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市场与企业家精神:新生代华侨企业家行为研究
——基于青田华侨群体的调研

2017-03-12阙立峻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田新生代华侨

阙立峻

政府、市场与企业家精神:新生代华侨企业家行为研究
——基于青田华侨群体的调研

阙立峻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浙江丽水32300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新能够造就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社会。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而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企业家创新的精神资源,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激发企业家精神,能激活创新和市场活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遵循德鲁克管理学思想,用以创新为标志的企业家精神来衡量新生代青田华侨企业家行为,总结其企业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企业家精神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企业家精神;政府;市场;青田华侨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而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企业家创新的精神资源,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激发企业家精神,能激活创新和市场活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以创新为标志的企业家精神是时代所需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增长速度放缓,增长动力切换,产业结构转换,消费占比提高和宏观政策调整。在新旧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时期,只有足够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创新是新常态下的关键驱动力

余斌、吴振宇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这与其他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在经济增速自然回落时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不同。因此进入攻坚阶段后改革推进的难度加大,如果不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将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转到创新驱动上,新旧动力无法衔接,经济增长可能会远低于潜力增速而进入增长性衰退的状况[1]。根据国际经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动力衰退后,创新驱动发展格局难以确立。刘志彪认为如果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均衡状态维持太久,即过渡阶段持续太长,同时经济成长速度长期过低,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降低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其重点、抓手、突破口就是及时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

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驱动要素和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经济都在遭遇“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停滞”的痛苦时,美国经济创造了近4 000万个就业机会的奇迹,避免了本国经济大衰退,也打破了著名的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理论。德鲁克(Drucker)认为,这样的成就是成千上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创造的[3]6。创新帮助经济体顺利跨越经济周期,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工具。

(二)德鲁克对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解读

创新是共识,但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却大多停留在狭义的层面。大众很容易将其与创意、发明、科技、干事业混为一谈。德鲁克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3]20。不仅仅是企业,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例如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要为人民产生新的便利和保障,才能称之为创新。因此,是否创造出新的价值是创新行为的衡量标准。创新的层次更高于创业,或者说是更高形态的创业行为。

同时,德鲁克根据多年调查指出,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相关,但是与科技毫不相干的社会创新,相较于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不但容易发现、机会更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果更好,受益人群更广。创新是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是可以去传授与学习的一门学科,它与企业类型、规模大小、发展历史、营利或非营利机构都无关,整个社会人人都可以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德鲁克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开了一扇窗。在积极引导科技领域创新引领新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做更多“零科技”的社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目的是鼓励形成一个中国的“(创新)创业型经济”。有了刀,才能有刀刃;有了创业型经济的大众基础,才能水到渠成地汇聚成高科技创新的巅峰。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行为精神特征的总称,以创新为最重要的标志。熊彼特(Schumpeter)最早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联合起来,他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3]23。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而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企业家创新的精神资源,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维持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是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样的动力源泉来自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实践。

(三)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行为特质和价值观体系,具有广泛性、不稳定性和多层次性,这也使得企业家精神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虽然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不同,但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经济绩效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着共同的认识: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企业家精神有着直接影响。

鲁传一[4]分析了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想。张晔、刘志彪[5]使用2000年中国大陆30个省的截面数据,检验了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就要减少政府干预,实现经济自由。庄子银[6]通过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了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和模仿行为,认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增强企业家研发投资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法律和文化制度的变迁,对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提高有积极作用。李杏[7]通过使用1996到2006年中国大陆29省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陈立泰等[8]通过2000—2008年重庆40个区县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由此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制定有利于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抑制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二、政府、市场与企业家精神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通过衡量企业家行为活动来度量企业家精神,理论上虽然可行,但由于其含义的复杂性,以及统计资料和计量方法的局限性,如何选择准确合理的度量指标仍然是企业家精神实证研究的难点,也妨碍了主流经济学对它的研究。基于前文论述,本文以德鲁克的“创新”——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作为企业家精神的衡量标准,以浙江经济发展历程为宏观视角,以新生代青田华侨企业家群体行为活动为微观视角,以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试图验证:(1)以创新为本质的企业家精神对市场经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2)制度变迁、政府政策、市场环境都直接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发挥;(3)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对创造市场环境发挥关键作用。

