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观培养与高校商业文化建设
2017-03-12张宁
张 宁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牡丹江 157011)
职业观培养与高校商业文化建设
张 宁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牡丹江 1570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下,商业文化建设对于职业观的培养尤为重要,高等院校都应该将商业文化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商业文化教育的开展,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商业文化素养,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纠正其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强化学生未来发展的思想根基。
职业观;商业;文化
职业观是由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构成的。正确职业观的培养对于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爱国”“守法”“诚信”“敬业”“坚韧”等优秀素质正是职业观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些素质也是商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在商业发展史中,具有这些素质的商人更容易成功。我国商业文化历史悠久,在现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商业氛围下,商业文化建设对于职业观的培养尤为重要,高等院校都应该将商业文化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一、职业观培养
职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正确的职业观起着积极的作用,正确的职业观不仅包括正确看待职业本身,还应该包括对于当下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当前高校毕业生多为90后,这一年代出生的人是带有特殊标签的一代人,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互联网一代,他们是全球化影响最大的一代人,他们身上烙印着这些明显的时代特色,他们往往做事很随性、很自我,有头脑、有远见但是缺乏父辈的坚韧。据调查,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的根本原因并非社会上缺少工作机会,而是不能正确看待某些职业本身,比如服务行业,许多毕业生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因此,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无法创造社会价值。
目前大学毕业生中仍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如:求职中的学历造假、简历造假,签订就业协议后的频繁毁约,入职后频繁跳槽、离职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导致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疑虑,对毕业生所在院校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后一年内离职率普遍在70%以上,抛开个别优秀的人因个人职业发展而选择离职后重新就业,大多数人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常加班、很辛苦、工资低、待遇差等原因而频繁跳槽,他们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但是他们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合理的职业规划,他们独立性较强、个性突出,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对集体活动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缺少集体荣誉感,因而他们进入职场后更难适应协作型的人际关系,因而也就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
职业观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步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高校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高校应重视职业观的培养,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正确职业观的树立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步入大学校门,不再是中学时代教师的管教和约束,不再是披星戴月地学习,不再是一轮轮的模拟考试,不再是校园小路上的行色匆匆,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气息,其中就包括时间的自由。可以说,到了大学更多的时间考验的是自我学习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是否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对未来职业方向准确定位,确立目标后,为之衣带渐宽,为之蜡炬成灰,这样才不虚度青春年华,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有意义。
二、高校商业文化建设
商业起源于商品交换,商业文化是指商业主体在商业流通和服务领域中通过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商业文化是伴随着商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商业发展而发展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商业文化是商业物质文化、商业制度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的一体化。在商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方面,以胡平的观点影响较大,他把商业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商品文化、商业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人文化和企业家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当下,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包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商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文化强国、文化立国”的重要内容,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商业文化建设的使命更加重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建设商业文化的使命责无旁贷。
商业文化在我国孕育、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祸福相依,法家思想的法、术、势,兵家思想的谋略、竞合、利害论,墨家思想的兼爱、非攻等这些传统思想都渗透到传统商业文化中,影响着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这些优秀的商业文化特质对于当下社会的商业活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重视商誉,真诚地进行每一次商业活动。商誉也就是消费者的口碑;商风淳朴,良好的商业活动会形成诚信、公平的良好风气,筑成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以上品质是成功商人必备的素养,同时也是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现今国家鼓励全民创业的大好形势下,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有可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商业文化建设也正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重视的内容所在,商业文化素养如何提升也成了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职业观培养开展高等院校的商业文化建设
高校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在高校中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培养上,另外,有些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或讲座,提升在校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侧重于对职业的总体认知与合理规划、长远眼光、潜心、专注、敬业、乐业等特质,这些特质也是商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史上,具有这些特质的商人均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书写了历史,高校通过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校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需要。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现今的大学生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和平年代出生的,他们往往不能接受工作带来的种种不如意,比如工作时间不自由,劳动强度大,对职业认知存在偏差等,开展商业文化教育应当是高校素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商业文化教育,借助案例教学或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将中华商业文化史上的优秀商人、当下新儒商的典型案例拿出来,将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观以及优秀特质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自媒体、讲座、校园宣传板等多种媒介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开展商业文化建设是纠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需要。部分大学生受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唯经济利益论,进而出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不良趋势。部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忽视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导致专业所长、个人素质无法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保持一致。部分大学生择业时主要倾向于选择去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不太考虑去小城市和欠发达、落后地区工作,追求高收入的企业,择业观趋同。针对以上种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的不成熟的就业心态和不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观是高校商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其关键所在。高校进行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正因为商业文化建设对职业观的培养来说如此重要,教育者就应当自觉肩负起商业建设的重任,积极探索多种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商业文化素养,加强职业观培养,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1]傅瑞林.关于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
[2]王琦,陈昱霖,罗清.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商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9,(12).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07
2017-03-1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职业观培养的商业文化建设实证研究”(ZJB1316040)的研究成果
张宁(198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从事文学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G711
A
1008-6714(2017)06-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