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2陈忠生
陈忠生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117)
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忠生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117)
高校资助工作是国家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各高校通过奖、勤、助、贷、补、减等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上千万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但由于我国资助工作中一些制度还不够完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方法也存在偏差,影响资助工作的整体效果。为此,应积极探索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对策
高校的资助工作是国家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各高校通过奖、勤、助、贷、补、减等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上千万的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但由于我国资助工作的一些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在开展资助的过程中,工作方式方法仍存在一定偏差,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整体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会让学生在入学前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学校再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贫困身份认定。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能够对开具相关贫困证明的行政部门形成有效约束。所以,在开具贫困证明时,也就变成一级“骗”一级,导致很多地方开具的证明材料缺乏可信度。给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原始材料的一般是“村委会”(或“居委会”),村干部出于不愿得罪熟人的心理,对前来开具贫困证明的人几乎是“有求必应”。乡镇或县(区)民政部门由于无法逐一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只能根据村组织的证明加以审定。各高校最终将这些证明材料作为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导致不少“假贫困生”冒领国家助学金。与此同时,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贫穷状况,不敢申请国家助学金。有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工作方式过于简单,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甚至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资助分配的唯一标准,直接导致一些家庭非常贫困的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2.缺乏人文关怀
一些在高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认为,只要把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按规定发放到位就算完成任务了,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些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和建档工作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给贫困生带来了一些心理负担。如在一些贫困生的资助申请书中,含有一些非常隐私的信息,如家庭成员乃至学生本人的患病描述,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有些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文体活动时,不顾贫困生的感受,硬性要求所有贫困生参加。一些辅导员还经常以贫困生为单位,要求贫困生参加一些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讲座,直接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
客观地说,国家和社会的各种资助确实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但由于跟贫困生朝夕相处的同学中,大部分不是贫困生,而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而导致消费水平和方式的差异,很容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研究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不少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产生了郁抑、敏感、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是所有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此外,高校还应关心贫困生的学习问题。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因为入学前的学习条件较差,导致某些科目基础较差。如贵州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在高中时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但有些高校仍将计算机二级考试作为某些专业的必修课,直接导致这些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3.忽视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些高校不重视资助工作的思想教育工作,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由于其他事务性工作过多,而不愿再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各高校院系直接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一般是辅导员,在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资助工作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或激励机制,他们在忙完其他各事务性工作后已经身心俱疲,不愿再花时间去做思想工作,或者敷衍了事。有些教师则认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改革成果本应全民共享,国家资助贫困生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些教师则想当然地认为受到资助的贫困生不需要教育和引导,也会对国家和社会心怀感激。
二、解决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资助的相关制度
国家应尽快制定法律或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地方政府部门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各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引导资助工作者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及时将“冒牌”贫困生从“贫困库”中移除,同时让未申请困难补助的贫困生尽快得到应有的资助。要继续完善奖助学金的评审制度,在各项资助项目中不能片面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资助评定的唯一标准,在激励品学兼优的模范时也要兼顾公平,确保资助工作全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要加大对“假冒贫困生”的惩戒力度,教育学生不能见利忘义,要把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定期走访贫困生家庭,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
2.加强人文关怀
高校要高度重视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作用,加强在资助学生过程中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提升人文素养,尤其要加强辅导员和助学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各高校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要重视贫困生家庭情况和隐私信息的保护。
虽然贫困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回馈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但开展这些活动时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意愿,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能强迫贫困生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可多任用一些能吃苦、会做事、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做学生干部,并在学生中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让所有学生都以他们为榜样。在安排学生宿舍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地域差别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教务部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适当照顾边远贫困地区学生,降低相关考试科目的难度,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各高校还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抗挫折能力。此外,高校还应为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资助工作始终
就工作理念而言,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资助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资助学生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所有贫困大学生上得起学,而且要让他们在受助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激发他们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热情,教育他们要学会感恩,鼓励他们立志成才,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另外,高校还要在资助工作中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石。资助工作者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表里如一,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教育学生要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如果真的需要国家资助,学生应该大胆地提出,经济困难并不可耻。同时,要教育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主动放弃申请,引导一些家庭并不是很困难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主动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并寻找适当的时机赞扬这种行为。在资助工作中,资助工作者还应帮助贫困生树立生活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把困难和挫折当成人生的宝贵财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1]仲伟伟,路遥.工科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1,(10):32.
[2]姚臻,姚心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3):39—40.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33
2017-03-12
陈忠生(1984—),男,福建永定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G647
A
1008-6714(2017)06-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