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探微

2017-03-12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鲜肉模因鲜肉

田 萍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探微

田 萍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当前网络流行语“小鲜肉”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在人们生活中迅速传播,其产生和流行源自于语言系统填补称谓空白和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人们对它的疯狂迷恋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隐喻、转喻和模因理论为我们解读这一新奇的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提供了新的视角。

流行语;隐喻;转喻;模因

一、引言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新现象,是网民相互交流时使用的一种时尚手段,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极短时间内,某个词或短语甚至句子可能被网民们吸收并赋予新的含义,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常用语言。当前网络流行语“小鲜肉”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在人们生活中迅速传播,尤其娱乐圈的年轻偶像,被大家不约而同地亲切被称作“小鲜肉”。

众所周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古至今从未停止,每个时期都刻有其时代特征的审美标准,当前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小鲜肉”的疯狂迷恋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广大民众的审美倾向。本文尝试运用隐喻和转喻、模因理论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小鲜肉”一词,以期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点滴参考。

二、“小鲜肉”的用法分析

(一)产生来源

关于“小鲜肉”的来源,通常认为是从外国引进的,但网上的具体说法不一,有人说“小鲜肉”(“Freshmeat”)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阿凡达》的台词里,还有人说“小鲜肉”源自日本的一部电影,慢慢地变成了银幕上年轻男艺人的别称,后来被用来形容“年龄偏小、面孔鲜嫩的形象男”。随着“小鲜肉”被大众所熟知,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泛化为对年轻帅气男子的称谓。

(二)用法分析

从构词的词素来看,“小鲜肉”指的是一小块儿新鲜的生肉,而在现今网络、报刊语言中,“小鲜肉”的意义发生了明显变化。如:

(1)股龄不足半年,小鲜肉看着报纸选股票。(长江商报2015-05-28)

(2)“小鲜肉”扎堆,“红色剧”走“抗战剧偶像化”老路?(北京青年报 2016-06-22)

(3)小鲜肉当道90后,“四大小生”出炉。(光明网 2016-08-06)

(4)这位“脑洞大开”的作者是90后“小鲜肉”。(华西社区报2016-01-15)

以上四例中的定语修饰词“鲜肉”附加在“小”后成为称谓语。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代表着油脂、脂肪、能量,有人对之万般喜爱,“无肉不欢”,有人唯恐发胖而望而远之。这样一个不会让人浮想联翩的词,现在却成为人们流行的日常用语,主要指代社会上尤其娱乐圈中年轻帅气的男艺人。“小鲜肉”一词,拆开来看,三个词素均为流行的关注点,词义“小”指年纪轻,有青春朝气。“鲜”指面孔新、长相美,情感经历单纯,无花边新闻。“肉”指形象健康,外表出众。该词的出现符合目前网络流行语构词的特点:求新求异,极力避免认知陌生感,强调简单自然,紧贴现实生活。它是求新求异(“小”“鲜”)与朴实简单(“肉”)的认知概念整合及口语快感结合的产物,在产生过程中契合了新词语流行的认知基础及传播模式。

三、“小鲜肉”产生的原因

(一)历时演变

“小鲜肉”一词是继“美男”“帅哥”“男神”“暖男”“经济适用男”“小清新”等词语发展演变之后出现的一个网络新语。自古至今,对不同性别的审美标准是“郎才女貌”,评价男性主要注重才华,因此,在汉语历史上会有众多词语形容女性美貌,但形容男性俊美时,用词比较单一。“美男”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但并非现代汉语所指语义。如战国时期《逸周书》“美男破老”中,“美男”是指受宠的男性,并非形容男子美貌,其贬义色彩很浓。唐朝五代时期,沿袭先秦用法,贬义意味仍未减,多用来专指供人玩弄的美男子。进入现代社会后,汉语中才出现了许多形容男性美貌的褒义词语,尤其近几年出现的如“帅哥”“靓仔”“男神”“暖男”等。

“帅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使用过程中与“美女”一同被泛化,作为一种普通称谓语,几乎称谓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男士。“靓仔”在粤语中特指相貌好看的男子,意为“帅哥”。“男神”指女生们心目中高不可攀、类似于“白马王子”的一类男人。“暖男”,指像旭日阳光那样,体贴顾家,细致周全,带给家人和朋友温暖感觉的阳光男人,“暖男”多强调内在品质,而同系列的“小清新”则强调外在形象。通常被称作“男神”“暖男”可以是各个年龄层的男人,而“小鲜肉”所指称对象有年龄层次的限制,它的出现填补了对 18~30 岁面容帅气、天真单纯、无负面新闻男性称谓的空白,多适用于娱乐圈中。但是,它与“帅哥”“靓仔”“男神”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分别对应相应的称谓:美女、靓女、女神。目前,“小鲜肉”一词还未出现与之对应的同类型女生的词语。基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萌生,于是将这一新词推到了历史舞台上,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