(一)浙江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精神

在浙江,以创新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素来有着丰厚的土壤,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创业创新历史是分不开的,以浙商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在3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充分体现了草根创业创新先行者的企业家精神。温州模式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温州模式是老百姓的模式,它的产生以及传播与扩展都是在利益的激励下,在市场的引导下,由老百姓自由创业创新创造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9],这股集体企业家精神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奇迹。另一方面,浙南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官员的冒险支持也密不可分。浙南地方政府发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公布了第一个允许民众在县城摆摊的政策、创造性地拟定了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10]。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惧艰难大胆创新,成为了改革坚决的推动力量。

是大众创业和制度创新造就了浙江现象,人民和政府都是这场增量改革的主导者,都可以称之为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创新历史。这种市场精神和文化传承在新常态下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转型期更需要让市场发挥作用,让利益产生激励,让人民群众自由地创造市场创新;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独特而至关重要的,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形成的新政策思路与发展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二)新生代华侨的企业家精神及互动因素

丽水市青田华侨历经300多年发展,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侨情资源。2014年侨情调查数据显示,丽水现有华侨华人42.5万,旅居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数量占全省(202.04万)的20.55%,仅次于温州市。丽水华侨以青田籍为主,目前青田籍华侨华人有32.9万人,占全市总量79.31%,分布在世界121个国家(地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新生代华侨华人占总数的80%以上。

1.青田华侨群体的行为特征

青田华侨是浙江民营企业家中具有鲜明行为特征的一个群体,这与其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从最初迫于生计压力和欧战人力需求,青田人有组织地出走欧洲大陆,到欧战结束后选择继续留在欧洲打拼,完成由华工到华侨身份的转变。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国家的政策待遇给予了远在浙江山区农民新的生存机会,另一方面也是青田重商的“商文化”盛行以及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富有冒险精神的地域性格使然[11]。青田华侨的初始经济从侨居地的石雕贩卖业和经营各种小商品起步,经历了漫长的“炼狱”岁月,到20世纪30年代,有了初步的资金积累[12]。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青田人逐渐谙熟各地的商机,于是开始改变比较单一的谋生手段,去试水新的行业模式,创办作坊、工场、客栈、饭店等新的经济形态。通过新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商海经验,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如今青田华侨群体中的很多人都已跻身中产阶层。

青田的乡土宗族意识在批量移民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浓厚的家族文化是青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血缘性、封闭性、天然的认同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家族文化经历了革新、转型的过程,但其“信任、互惠、合作”的精神实质并未发生变化[13]。“亲带亲”“邻带邻”的出国模式正是对此种家族文化的践行,最终集结成环环相扣的家族链条,族缘关系网络逐步形成。

青田华侨在海外开创事业的同时,也乐于回馈家乡。之前青田华侨一直是以捐赠形式服务家乡建设,直到2000年前后,才转为以投资为主。一方面是由于华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青田华侨经过几代人漫长的资本积累,尤其是上个世纪末一大批改革开放后出去的新侨民,从传统的中餐业、皮革业、服装业转向国际贸易,经济实力大为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侨乡投资环境的优化。面对华侨发展的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作出反应,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华侨投资的路子,积极引导华侨资本回流支持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2.青田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创业创新行为特征

经过数百年的海外打拼,固守青田文化的老一代华侨已逐步淡去,新生代华侨成为青田华侨的主力。与祖辈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20多万新生代华侨群体呈现出显著的行为特征。在青田县侨办系列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走访新生代华侨企业家代表、2015年丽水华侨大会资料信息收集等方法跟踪调研,我们发现以新生代华侨企业家为代表的新一代青田华侨群体,既继承了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敢于冒险、团结互助的华侨传统文化,同时在应对市场变化中也显示出诸多新的创业特征:

第一,文化科技素养更高。老一代华侨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没读过几年书就闯荡海外。第一代华侨在国外站稳后,一直寄希望于下一代,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加上国外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新生代华侨普遍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

