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校读札记

2017-03-30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词典辞书读法

李 华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左传》校读札记

李 华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校读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本文以作为我国叙事文学源头的《左传》为例,通过《左传》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新序》《说苑》《淮南子》等相关典籍中同类语料的校读、对比,用这些校读材料补充了《左传》文句表达方面的省略之处,也使得《左传》字词训释更加直接易懂。而且通过反复对比,在尽现《左传》文辞之美的同时, 亦偶现出其个别的稍逊之处。

左传;校读;字词互释;补充说明;表达效果

作为我国叙事散文源头的《左传》,自古就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古籍校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将“校读”方法运用于《左传》研究,既可以通过校读材料字词的相互解释和补充说明,增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春秋左传词典》等辞书中《左传》词条义项的书证材料,亦可在表达效果方面,于盛推《左传》文辞之美的同时,运用大量校例强调其为什么美以及美在何处等问题,同时不回避《左传》文辞表达的欠妥、欠严密之处。

一、校读法的界定

赵逵夫在《校读法的概念、范围和条件》[1]一文中指出:“校读法”这个名称的提出,已有八十多年了。1923年陈钟凡出版《古书校读法》一书,分叙例、古书之体例、类别、读古书之要旨、方法、校书之途径及其利弊等部分。这是近代第一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校读法”这个名称。1925年,胡朴安著《古书校读法》,孙德谦著《古书读法略例》基本将校读法作为一种方法,同文献学、校勘学区别开来了。之后,明确校读法的概念,确定校读法的范畴,对校读法做出了示范的,是彭铎的《古籍校读法》、《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二文和他编著的《文言文校读》一书。

彭铎对校读法概念的描述是[2]:古籍校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

以下将运用校读方法,从补充说明、字词互释、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对《左传》字词选用、文句表达等进行阐释。

二、补充说明

选择将《左传》与其同时及之后出现的《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新序》《说苑》《淮南子》等相关典籍进行校读、对比,可发现不少补充说明《左传》文句的材料(本文对字词的释义,依据《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和《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春秋左传词典》杨伯峻、徐提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比如:《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史记·郑世家》的表达是:三十八年,北戎伐齐,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齐釐公欲妻之,忽谢曰:“我小国,非齐敌也。”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对于“三公子”,《左传》没有详细的说明。《史记·郑世家》“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正是很好的补充。同类校例另如:

《左传》“公子亹”,《韩非子》作“公子覃”,杨伯峻注:“盖因形近而讹。”[3]《史记》详细解释此人为昭公之弟:“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谥号”。

《史记·鲁周公世家》“齐襄公通桓公夫人”,《史记·齐太公世家》“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均是对《左传》“齐侯通焉”的补充说明。

《左传》“而以夫人言,许之”,即《史记》“许立为夫人”。也就是“许诺立她为夫人”之意。

《左传》“公”,即《韩非子》《吕氏春秋》《新序》《淮南子》“晋献公”。

三、字词互释

校读材料对比,可使字词训释更加直接易懂。亦可为辞书释义提供丰富书证材料(本文以“A通B”说明通假字,以“A同B”说明异体字,以“A,后来写作B”说明古今字)。比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五》: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通过以上校读材料,我们发现:《左传》中的“黜嫚”即《晏子春秋》“黜慢”。意思是“放逸怠慢”[4]。 其中,“嫚”通“慢”。

同类校例另如:

《左传》“孙”通“逊”,意思是“恭顺”[5]。《国语》作“逊”可证。

《左传》“叛”,《史记》作“畔”。“畔”通“叛”。

《左传》“构”的意思是“设计陷害”[6]。《左传》“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史记》作“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可证。

《左传》“无”通“毋”。《左传》“无相见也”,《史记》作“毋相见也”可证。

《左传》“堀室”的意思是“建在地下的房间,即地下室”[7]。其中,“堀”通“窟”。《史记》作“窟室”可证。

《左传》“薄”的意思是“迫近而击之”[8]。《说苑》作“迫”(迫人于险)可证。

《左传》“复”通“覆”,意思是“倾覆”[9]。《史记》作“覆”可证。

《左传》“蜚”通“飞”。《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蜚”可证。

《左传》“狄”同“翟”。古族名。《吕氏春秋》作“翟”可证。

四、表达效果

通过大量校例的对比,不仅尽现《左传》的文辞之美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亦可指出个别的稍逊之处,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吕氏春秋·悔过》: 繆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史记·秦本纪》:繆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

《左传》先用反问句“尔何知”,继之以讽刺手法“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校之《吕氏春秋》“哭吾师”,《史记》“沮哭吾军”,《左传》表达尤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秦穆公对蹇叔倨傲不敬的无礼态度,亦为秦军出师不利埋下了相应的伏笔。另如:

《左传》“烝”同“蒸”。意思是:以下淫上,指和母辈通奸[10]。而《史记》作“宣公爱夫人夷姜”,两者相校,《左传》动词选择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左传》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极具鼓动色彩。相校而言,《韩非子》“能为之诸侯乎”与之前的“能事诸乎”重复,欠妥。

校之《史记》“又诛其将,是助楚杀仇也”,《说苑》“今杀之,是重荆胜也”,《左传》“若之何杀之”的反问语气非常强烈。

《左传》“国危矣”的感叹句进一步重申形势的危急,亦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作极好的铺垫。《新序》无此感叹句,表达上略显平淡一些。

《左传》“对曰:‘孤实不敬……’”,这里“对曰”的主语省略,可理解为主语是“宋君”。但《说苑》“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主语为宋人,而直接引语却自称为“寡人”,前后欠一致。《史记》“湣公自罪曰:‘寡人……’”的表达较妥。

《左传》“遂恶之”的感情色彩强于《史记》“夫人弗爱”。

校之《左传》,《史记》“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句,在直接引语里,两次提到谥号“隐公”,欠妥。

以上例子,都是《左传》胜出例。 实际上,有时候,《左传》在表达上亦有稍逊之处。如:

《左传》“蔡人嫁之”,《韩非子》作“因复更嫁之”,《史记》作“蔡亦怒,嫁其女”。相校而言,《史记》的表达更为形象生动。

正如彭铎所说:“书就只怕你不肯校读,只要耐心去校读,就不愁发现不了问题[11]。”以上《左传》校读工作,正是笔者从文意补充、字词校释、表达技巧角度深入解读《左传》语言特点及文学价值的尝试和探索。

[1]赵逵夫.校读法的概念、范围和条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1-4.

[2]彭铎.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J].中国语文,1979(5):16.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50.

[4]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7693.

[5]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427.

[6]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2655.

[7]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1222.

[8]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5:946.

[9]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1880.

[10]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922.

[11]彭铎.古籍校读法.第3版.光明日报,1961-11-18.

【责任编辑 答会明】

Proofreading Notes inZuoZhuan

LI H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Proofread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textual criticism in ancient Chinese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akingZuoZhuanas a source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s such asHanFeizi,LvshiChunQiu,YanZiChunQiu,ShiJi,XinXu,ShuoYuanandHuaiNanZi, etc. from the aspects of additional remarks,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ords, and expressive eff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material and a better insight intoZuoZhuan.

Zuo Zhuan; Proofreading;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ords; additional remarks; expressive effect

H061

A

1674-1730(2017)02-0012-04

2016-10-26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左传〉训诂研究》(SKGG1402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校读”角度的〈左传〉训诂研究》(14YB038)

李 华(1970—),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词典辞书读法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0”的读法和要领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