(二)认知基础

1.隐喻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隐喻渗透于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和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可使人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1]这种认知是基于体验的一种认知,是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射,即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者部分特征映射到本体目的域中,以便更好地认识目标域。当然,这样的映射常常是以身体经验为动因的。

小鲜肉一词的新奇点——“小”“鲜”“肉”均是人们所熟悉的始源域,而目标域则是特定的一类人。

我们以“→”表示映射,可以将“小鲜肉”的隐喻图示如下:

肉――――――→ 人

(始源域) (目标域)

人们通过自己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域“肉”来认知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域“人”,“肉”和“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和映射。我们知道,鲜肉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外观、色泽、质地、形态等方面,如表面微润、颜色鲜红、有光泽、质地紧密富有弹性等。这一外在特征与一类男性具有相似性,即它的外在特征与那些年龄偏小的银幕男艺人非常相似,男艺人带给人们的年轻、帅气、面容鲜嫩和健康时尚的感觉与原本食品学意义上的“小鲜肉”有着天然的共同点。基于此,认知主体通过认知加工,将食品学本义上的始源域“肉”不自觉地映射到隐喻“人”的目的域中,从而产生了新义,因此我们将年轻阳光的男青年统称为“小鲜肉”。

随着语言交际的需要,“小鲜肉”不仅指人,还可指物,如用于一些美食、汽车、楼盘等,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商家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如:

(5)宽体轻客,该轮到“小鲜肉”上位了。(商用汽车新闻 2016-04-11)

该句“小鲜肉”指上汽大通V80,说“小”,它上市时间晚,很年轻;说“鲜”,它每年引入新技术、更新产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说到“肉”,指硬件过硬。

(6)“小鲜肉”纯新盘大爆发,24个纯新项目将于下半年加入大战局。

(搜狐网 2016-09-05)

此句“小鲜肉”指新楼盘。随着“小鲜肉”指代范围由人到物的扩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转喻

“转喻(metonymy)又叫借代,通常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

“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各种认知框架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人们通过经验自己的四肢跟人体的联系,建立起“整体-部分”这样一个认知框架[3]。“小鲜肉”以人体的一部分“肉”指称整体的人就是处于“整体-部分”这一框架中,它是源自身体部位的认知转喻。

沈家煊指出,事物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中往往关注的是最突出、最典型、最易识记的属性,即突显其属性[2]。“小鲜肉”的表达基于此认知心理,汉语中的“肉”除表肉类食物外,本身还指皮肤、肌肉、骨骼等,统称人体肌肤组织,这也正是其演变为指人词义的本源。人体本身的肢体发肤等肉体是个体健康及精神状态的重要表征,在人们认知上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人们在体验和认知过程中,更倾向于立足事物的凸显属性而为事物命名,这类凸显属性在语言中常用来解释或聚焦抽象概念。“小鲜肉”其实是“以肉喻人”,这一现象就是以凸显部分(肌肉)代指整体的、抽象的“人”的认知转喻过程,通过突显“肉”的属性,使“人”获得鲜明、深切的印象。

“小鲜肉”这种“以肉转喻人”的语言现象非现代汉语独有,自古就有。自春秋时期出现的“骨肉”及汉代以来的“亲骨肉”“心肝肉”等,多指自己亲近心爱的人,在明清小说中,更为常见,如:

(7)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墨子》)

(8)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於礼也。(《汉书.楚元王交附传》)

(9)做上一个嘴,叫上一声“嫡嫡亲亲的心肝肉”,就要软肉衬香腮,云雨会巫峡。(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

(10)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头肉也!”(清代《聊斋志异》(上))

在现代日常口语及某些方言中,也有以肉转喻人的情况,如关中方言“肉疙瘩”、晋方言“肉蛋”、武汉方言“肉头”等词。如:

(11)夏天义说:“人这肉疙瘩难认哩!不是有共产党,世道到现在还不知是啥样子。”(贾平凹《秦腔》)

对转喻恰当地使用,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逸趣横生的感觉,从而达到打动人心、以引起共鸣的目的。

四、“小鲜肉”流行的原因

下面尝试运用模因论和基于语言称谓系统缺位及审美倾向的角度来分析“小鲜肉”流行的原因。

(一)模因论

语言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文化和语言信息发展的理论,它依据的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该理论为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模因(memes)”,“模”是“模仿”,“因”是“基因”。模因类似于生物界物种赖以生存和进化的基因。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它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用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使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4]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的单位可以是诸如词语、短语、句子等的任何一种语义实体,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就是一个强势语言模因战胜弱势语言模因,从而被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如果人们将新词语引进自己的语言中,能满足与他人的交际需要,那么新的词语模因就会被广泛接受和模仿。在不知不觉的传播和复制新语言的过程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语言经“大浪淘沙”,被广泛使用和流行。网民中年轻人较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追求新颖和奇异的新语言形式尤感兴趣,所以这种语言模因会很快被接纳并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

