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研究回顾与反思
2017-03-12赵媛媛
吕 游,赵媛媛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2.山东省青州市团结小学,山东 青州 262500)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研究回顾与反思
吕 游1,赵媛媛2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2.山东省青州市团结小学,山东 青州 262500)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师资均衡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开展了研究: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现状;二是师资均衡配置的影响因素;三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历年来在该问题上的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旨在弄清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现状,找出当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均衡问题找出原因,进而提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均衡的策略,以期待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师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反思
通过对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的高级检索,选择“期刊-特刊”“博-硕论文”“会议”“学术辑刊”四个数据库的文献,以“师资均衡”或含“师资均衡配置”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 2016 年 10月 3日,共检索有效文献 271篇。其中,“期刊-特刊”184篇,“博硕论文”84篇,“会议”2篇,“学术辑刊”1篇。 2005 年第一篇有关师资均衡发展的文章即汪丞、方彤发表的《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问世,截至 2016年,我国相关研究已走过 12年的历程,这12年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逐年增加。本文根据文献的被引次数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一、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的现状研究
(一)关于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相关概念界定
教师资源简称“师资”,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可以当教师的人。师资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资源包括学校内在编和不在编的所有工作人员。狭义的教师资源则专指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研究中的师资仅限专任教师。
有学者认为教师资源配置,是指在教育部门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教师合理分配。学者朱昆、于友发认为,师资均衡配置,是国家根据不同情况,依照法律法规对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控,并在特殊情况下,对特别地区或学校实行教师资源的优先配置。柳海民教授认为师资均衡配置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个地区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分配。
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综合研究来看,他们对于“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解有共同之处。师资均衡配置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把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按照一定结构、比例和需求分配到各所需要的学校,或者说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合理均衡分配师资。
(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现状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2007 年王飞、薛海平做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得出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省际之间和校际之间,而且省内之间的差异要大于省际间差异。
第一,师资配置数量不均衡。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小学教师之间数量严重不均衡。贫困地区还存在优质教师资源流向上的不平衡,即农村向城市、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非知名学校向知名学校流动。正因为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教师流失严重,偏远山区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艺术类学科教师,一些教师兼任多门学科,导致农村教师的教学压力远远高于城镇教师,农村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难以提升。
第二,师资配置结构不均衡。综合各学者的研究,师资结构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指标上。很多农村年轻小学教师通过考试、选调等方式调进城镇小学,这样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偏老龄化,优秀教师严重流失。就学科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各学科教师配置不全,例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科多由班主任兼任。就年龄结构方面,由于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整体呈现老龄化或年轻化,相对来说中年教师较少。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一些偏远山区实行包班制,农村学校的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足。
第三,师资配置质量不均衡。教师质量目前主要是通过学历、资历以及职称的等级等方面来反映。从教师学历看,目前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虽然已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很多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是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城乡教师的学历、资历差距还很明显。目前,教师招聘、职称评定等相关政策不到位,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调控权限偏小,因此很难保证招聘到紧缺合适的教师。城乡生源及各种资源比例分配不均,城市生源好,各种设施齐备,比较容易出成绩,教师晋升职称较快;乡村则反之。
二、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研究
(一)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姚琳认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各地不同的相关教育政策导致了义务教育师资发展不均衡。姚琳、蔡明兰等人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衍生出的二元教育结构,是城乡师资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另外,国家在农村教育经费上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投入,而中央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县级财政所有的经费缺口,因此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相关的教育制度及政策不合理
学者黄培森提出,地方教育供给的差异、重点学校制度、“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等都影响着教师资源的分配。目前,城市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学校,其教育设施和师资配备都是一流的且一位难求,这就使得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整体偏向城市,农村部分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为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很多学校是由一位教师兼任多科课程或招聘临时教师,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吴松元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出现的流动流失及结构性师资失调,主要是教师个人行为的职业流动,并不是制度造成的,这说明了人们对现行教育政策存在不同的看法。
(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文化方面,杜永红等认为教师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劳动评价和教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成的职业存在感都影响着教师资源的流动及流失。另外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价值观、理想、追求不同,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走向。在国家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现实背景下,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高审美素养的群体,流动到城市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并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
