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17-03-12李丹丹李永霞刘志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李丹丹,李永霞,刘志华

(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李丹丹,李永霞,刘志华

(衡水学院 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在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网络资源,建构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建立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面对当前日趋崛起的“互联网+”改革潮流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受到了挑战,建设适应时代背景,满足“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地域优势和专业特点开设了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理论课程,大部分高校至少开设了一门以上创业课程,通过创业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储备。二是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是由学校提供相应的活动条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少系统化设计

内容太过于单一、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课,且课时少,教学目标模糊。教师对创业知识的讲解过于宽泛,专业性不强,学习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少,加之缺乏实践性,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了创业基本常识、创业流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但这些内容属于职业指导的范畴,不能构成创新创业课程核心。

另外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与各专业课没有进行整合,不成体系。高校亟待开发与专业紧密结合、有深度、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二)教学方法以知识传输为主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为公选课,大班额教学,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违背,特别是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学生主体的地位,强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以活动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意识和能力等。

(三)缺乏有效考核方式

当前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以试卷、论文等方式为主,过于关注期末作业,强调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识记,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过程的考核、缺少对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目标的、有实效的考核方式。

二、“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由统一的课程体系转向个性化的课程超市

“互联网+”对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挑战。“互联网+”催生出很多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者可以随时根据自身兴趣,在网络课程列表中,遴选感兴趣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以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基础,订制创新创业类课程群组,设计个性化、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习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打破了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几门课程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现状,突显了培养目标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差异化。

(二)由封闭式课堂转向开放式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教学条件等限制,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仅仅对选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教学。而互联网+创新创业类课程不仅可以面对在校学生课上教学,更可以延伸课下,甚至还可以面向校外人员,进行异步式或同步开放性的教学。

(三)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三元素为主。互联网+创新教育可以开展网络教育,突破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足,实践条件匮乏等限制。教学模式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化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学习,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选课程、自主安排的灵活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强化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和交互管理更方便;“大数据”技术,打破了滞后的内容建设,内容更新较快捷。“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原则

1.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意愿,自主选择课程组,设计学习路径。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是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摒除传统的“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对接学习者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对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突破校园的局限,将更多外部资源引入课程,使内容与实践相联,教学与活动融合,资源与社会共享。

3.以学生为本,注重过程管理

借助互联网技术,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学习历程的记录,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进度、难度、教学内容等信息反馈,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在考核方面需要关注过程,关注学习者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投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动机,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

(二)措施与建议

1.整合网络资源,建构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群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在网易公开课、教育部“爱课程”、超星等网络教学资源库中,遴选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创新创业课程资源。除了创新创业类课程直接引入外,注重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建立校内创新创业案例库,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

其次,明确创新创业类课程性质,灵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根据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专业必修课、创新创业活动课等。无论创新创业类课程隶属哪类课程,均可设置固定学分,不设置固定课程名称,设置课程学习的学期段等形式,为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类课提供方便。如统整公共必修课模块中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命名为“创新创业必修课程组”替代原有固定的“创新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课程组统一设定为5学分,学期段为2-6学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合理安排课程的修读。

2.建立创新创业网络教育平台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创业课程开发小组,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开发既适合学生个性需求,又能体现企业行业特色及先进技术的创业平台。积极将企业资源引进校园,聘请管理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或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邀请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在学院开展的创业讲座或创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上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业经验,指导学生创业计划。此外,积极引进企业科技园、孵化园等,与企业一起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支持学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实施基地。

3.以活动为中心实施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教学更注重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的教育特色来设计教学活动。

拓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如举办嘉宾演讲、讲座等学习感悟活动,创业技能大赛、创业实习等经验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和教师走进企业,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则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的平台上锻炼自己的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孵化器等创业平台,使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创业活动,获得创业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的能力。

4.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保证实施效果也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分管理制度,完善学分评价体系。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制相关制度及监督评价制度。制定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说明。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修习哪些课程,修习的方式,修习的时间等,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二是明确创新创业学分分类,分级管理,学分替代。创新创业学分涵盖通修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原则上无论归属哪个平台,都由相关开课单位负责创新创业学分评定、核查、登录以及与专业学分替代。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可作为专业课程学分的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创新创业课程时,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课程,超过学院规定的课程硬性学分标准后,可将其多余的学分纳入到专业学分中以用于代替其他选修课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实习、论文撰写与发表、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要将其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取学分。

三是探索多样化创新创业类课程考核方式。借助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大数据资源,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关于师生、生生网络学习、网络交流、网络互动、在线作业点评等交互式考核。强化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生生互评、共同成长的多元主体的课程考核形式。

[1] 许路阳.教育部:全国已有8成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N].新京报,2015-10-28.

[2] 胡剑锋, 江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创业与创新教育, 2016,(4):107-109.

[3] 俞使超. 创业维持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4] 高志刚,战燕,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93-95.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06

2017-08-30

2016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2016GJJG263);“衡水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g2016016);“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16106);“衡水学院特色课程评价标准研究”(jg2016005)。

李丹丹(1986-),女,河北邯郸人,衡水学院讲师。

G642.0

A

1009-2080(2017)05-0027-03

猜你喜欢

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美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