高感受到的时间压力也越大。问卷的信度系数α=0.78,重测信度为0.72。证明问卷的信度良好。

(五)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由黄希庭和杨雄(1998)[20]编制的,共含56个题项,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再测信度皆令人满意,从3个量表所做因素分析来看,基本与本研究的理论建构的自我价值感结构相吻合。因此,可以说3个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

(六)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

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是由张锋(2007)[21]编制的。量表分为整体监控和具体监控两个因素。整体监控系统包括主动性、开放性和有效性3个维度;具体监控系统包括目标设置、时间规划、灵活性,自制力和检查评估5个维度。量表由40个题项构成,含8个反向题,两个分量表及其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在0.61至0.90之间,分半系数中也多在0.62以上。X2/df均大于5,GFI、NNFI和CFI的值均大于0.87,RMEA小于0.08,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说明该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四、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以“时间管理”为“关键词”,在2003~2013年之间进行检索,共得到1830条有效文献;以“时间管理”并含“大学生”为关键词,同样在2003~2013年之间进行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130条。其中,调查报告类研究文献约70条。对这类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与年级、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个人自立、抑郁、焦虑、学习倦怠、自我和谐、压力等方面。

(一)大学生的年级与时间管理

王婷、袁婕(2008)[14]的研究表明,大一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显著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F=8.72、5.85,p<0.001),即使在时间监控观上差异不显著(F=1.01,P>0.05),也说明初入学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显著由于高年级学长。这与张甜、谢钰涵(2006)[1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唐静(2001)[22]的研究指出,高年级学生在课余时间管理方面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均显著优于低年级学生(P<0.05)。戴雯菲(2012)[23]的研究指出,不同年级及性别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差异不显著(F=0.333、2.471,p>0.05)。

(二)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

王婷、袁婕(2008)[14]的研究表明,权威性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均优于专制型、忽视型的大学生(F=2.91、4.71、3.01,p<0.05、0.0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之接受-参与性与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311、0.333、0.352,p<0.001),严厉-监督性与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224、0.152,P<0.01、P<0.05);经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之“接受-参与性”对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β=0.32、0.33、0.36,t=4.78、5.05、5.50,p<0.001),而“严厉-监督性”则对其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2、0.14,t=3.39、2.18,p<0.001、0.01)。李玲、黄艳苹、刘建平(2007)[24]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父亲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对其时间管理有显著预测作用(R2=0.486,F=5.265,p<0.001),其中,父母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是积极的,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则是消极的。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

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2012)[25]的研究表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主观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Being)、积极情感、情感平衡均显著正相关(r=0.10~0.32,P<0.05、0.01),而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12、-0.26、-0.29、-0.26,P<0.01)。大学生的时间监控感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指数(β=0.191,p<0.01),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也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指数(β=0.224,p<0.01)、积极情感(β=0.197,p<0.01)、消极情感(β=-0.199,p<0.01)和情感平衡(β=0.166,p<0.01)。

(四)大学生个人自立与时间管理

石绪亮(2011)[26]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能有效预测其个人自立(个人主动、个人开放、个人责任)总变异的44%(β=0.36、0.13、0.10,t=9.29、2.93、2.20,p<0.01、0.05);时间价值感能有效预测其个人自立(个人主动、个人开放)总变异的13%(β=0.24、0.16,t=3.92、2.34,p<0.01、0.05);时间监控观能有效预测其个人自立(个人主动)总变异的38%(β=0.41,t=9.00,p<0.001);时间效能感能有效预测个人自立(个人主动、个人开放、个人责任)总变异的48%(β=0.43、0.13、0.13,t=10.02、2.71、2.66,p<0.01)。

(五)大学生抑郁与时间管理

邓凌、陈本友(2005)[1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分量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均显著负相关(r=-0.56、-0.41、-0.52,P<0.001);时间管理倾向高分者的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分者(t=-10.32,p<0.001)。这与马红霞、杨绍清、朱小茼等(2011)[2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还指出,大学生抑郁与其主观时间压力感显著正相关(r=0.13,p<0.05);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感对其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Y=-0.561X1+0.122X2,Y-“抑郁”得分、X1-“时间管理倾向”得分、X2-“主观时间压力感”得分),说明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 在大学生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关系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六)大学生焦虑与时间管理

王润华(2011)[28]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及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其焦虑均显著负相关(r=-0.384、-0.224、-0.394、-0.400,p<0.01、0.001),也对其焦虑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10、0.136、-0.242、-0.290,p<0.01)。这与马红霞等(2011)[2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陈本友等(2005)[29]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焦虑与其时间管理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 0.169、- 0.161、- 0.234, P<0.01);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低分组(t=-3.743,P<0.01)。而孙慧等(2011)[30]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与其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的相关不显著。

