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为例
2017-03-12张水玲
张 水 玲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为例
张 水 玲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在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围绕“实践”这一核心展开。在课程内容上搭建“理论知识+实践主题”一体化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上,整合传统讲授法与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在实践教学上,强调理论教学、教学实习和教育实践调研的结合;在教学评价上,综合应用形成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能力,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注重能力培养,突出特色化培养是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突出实践应用”的角度,青岛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了教育管理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一)依据课程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优化课程体系
以“完整、系统、严密”作为课程组织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纲目系列排列各分科课程的内容,构建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分科式课程系统是最基本的教育管理课程体系编排方式。这种按照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安排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教育学知识系统,但由于人为分科,容易阻碍学生对教育的宏观把握,割裂学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认知[1]154。为此,作为基础课的《教育学》,要精选教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核心知识,重点讲授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等,为其他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基于此,分别从专业课《教育管理学》中选取“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三个知识点,从《教育心理学》选择“教师心理、学生心理”两个内容,从《教育社会学》择取“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与教育”三个板块,《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政策与法规》侧重教育管理技术与调整教育关系的两种方式等内容,通过进一步细化,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在管理、心理、社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二)构建以理论知识为经,实践主题为纬的教学内容体系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影响教育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系统地向学生传递教育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教育管理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教育实践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完整教育实践的有机联系。为了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一是及时更新每门课程的内容,按照“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及时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适时把反映学科领域前沿的教育研究成果、研究趋势,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育学》围绕教“教育公平”增设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内部公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社会学》围绕“教育与社会流动”介绍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底层人群向上流动困难”这一新问题,使教育理论与现实“零距离”;二是将教育理论和实践主题有机整合。依据各门课程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为每个教学单元遴选核心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为教学内容的“经”,精心选择1-2个实践主题作为“纬”进行“组合配对”。例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体制”以“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大学组织行政化”作实践主题,设计若干个题目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分析,评判,进行方案设计,深化学生对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解,丰富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经验。
二、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226。传统教学方法更多是围绕着教师的教展开,当下特别强调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强调教学并重。
(一)案例教学
案例提供了典型的教育问题和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讨论和探索。在案例的编写上,围绕抽象的教育概念、原理,从对具体真实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描述入手,提炼出暗含教育问题或疑难情境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结束理论内容的教学之后,呈现案例给学生,让学生分析案例,形成解决方案,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辩论。最后,教师对案例问题以及学生讨论的情况做出总结。例如,在《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内容的讲授中,以“校车安全事故”作案例主题,要求学生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对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同时介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校车政策的发展,通过中外校车政策的对照,为我国校车制度建设与完善提出对策。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应用所学教育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活动”[2]。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根据每门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指导研究小组将课程重点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或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其次,指导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应用查阅资料、调研、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搜集、整理、统计信息资料;最后,研究小组验证假设或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对研究课题给予评议、评价。例如在《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学生按照各自兴趣,自由组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发出了当前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校车安全事件”“高校本科评估”“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课题。
(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
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真实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作为创设真实教育情境的有效工具之一,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依据学生感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真实”教育情境。例如,在《教育学》讲授“教学”内容时,播放优秀教师典型教学实录,学生边看,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教学特色以及教态进行评议。如此,学生既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又能借助教学实录,开展直观性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材料、音像资料、课件、试题、研究课题、案例等多种信息资源上网发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借助平台的答疑讨论区和教学博客等师生、生生交互区,组织学生围绕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教学实习
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登台讲课或组织课外活动,做班主任助理或做课外辅导员,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实习活动。在进入中小学之前,指导学生写好教案,备好课,并对其教学预演中的教学环节、重难点的把握进行指导;在教学实习中,教师进入课堂对学生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在教学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写出教学实习总结。例如,2015级学生,分别组织了部分学生到城阳区周边的古庙小学、仲村小学、城阳特教中心进行教学见习和实习,为古庙小学讲授的《环境保护》,在特教中心开展的《手工活动》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教学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培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能力。
(二)教育实践调研
教育实践调研是围绕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调研报告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它有利于学生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调研可以充分依托学校每年开展的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在开展调研之前,就教育调研选题,调研方案设计,问卷、访谈、观察提纲设计、实施,整理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进行集中讲授;之后,指导调查小组选题,指导学生从课程学习、观察思考教育实际中的现象与问题入手,收集分析资料,经由小组讨论与交流,提出有研究价值、研究可能性以及实效性的实践主题;实践结束后,各小组向全体同学做课题汇报与答辩,教师最后总结点评。例如,在结束《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调研的代表性选题有:“青岛市农民工随迁子女课外活动情况调查研究”“青岛市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状况调查研究”“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实证研究”等。
四、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一)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
为弱化教学评价的甄选功能,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作用,教育管理相关课程的评价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一是,注重学习评价的过程化,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大幅增加实践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占30%)。例如课题小组在完成研究性学习、教学实习和教育实践调研的任务后,对教学实习从师德规范、师生互动、教学讲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和教育实践调研按照研究意义、材料掌握、结构行文、论述分析、应用价值、答辩六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上,采用“结构分制”,对学生出勤、实习实践、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计算,科学测评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上,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测评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上,分别为教学实习、研究性学习和教育实践调研设计两套反映其本质特性的指标体系;评价主体上,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实习单位评价结合起来。
(二)着重考查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改革传统期末考试对学生能力层次的考查偏向,将之前仅涵盖识记和理解两个层次扩大到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除了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和能力水平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在题型设计上,“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避免过分强调对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机械式回忆与再现,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答,并以创新作为衡量答题质量的重要指标”[3];另一方面,为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还应包括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讨论。例如,《教育管理学》考试题型设计为选择、概念解释、简答、论述和案例五种形式,其中论述和案例的比重分别达到25%和35%。比如“运用教育管理理论,分析我国大学行政化问题”,用以考查学生教育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例如“大学应各美其美”则用以考查学生教育战略思维、宏观教育决策、解决全局教育问题的能力。
[1] 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ite/A26/s7054/200008/t2000084-166080.html.2017-05-01.
[3] 舒欣梅,王军,陈高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09
2017-08-28
2013年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院级重点课程“教育管理学”课程建设项目。
张水玲(1978-),女,山东莱州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
G642.3
B
1009-2080(2017)05-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