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家风的几个问题
2017-03-12丁素
丁 素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
关于建设家风的几个问题
丁 素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
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具有凝神聚力的重要功能,是习俗传承、文明兴盛的根本保障。家风是家庭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基本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主要载体之一;应重视其意义挖掘,应激活其历史忆记,应探索其传续方式,应寻觅其变异症结,应研究其重建路径,让传统好家风在今天能更好发扬光大。
家风;问题;建设
好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人最直接最切身的文化感受。家庭传承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承载华夏伦德延革的基本单位。重视传承家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也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时代延续和现代传递。当代中国家庭中强调弘扬的积极进取、勤俭持家、崇学向上、亲朋厚友的文化修为和道德修持,都是优良古训的现代精神板本,都是家庭建设的主导意识和主要方式。
一
家风传承是延续传统和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风是反映家庭、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影响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对个人生长、家庭建设、社会风尚、时代精神,甚至于家国同兴、民族昌盛都是不可小视的大事。作为传统习俗,它涵盖中国的每个家庭;作为教化方式,它能起到树人、正家、兴国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所以,家风建设是筑就中国精神的灵魂工程,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是弘扬传统美德的历史责任,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话题。
第一,好家风能化育后人并润泽社会。古至今日,家风的形成都是在国家主流意识倡导、社会伦德渗透、家庭习俗养成等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家习,能够促成提高个人修德、家庭素养,能够改善社会风尚、汇聚民众精神、形成国之力量。历史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家庭,会因其家习家规的特质和传续的特殊方式,规约、改造个体,形成类型化、特性化的社会之人。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爱智信、忠孝节勇、礼义廉耻、温良恭俭的人性品格,让家国情怀之传统在家的小我中实现国这个大我的发展,当然也自然能提高人的修德和家庭品位,形成人性崇高的社会力量,如此这些,都是家风在传习中改造个体的典范。
第二,好家风能培育忠孝并泽育后世。家风教化塑造过我国古代社会无数忠孝志士、正人君子,造就出一大批书香门第、礼仪之家、忠良之后。在大力倡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干部为政以德的今天,营造良好家风也自然能为培育忠诚、干净、担当以及孝悌、爱家、报国等品德创造更多的必要条件,对大众产生“辐射效应”,对社会产生“边际影响”,对干部可促进以德修身、以德树威、以德服众的行为养成,弘扬正能量,净化党风政风,改善民风世风并继往开来。
第三,好家风能塑造人格并优化环境。好家风承载的优秀人伦品格、文化修为和高尚道德,是形成理想人格的天然条件和自然基础。“不学礼、无以立”,优良传统风尚和公秩家俗都是家庭教化的道德规范。现如今,在中央倡导、政府尽责、社会兴力的条件下,在党员领导干部家庭中倡导家传匡正、家规家德、言传身教来塑其家风,也必然会积极促进健康的家庭成员,形成向善为德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家风所能呈现的好的道德氛围,能影响个体成长,形成人性崇高的社会力量,营造和美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定能为造就英雄圣贤辈出、英才俊彦纵横的局面和助推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文化社会条件。
第四,好家风能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家喻户晓。家风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化方式。从家风建设切入,能有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是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捷径”;它能使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脉衔接、与家族兴旺沟和,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会激发人们对家的依赖性和归属感,促成夫妻和睦、代际和善;会让人做事有分寸、生活有目标、追求趋高尚、人格更健康,增进社会团结,形成和谐局面;会直接影响家庭美德、民族品性、历史风貌、社会风尚,是个人、家庭、家族、民族以及国家发展、兴盛的精神保障,汇聚民族精神,形成国家力量,引领时代发展。