(七)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时间管理

赵维燕、侯日霞、吉峰(2012)[31]的研究指出,除了时间价值感与情绪衰竭间相关不显著外(P>0.05),时间管理倾向的3个维度及总分与学习倦怠的各维度均显著负相关(t=-0.120~-0.404,P<0.05、0.01);时间管理倾向低分组大学生的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和低个人成就感均显著高于高分组(t=3.05、5.66、7.84,p<0.01、0.001)。

(八)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时间管理

陈永进、陈和平、魏昌武(2008)[3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其自我不和谐显著负相关(r=-0.332、-0.312、-0.390,p<0.01),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其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r=0.406、0.398、0.278、0.400,p<0.01),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其自我刻板性显著负相关(r=-0.228、-0.111、-0.191、-0.259,p<0.01、0.05);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对其自我灵活性由显著预测效应(β=0.286,p<0.001),时间效能感对其自我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均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90、0.288、-0.259,p<0.001)。

(九)不同高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

1.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

陈以洁(2004)[23]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别高校(综合、师范、职业技术)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

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

刘红敏(2012)[33]的研究显示,在民族院校中,文科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优于理科学生(t=2.175,p<0.05);大四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显著优于其它年级学生(F=5.089、6.673,p<0.01、0.001);优等生(n=126)的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显著优于普通学生(n=339)(t=2.822、3.497,p<0.01、0.001)。

(十)大学生的压力与时间管理

伊琳玲、田甜、李丹丹(2009)[34]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与压力及分量表之个人烦忧、学习烦忧、消极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r=-0.192、-0.161、-0.187、-0.121,P<0.01、0.05;r=-0.250、-0.198、-0.225、-0.218,p<0.01);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对其压力有显著预测效应(β=-0.535,t=-2.928,p<0.01)。

(十一)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与时间管理

霍建勋、杨翠英、张红霞(2010)[35]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总分与其考试焦虑显著负相关(r=-0.147、-0.161、-0.244,p<0.01);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低分组(t=-2.69,P<0.05)。

五、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查新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影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因素归纳为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两大类。

(一)稳定因素

1.人格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因素与其时间管理有密切联系,其中,以A型人格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36]。A型行为特征的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紧迫感,更多的追求成功的行为,也能更好地计划时间,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等时间管理方面男生均优于女生[4]。

2.性别因素

以往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性别差异研究,依然没有统一结论。张永红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存在性别差异[37]。而戴雯菲的研究表明,女学生的时间管理品质优于男生[22]。

3.科别因素

所谓科别因素就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文、理科专业。陈以洁研究发现,文、理科学生在时间管理以及所表现的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方面的差异显著[23]。

(二)不稳定因素

1.目标设置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外在的学习压力消失了,留给自己的是大把的闲余时间。在脱离了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后,象牙塔的生活让他们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继续前行的理想和动力,犹如大海上航行的一叶扁舟,失去了生活目标的追求是随性的,更是短期的、功利性的,也因而表现出对时间的荒废与无情地蹉跎。

2.规划意识

近年来入学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心地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个性行为方面的去循规蹈矩性。大凡事先无计划,做事不计后果,往往是想到那里做到哪里。因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规划意识薄弱的特点。

3.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指坚持做成某事的决心或毅力。在时间管理中,表现为遵守时间,坚决地去执行自己的计划。有的学生认识到大学时光需要计划,也相应地制订了计划,但在执行过程中却经常是虎头蛇尾。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制定计划时没有恰当、科学的目标指引,也可能是一时的即兴的目标并未激发持续而强大的意志行动,使行为失去了必要的内在驱力,致使执行力显著低下。

六、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良好的时间观念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不懈努力。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大学生也才能规划和利用好当下的每一天,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只有拥有良好时间观念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劳逸结合之道,将属于自己的时间进行高效地规划和科学地利用,创造最佳的时效比。

(二)掌握时间管理的策略

1.运用SMART目标管理原则

SMART原则是李开复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中提出的。具体而言,S-Specific:明确性,即目标的范围是清晰明了的;M-Measurable:可度量性,即最终实施的目标需简化为现实的、可衡量的小目标;A-Attainable:可行性,即计划、目标的制定能够通过努力而实现;R-Result-based:结果的导向性,即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行动或过程;T-Time-based:时效性,即目标应当有时间的限制。通过这个原则可以使大学生找准目标,而不至于造成时间的浪费。