第二,从事行业更为广阔。受访对象中多数新生代华侨在传统中国家庭出生,毕业于青田中学等学校,或在国内大学深造过,出国后接受的西方教育,具有中西方双重的知识和理念。这些综合因素培育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新生代华侨所从事的行业更为广泛,突破了青田祖辈中餐、皮革、服装等行业,朝着行业多元化发展,不仅有传统的商贸、房地产、银行,还有汽车、IT、生物制药、环保等高科技行业以及教育、行政、司法等领域,并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主流社会,在当地崭露头角。

第三,更加具备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与老一辈青田华侨相比,新生代华侨企业家更加具备创新行为,行事风格更具有企业家精神,这与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优秀素质息息相关,也与互联网信息时代和转型期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根据采访调研,从事传统产业的新生代华侨在外部倒逼转型压力之下,纷纷开始思考业态创新,为传统产业融入更多的“互联网+”“生态+”等元素,从为客户创造新的需求角度考虑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发展战略;而更多的新生代华侨则敏感地转而进入新兴领域寻找机会,创造新的市场。在2015年丽水华侨大会的“青年华侨高峰论坛”中,与会的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对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涉侨金融、生态产业、“一带一路”等新兴经济或战略政策颇有见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创业投资兴趣,许多先行先试者已经在新兴经济领域或新经济模式创业创新路上取得了成功。

第四,对市场和政策更加敏感。市场环境对新生代华侨企业家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在投资决策影响因素中,几乎所有调研对象都将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排在首位。坦桑尼亚浙江商会会长朱汉群说,“以前我们华侨投资跟着领导走,但现在我们是跟着环境走,因为政策在变好,整个社会环境在变好,只要公平竞争,就充满机会”。在经济快速增长期,老一辈华侨企业家创业的市场环境宽松友好,多半企业家只需依靠吃苦耐劳就可以赢得市场份额,实现“从无到有”,积累个人财富。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市场瞬息万变,创业创新并不能像以往这般容易,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没有出路。“从有到优”,更多的企业发展需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市场直觉和创新发展智慧才能应对。同时,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往往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不同地域之间的市场信息、资源比较会更加丰富和直接,影响企业家判断的市场元素会更加复杂多变。在经济调整期,政府成为改革的有力推动者和主导者,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会比以往更加深远。市场嗅觉敏感的新生代华侨企业家会更加热烈回应优惠政策的吸引,并更倾向于主动与政府开展对话合作,为自己谋求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服务。仅2012年、2013年两年间,就有5万青田华侨陆续回国投资创业,其中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华侨资源的回归热潮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市场环境良好、政治生态稳定和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的吸引。

第五,爱国爱乡情结浓郁。在海外出生的华裔新生代,对祖国和家乡的认知不多,对祖籍地缺乏直观、深入、现实的了解,但得益于受老一辈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生代华侨华人的意识中植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包括吃苦耐劳、冒险精神、互帮互助等等前文提及的青田华侨群体的固有特征依然存在。许多新生代华侨华人具有浓郁的爱国爱乡情结,关心祖国的进步和发展,热衷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调查显示,有76.8%的华侨新生代愿意回报家乡,造福桑梓。

第六,青田华侨的家国意识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化,显示出较强地融入侨居国主流社会的能力。一些新生代华侨在侨居国参政议政,甚至任职于一些政府机关,必然会促使华侨承担起“民间使者”的责任,发挥桥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如奥地利奥中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会会长倪铁平,作为奥地利联邦政府经济顾问,深知丽水的旅游资源丰富,认为丽水与同为旅游国家的奥地利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合作,2015年他先后考察了丽水庆元、青田等地,为2016年奥地利政府代表团来中国打好前站。与此同时,华侨维权意识也日趋强烈,各类海外侨团的涌现为青田华侨维权提供了平台,这样的转变为海外华侨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安全感和保护网。

综上所述,从青田华侨群体成长的历程来看,地域性格和历史演进造就了华侨群体的行为特征。如果以德鲁克创新标准来评判青田华侨群体的话,可以说该群体具备一定的企业家精神,有创新意识且能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每一个历史节点,华侨群体的行为都体现了自身敢于冒险、勇于创造的拼搏精神,资本从无到有,事业从小到大,无论是为侨居国还是家乡,包括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创造出了新的社会价值。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在新生代华侨群体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对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反应更敏感、更迅速;更善于把握机会、接轨时代,利用自身优势在新兴经济领域创业创新,谋求成功并创造价值。同时,企业家回归意愿、创新意愿与当地投资环境、政策措施、市场自由度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营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从而引导华侨要素回流,激发企业家精神,助推经济发展。