二
家风延革要对其悠长历史作凝炼概括。家风作为家文化的风尚习俗,历史肇端久远。古至今日,没有人会怀疑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家风是家和国的精神之源,历来受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重视,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
夏商周三代,家风多为贵族宦家家训,强调家训与治国方略统一、居官与修德一致。唐宋期间,家训开始走向民间,司马光的《家范》是其中的代表。北宋以前,家训多以修身、劝学、治家、为官等重人伦道德为主,之后,其商贾气、治生风渐入常理成常态,重生重商的社会风气开始彰显现代气息。这期间,家训形式也日趋市井化、大众化,诫书式的抽象经典也渐为通俗易懂的格言化所替代。此时家训已很普及,不仅官宦之家有,地方名流或小吏之家也都有,《袁氏世范》就是典例。元明清时期,家训成为引导民风的重要方式,且多以故事和生活事例为内容,形式简约并逐渐规范和体系化,清代《双节堂庸训》等最为典型。进入近现代,家风虽为民间古训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各阶层,但真正像《曾国藩家书》成体例的东西已淡出民风,家风虽存,但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从传统家风的基本构成上看:家风浓缩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反映家国同构的社会体制。内容几乎涉及家庭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式因地域、阶层、民族等差异有多种多样,但多以家规、家范、家书、家诫、家法等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家训。影响较大的家训主要是《周公家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曾国藩家书》、《朱子家训》、《帝范》及《朱子治家格言》等,它们都集中体现当时社会性质,反映一个家庭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传统家风的主要类型上讲:就社会阶层,基本可分为仕宦家风、耕读家风和商贾家风。就生活内容,大致可分为“读书志在圣贤”的家国情怀类,“和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积德行善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勤俭持家类,以及尊老爱幼、修身处事、择善为邻等类型。
从当代家风的存续现状上说:当代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相比于传统,现代家庭的教化功能弱化,文化传承、礼仪习得和人格培养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同伴熏陶,传统家教之风作用淡化,传统家风传承在渐弱。既有家风也多来自于长辈言传身教,无形说教多、有形规诫少,但仍保留传统惯性礼俗的影响。
三
家风传续有其独特方式和基本规律,家族传承是家风传续的重要方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孕育民风、化育社风、涵养官风的基本单位,形成独特家风的中国方式。
第一,类型多样均讲伦德修身。大致分来,传统家风有六大类型,但都以重伦理道德、讲修身处世为大要。家国情怀类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积德行善类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勤俭持家类讲“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尊老爱幼类讲“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修身处事类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择善为邻类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等等。
第二,家国一体均讲仁爱忠孝。中国传统政体的总特征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儒学自汉兴盛,至宋为官学,仁爱忠孝均为国家倡导的主流,君臣父子都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在家尽孝、出门尽忠成为常识,任何法规伦德皆出其右。哲学基础、政体制度与社会伦理的一致性,必然导致国家导向、社会伦理和家风家训的内在品质具有高度契合性,家国一体的政体制度与仁爱忠孝的价值观成为家规家训的思想来源,成为家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时至今日,虽政体已改,但家国统一、仁爱忠孝的基本家风理念和家国礼俗并未改变。