2.优先原则

所谓优先原则就是ABC分析法。ABC分析法是将每天要做的事分成3个等级,A类:“非常重要的任务”,B类:“重要任务”,C类:“不重要任务”[38]。按照轻重缓急,每天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先完成A类任务再进行B类。如果前面的没有完成,则B、C类暂缓。这样做可以避免顾此失彼,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

3.紧迫性原则

紧迫性原则是指将时间管理涉及的任务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重要紧迫的任务,第二象限:重要不紧迫的任务,第三象限: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任务,第四象限:不重要但紧迫的任务[38]。我们要关注的是第二象限,完成第一象限,舍弃第三象限,收缩第四象限。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有前瞻性,集中力量去攻克第一象限,但也要注意事情的发展动向,为第二象限的任务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全局,按部就班地行动。

(三)开展主题教育

1.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时间管理意识,有目的地传授有效管理时间的相关知识,开设与发展时间管理能力相关的课程。比如《24小时的功效》《伟人的世界观》以及《计划与人生》等,将时间的管理变成个体一种内在的科学观念和外在的行为艺术。

2.指导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规划是大学生生活的日程表,记录着大学生如何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以及要实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因此,大学生活需要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和科学规划。

七、研究展望

(一)研究方法应多样化

几乎所有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实证研究文献均采用了问卷法和测量法,这类研究很好地展现了时间管理研究的量化结果,至于成因的探究方面,其结论往往含有静态性,不符合心理发展观的主旨。因此,应该将访谈法、观察法以及田野法融入进去,应当可以提升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概化性。

(二)应注重时间管理的追踪研究

概观实证研究文献,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横向研究,涉及某一个或几个变量与时间管理的关系。很少有纵向研究,比如研究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或不同时期与成功或失败的时间管理品质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追踪研究,探索人生全程的时间管理规律,以提升实践技术的推广价值。

(三)应加强时间管理研究的实践引领作用

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丰富,另一方面,使已有研究成果发挥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尤其是应用于大学生良好时间管理观念的教育过程。

[1]Britton B K, Glynn SM.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 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In: J A Glover, P R Ronning, C R Reynolds ed. Hand 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9. 429-440.

[2]Britton B K, Tesser A.Effects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 on college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83(3):405-410.

[3]Macan TH、ShahaniC, Dipboye RLeta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182(4):760-768.

[4]解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9(3):155-156.

[5]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Standards for Initial Program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EB/OL].http://www.aahperd.org/Naspe/pdf-foles/standards initial.pdf.2008-4-5/2013-12-18.

[6]李光伟.时间管理的艺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28-30.

[7]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J].潍坊学院学报,2009,9(5):150-151.

[8]高晓东.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0(24):300-302.

[9]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1,33(4):338-343.

[10]阮昆良,邓凌.学业成就高、低分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1):35-38.

[11]王海螺,杨绍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04-605.

[12]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649-653,764.

[13]刘建华,熊月娥.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析,2009,29(3):69-73.

[14]王婷,袁婕.197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29-432.

[15]张甜,谢钰涵.不同自信水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15-617.

[16]董朝辉,李晓林,付照娜,等.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6月下):175-177.

[17]杨维思.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19-1521.

[18]陈丽.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687-1689.

[19]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9-663.

[20]黄希庭,杨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21(4):289-293.

[21]张锋.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观量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668-671.

[22]唐静.大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01-1102.

[23]戴雯菲.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其对学生工作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7):158-161.

[24]李玲,黄艳苹,刘建平.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50-51.

[25]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99-104.

[26]石绪亮.大学生个人自立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36-38.

[27]马红霞,杨绍清,朱小茼,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82.

[28]王润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压力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6):163-165.

[29]陈本友,张锋,邹枝玲,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07-308.

[30]孙慧,姜宇,周士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时间管理倾向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26(2):79-80.

[31]赵维燕,侯日霞,吉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46-1248.

[32]陈永进,陈和平,魏昌武.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66-668.

[33]刘红敏.民族院校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25(2):134-135.

[34]伊琳玲,田甜,李丹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的相关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1):108-111.

[35]霍建勋,杨翠英,张利霞.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916-1917.

[3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20-626.

[37]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40(3):567-568.

[38]张岳.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策略[J].岱宗学刊,2012,16(1):86-87.

【责任编辑 赵建萍】

A Review on th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A Hui-ming, FAN Shi-h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Gansu)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time management, empirical research tools and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time value; time control; time efficacy

G44

A

1674-1730(2017)02-0113-06

2016-09-27

答会明(1968—),男,甘肃庆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效能量表监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看监控摄像机的4K之道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