根据语言模因论的观点,“小鲜肉”的流行使用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由于这一词语带有时代气息,让人感到新奇、刺激,人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使这一语言模因得以广泛复制、传播,来称谓社会中特定年龄段众人喜爱的男性群体。“小鲜肉”首先要“小”,不仅是年龄,就连每个毛孔都要散发着青春上进的气息。“小鲜肉”的新“鲜”劲儿渗透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在最好的年华里给人不一样的精彩,让你惊喜连连,百看不厌。“小鲜肉”的“肉”,意味着巴掌脸、人鱼线、大长腿构成的体形。这一新词深受人们青睐,从而得以快速流行。

(二)填补称谓空白

语言与社会密切相连,语言反映社会变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称谓语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偏少及交际对象有限有关。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接触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原有的称谓语已无法满足大众交往中对称谓语的需求。

语言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交际需求,称谓语的整个系统都在不停地调整、适应,称谓语内部调整的方式之一就是创造新词汇。“小鲜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带有明显的时尚特征,很受大众尤其青年群体的喜欢。

从“小鲜肉”所属的称谓系统来看,起初存在缺位现象。关于语言空位现象,有学者认为,人类的语言表达系统始终是一个缺陷系统,其典型表现就是,在一个词汇场中的某些位置上往往会缺失一些词语。“表达空位的存在往往会使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最佳表现效果……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表达空位就会处于强烈的吸收、填补状态,随时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吸纳合适的语言形式加入。”[5]称谓系统中原有的“帅哥、暖男”等表述太笼统,欲称谓18~30岁之间的年轻帅气、经历单纯、健康活力的男子时,由于当时存在缺位,急需出现新的称谓语来满足这一需求,于是“小鲜肉”应时产生,它的出现可谓是填补当前称谓空白的一种网络新现象。

(三)大众的审美倾向

词汇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敏感,它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及人们的审美倾向。目前为止用于形容男子的词语很多,为什么还会有新的流行语出现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运用语言不仅追求词形上的求新求异,还强调语义上的精确化、生动性。“美男”及“帅哥”等概括性较强,太笼统,貌美程度怎样,并未明确指出,所以在词义概念上需要引入新的表达元素,以突出外貌“颜值”,于是体现年轻(小)及俊美新人(鲜)的“小鲜肉”产生了。从语用角度来看,很多流行语中存在词义精确化、丰富化的倾向,在语用频率上,又同时与汉语原有的同类词系统相竞争,并在同类词的语用博弈中,逐渐发展或者消失。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小鲜肉”的出现和流行,不仅体现了人们力求词语精确、丰富的语用心理,还反映了人们对特定男性类型的审美倾向。在这之前,人们尤其女性特别青睐于“大叔”型的成熟稳重和“暖男”型的体贴顾家,对男性的审美单单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而“小鲜肉”形象正在背离传统的男性气质,凸现审美视角中的“颜值”,同时将人品(无负面新闻)置于审美的基础。这股审美的新风尚吸引了商界和报刊媒体的注意,他们利用“小鲜肉”的影响力,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突出体现了当下人们对特定男性的肯定和欣赏。

当然,并非所有人对该词都持肯定赞赏的态度,有人认为“小鲜肉”词义恶俗,意识不良。对此,笔者认为一个新词语如果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就会流行下去,否则就会转瞬消亡。如今,随着“小鲜肉”的广泛使用,没有谁会因被称作“小鲜肉”而萌生反感,相反会因别人对自己年轻阳光健康的羡慕和赞赏而暗自高兴。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开放、包容衍生了独特、创新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隐喻、转喻和模因理论为我们解读这一新奇的流行语“小鲜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它能否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一直保持热度不减呢?对它的后续流行情况笔者将继续关注。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06.

[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3]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16.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2):88-95.

【责任编辑 朱世广】

An Analysis on Network Catchword “Freshmeat”

TIAN Ping

(Shandong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250014, Shandong)

The current network catchword “freshmeat” spreads quickly in its unique form and meaning in people’s lives. Its production and pop form fill the appellation blank and aesthetic needs of the masses. Now crazy obsession of people reflects the change of social life and aesthetic tendency of the masses. Metaphor, metonymy and memetics theorie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interpret this novel network catchword “freshmeat”.

catchword; metaphor; metonymy; memetics

H030

A

1674-1730(2017)02-0031-04

2016-11-16

田 萍(197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小鲜肉模因鲜肉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马天宇的“鲜肉”秘笈
港台不感冒“小鲜肉”
进击鲜肉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