3.地方政府与青田华侨群体的互动行为及其成果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丽水调研时就指出,“丽水华侨多,估计资产数量有50亿到80亿美元,这是浙江其他许多地区无法比拟的独特资源”。著名侨领郭胜华在201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丽水华侨资产总量达万亿,社会游资近2 000亿元。丽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金丽温高铁的开通和即将新建的机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外贸和电商扶持政策等,是丽水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40多万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投资兴业、谋求自身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为了将华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搭好海外创业、回乡兴业、奉献爱心的“三大平台”,为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推出了“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工程、“青商回归工程”、“同心暖侨”工程、“安侨工程”、华侨新生代同心“培根”工程;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着力构建为侨服务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举办五年一次的丽水华侨大会;开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志愿团”“海外高层次人才家乡行”“海外学者论坛”等活动,促成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回丽创业。从一系列组合拳可以看出,政府在加快华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的政策刺激上大胆创新,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政府各项政策举措的推动和激励,华侨群体的回应也非常热烈。当地华侨中出现了3个“回国热”:回国创业热、子女回国教育热、文化寻根热。以青田县“华侨要素回流”工程为例,历经十余年,在各种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华侨回国投资置业,反哺家乡积极踊跃,逐步形成了“以侨资为纽带、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具有区域特色”的“华侨经济”[14]。

第一,投资回流加速。青田华侨的投资主要集中在:(1)投资服务性行业。青田华侨在旅店饮食、金融保险、邮电运输和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的投资有相当的比重。(2)参与侨乡城市建设,投资房地产、教育等产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2015年华侨大会的开幕式上,华侨城、世界钟表文化中心、欧陆风情园二期、莲花之岛等14个项目成功签订正式或意向投资协议,投资金额达到89.5亿元。(3)创办工业企业。涉及的行业种类广泛,有服装加工、机械电子、鞋类、玩具工艺等等。(4)兴建小水电站。2000年初,由华侨投资建造的小水电站已达72座。(5)新兴经济。新生代华侨企业家在新兴经济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产业、跨境电商、“一带一路”等新兴经济领域都有他们的积极参与,这种趋势和现象在第三届华侨大会“青年华侨高峰论坛”中可见一斑。

第二,进口贸易发展。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丽水从事商贸业的侨胞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2012年仅青田就有3万侨胞从事国际贸易,每年所带动的国内出口贸易额达100多亿美元。目前华侨年自营出口已经超过3亿美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100家,涌现出许多华侨创办的优秀企业,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长足发展。在这其中,青田县侨乡进口商品城项目最为瞩目,现已入驻商家53家128间,商铺入驻率达92%。政府通过搭建华侨和浙商的回归路,不断聚集了国内和海外的营销网络、市场信息、贸易资金、人脉网络等资源,加速了青田经济文化发展。当下,进口商品城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搭建,以“电商”扩大青田侨乡进口城“市场”,旨在打破地域限制,拓展销售渠道和覆盖面。