三、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失衡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的制度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应该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经费投入,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等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2.提髙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曾能建认为,要想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首先必须保证义务教育教师收入的均衡。首先,应该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标准及各种福利待遇,并由县级财政制定合理的统发机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建议实行逆差序的教师利益补偿制度,即对低层级地区学校的教师或深山偏远地区的教师以利益补偿的方式提高其待遇水平,越偏远地区的教师补偿幅度应越大。如果乡村教师的实际报酬低,许多农村骨干教师便会想方设法调离农村,一些教师安于现状,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会越来越差。因此,要贯彻落实教师利益补偿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另外,对于农村支教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农村双职工教师等给予政策倾斜,大幅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尤其对农村双职工教师子女的入学、求学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这样的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没有后顾之忧。
3.完善教师聘任及编制制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关教师准入、资格审查、编制审核等。”对于教师聘任制度,苗培周、吴宝瑞提出 “县聘校用”的原则, 以实现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统筹管理、区域教师资源共享的目标。
针对教师编制制度,冯文全等学者提出:“核定教师编制不能单单考虑生师比, 还应考虑教师任课门数、周课时、年级数与教职工比等因素。”另外,严格实施临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面向社会认定紧缺学科的教师,以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合格师资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
(二)改善相关政策
1.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
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城乡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为使教师交流工作有实际效果,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另外要对这一机制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教师交流机制稳步发展。实行教师交流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缺编学校学科教师紧缺等问题,还可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师资互换和共享,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整体质量
在合理控制教师流动流失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师资培训”作为保障。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应制定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培训目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采取科学的培训方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在职学习、继续深造、师资培训、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市一流学校、知名学校学习经验等方式来弥补农村教育的“短板”,补偿劣势,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的差距。
四、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反思
通过上述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研究成果的综述,不难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研究的良好格局已形成,在对师资配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仔细分析,还有些许不足,如在研究区域上、研究的重点上以及研究的领域和研究方法方面在今后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缩小研究区域,将研究重点放在县域内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平衡,而且每个地区都有历史、文化、经济、人口状况等现实差异,探讨师资资源均衡,都必须放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而且均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均衡,而要实现全国范围的均衡是很困难的,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研究出的具体理论及对策不具有普及性,无法全国大范围推广。通过综述总结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应该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因为在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社会文化、人口状况差距较小,所采取的措施比较容易实现。接下来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小范围内重点研究,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这不仅符合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且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与现实性。
(二)研究重点应是理论与政策相结合
目前的研究大多反映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的许多理论大而空泛,没有操作性,案例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持续性研究。此时可以以政策导向为依托,基于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初衷、诉求、实施效果及其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如果政策效果明显,就重点分析反思其他层面的不足;如果政策实施效果不好,则探讨效果不好的原因,明确今后的改革方向和重点,从而提高理论研究与政策的契合度,这样一些措施实施执行起来便会有理有据。
(三)扩大相关研究领域
目前大量的研究都是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配置,论述了失衡的原因及对策,但相对而言,新的研究角度不足。学者可以研究下成功地区的经验,找出该地区的发展优势,针对欠发达地区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找到该地区师资配置的“短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成功地区的做法和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现有的大量文献中,针对国外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少,应该多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比较成熟、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制定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地区发展的策略,完善师资均衡配置。
(四)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方法很多,如文本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从整体上来看,研究法呈现多样化趋势。
虽然研究方法众多,但运用的比较单一,有些方法运用的不够灵活,如比较法现多用在区域内进行比较,而在区域间、校际间等领域运用的偏少。区域内农村与农村的比较较少,校际间的对比研究也有待拓展。采用实地访谈法大多了解配置情况或教师的生存状态,很少深入地去了解城乡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这样容易对农村和城市教师进行不公正客观的评价。今后研究者可结合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1] 徐露.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供求关系研究——基于开封县的调查[D].开封:河南大学,2012.
[2] 朱昆.法国中小学教师配置改革对我国师资配置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8):43-46.
[3] 柳海民,杨兆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于友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5] 王飞,薛海平.义务教育阶段师资质量均衡配置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 陈俊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4):15-17.
[7] 姚琳.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 姚琳.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4):107-110.
[9] 蔡明兰,高政.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差距之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0,(7):5-8.
[10] 黄培森.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探析[J].教育探索,2012,(4):103-104.
[11] 吴松元.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8,(4):35-39.
[12] 苗培周,吴宝瑞.均衡化视野下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状况及优化策略——以石家庄市为例[J].教育观察,2014,3(12):17-19.
[13] 冯文全,薛梦琦.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5):57-62.
[14] 陈晓.基础教育城乡师资配置研究——以德州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论文,2015.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11
2017-08-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15XMZ085);云南省院省校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吕游(1991-),男,辽宁朝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赵媛媛(1982-),女,山东青州人,青州市团结小学教师。
G522.3
A
1009-2080(2017)05-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