第三,社会事业进步。一是华侨积极参与“五水共治”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0个海外侨团结对30条“母亲河”,有82人(华侨、侨眷、归侨)担任村级河(库)长。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华侨、侨眷意向捐款1 100多万元人民币,实际捐款已达627万元人民币。二是“百千工程”和“华侨村官”两大品牌助推社会服务发展。通过“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工程支持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建设资金和捐赠帮扶资金逐年累增,救助帮扶领域向医疗、教育、自然灾害、养生养老进一步扩大。青田华侨村官在全国属于独特现象,政府通过引导、服务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基层的能力与水平,实实在在助力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华侨捐赠支持家乡建设。华侨捐赠在教育、卫生、交通、慈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捐助,有力促进了青田县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政府与华侨群体的互动中,创新的主体不仅是青田新生代华侨群体,也包括当地政府。政府在为促进华侨要素回流积极服务、勇于创新。“暖侨工程”、“涉侨调解中心”、加速审批流程、“培根工程”建设等等都为鼓励和引导华侨群体回归扫清障碍、指引方向。如同德鲁克指出,政府也表现出能够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富有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政府因势利导,利用政策创新创造更自由的市场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回流,为原本资源匮乏的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政府干预在此过程中起了积极引导的作用,而由此创造出的市场环境也得到了华侨群体的充分回应。华侨群体经济将利己和利民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时至今日,在世界经济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国际贸易规则趋于重塑,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深化改革所带来的制度红利、市场红利、信息红利蓄势待放的大背景下,华侨群体无论是在国外创业、还是回归创业,都面临着艰难而又曲折的转型。丽水发展的外部条件、内部特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华侨要素回流”也急需“提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有更大的政策创新、更加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去面对新常态的挑战。在加快培育进口贸易、发展华侨总部经济、引导华侨创业与投融资、推进华侨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上有更多的挖掘和创新。所有层面的创新都是没有尽头的,这个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企业家精神来引领突破。

三、构建企业家社会的理想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丰厚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一个推崇创新、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社会,这也是德鲁克先生毕生倡导的理性社会状态。

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自我更新的特殊工具。就好比生物的新陈代谢,所有人类的思想、理论、机构、制度以及技术的产物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陈腐、僵化和过时,当这些事物无法完成目标时,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得以自我更新和进化。即使我们可以通过革命来解决陈旧事物不肯轻易退出历史的问题,但是德鲁克认为革命并非良药,革命的结果往往是一种枷锁取代了另一种枷锁,并没有更新;希望通过革命来实现的目标其实都可以通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得以实现,因为它可以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机构保持高度灵活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3]22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目的、有方向、有控制地实现目标,不会像革命那样激进,产生流血事件、战争或经济危机,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创新驱动战略的具象载体在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这其中企业家群体必然是创新创业的主流,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尊重和鼓励,同时其他社会精英、公司、组织包括政府,也都应该加入注重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行列中,推崇企业家精神,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和实践,视创新为常事。造就企业家社会是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为创新行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宽松的市场机制。饱含社会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创新型创业政策,无疑将带动更多像青田新生代华侨群体这样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在转型升级之战中奋勇前行。

[1]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宏观经济,2014(11):17.

[2]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33.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鲁传一.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2000(3):42.

[5]张晔,刘志彪.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36.

[6]庄子银.企业家精神、持续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J].世界经济,2005(12):32.

[7]李杏.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SYSGMM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97.

[8]陈立泰,陈春丽,万丽娟.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J].重庆大学学报,2011(3):23.

[9]徐明华.从温州模式到浙江现象:过程与逻辑:兼论温州模式的历史地位[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6.

[10]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02.

[11]林海曦,彭程.浅析欧战浙江青田华工群体[J].福建论坛,2015(12):101.

[12]郭剑波.青田华侨肇始和经济萌动探析[J].八桂侨刊,2015(2):52.

[13]褚乐平.青田华侨华人乡土宗族意识与丽水社会经济发展[J].丽水学院学报,2011(6):16.

[14]青田县侨务办公室课题组.青田县深化“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研究[Z].2014.

Government,Market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Behavior Study of New Gene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Groups from Qingtian

QUELijun
(Party School of CPCof Lishui Municipal Committee,Lishui323000,Zhejia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 new impetus to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Innovation can create a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Innovation is the symbol of 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not only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innovation resources,but also the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power.Stimulate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an activate innovation and market vitality,which become thenew engine of the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llowing the theory of Drucker’s,this paper take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innovation as a benchmark to measure the behavior of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 from Qingtian,and sums up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factors.Thus,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stostimulateentrepreneurial spirit for the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hip;government;market;overseas Chinesegroup from Qingtian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02

F011

A

2095-3801(2017)04-0009-08

2017-03-07;

2017-04-09

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七批规划课题“政府、市场与企业家精神:新生代华侨企业家行为研究——基于青田华侨群体的调研”(ZX17247)

阙立峻,女,浙江丽水人,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青田新生代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