第三,将相忠良均讲家规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文臣治国,武将安邦,文武忠良是社会的骨干和栋梁。“五德”的社会伦理观一般意义上讲也多为普通百姓,当然也是社会名仕、将相忠良的家庭观。因此,上至书香门第、忠良世家乃至帝王将相,下到民众普通家庭都注重家教、家风,重视用社会核心价值观教化家人。《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包拯家训》、《曾国藩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司马光《训俭示康》等,都是历代家规典范,如今依然影响不小,可滋借鉴,甚至也可以作为当前优化干部家庭氛围、改进家风官风的文化教育典范。
第四,社会风尚均讲家教族法。名门望族有严厉的家规、严格的家教和严酷的家法,普通人家也有家风教化和家族规矩。文化的传播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社会领导层历来都是社会基层的表率。以社会核心价值观教化子女,用警句格言启迪民智,让优良家风继往开来,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正如“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人穷志不短”、“惯儿不孝,惯狗上灶”等通俗易晓的语言文句,不仅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处世智慧,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有益成分。时至今日,不仅普通百姓要继承,党员干部更应使之光大,让其成为家庭教育和家风传续的必修内容和养德之法。
四
家风变迁症结复杂且顺应时变。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交锋中的当代中国家风,正面临多重挑战和问题,家风在渐传中变异。
首先,家风变异的状况集中起来说:经济文化进步与健康家风塑造的矛盾日渐突出,优秀传统家风未得到持续有效传承;社会政治稳定与传统家国情怀的缺失形成反差,一些干部价值观扭曲,立家不正使全家贪腐,权力观畸变、党风不纯、政风不清,影响世风国风;婚姻自由与夫妻和睦时时经受考验,恋爱自由与离婚率攀升,使生活中的不良伦德现象冲击传统家庭观念成为社会焦点;家庭结构变化让养老、敬老、孝老的家风美德遭遇现实窘困。反其道而行之(如啃老现象)的“逆养”社会现象考问人性良知;社会现代化发展与有悖公序良俗的不良生活方式的错位挑战社会正义和道德底线;社会流动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正在阻断的精神纽带使家庭少了人间真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的家教观正在让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丢失,被扭曲的家风开始动摇家庭美德的根基;不断趋高的城镇化率让家庭守望、邻里相助等传统风尚悄然远去,“陌生人的世界”让人渐感炎凉世态。
其次,家风存异的症结概括起来讲:一是优良家风传承在渐断。社会变迁加快、家庭结构变化限制了传统家风传承的客观条件,家庭文化建设缺失加重了当前家庭道德失范的程度。推动和支持家风重建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大气候。二是封建家风仍有遗存。“男尊女卑”、“门第偏见”、“封建恩荫”、“裙带政治”、“官本意识”、“神秘色彩”等在现时家风中大有市场,人治统治环境的权力崇拜在当代家庭中普遍存在。三是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家庭观念缺少民主,把家庭文化建设等用于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少有共向目标。教育取向重成人不重成才、重教人不重育人、重身教不重心教、重强制不重自觉。有些甚至把家教的主体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四是家风价值取向不正。功利实用色彩浓厚扭曲家风本质。讲利弊不论是非,讲好坏不辨真假成为家习。缺社会责任,少正确信仰。唯利最大化让家庭价值取向失去方向和目标。五是家风概念丰富不够。家风文化内容、形式、载体赋予新意不够,缺少时代性、现代性。旧家风说不清、新家风道不明。弄不清、说不正家风的现象较为普遍。六是家庭缺少社会约束。视家庭为私事成为社会“公理”,忽视家庭的社会性和国家性。多数家庭拒绝社会必要的干预、监督和约束,社会控制在“家庭私事”上失灵。家庭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治理禁区、盲区。七是社会疏导机制乏力。社会优秀文化外力传导家庭的功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机制保障。家庭精神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增强,易让不良社会风气从家门而入,产生劣质文化的恶性循环,加剧家风变异。八是“齐家”建设重视不够。政府对“齐家”缺乏有效倡导,社会对治家没有建立规范,家风建设远未形成自觉意识和行动。
尤其是近年来,党员干部家风问题已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民众所闻所见某些党员干部的腐贪,多发于家庭之内,败倒在屋檐之下。据中央纪委的相关统计,官员半数以上的贪腐案件与其家庭相关。这些问题,说到底主要是因为家风不正,究其因主要是情与法相矛盾,公与私相对立导致的亲情腐败;工作与家庭相冲突,角色不清导致的权利失衡;欲望与底线相冲突,情感失控导致人际交往失度、个人生活失控、家庭生活失调;价值观与家庭观扭曲导致立家不正,交往关系金钱化、人际关系庸俗化、干部谋职生意化。同时还是封建思想与现代观念相冲突导致的家风变异,封建残余意识和落后传统观念在一些官员潜意识中时影时现,甚至出现现代性的传统变种。
五
家风重建重在倡导与氛围营造。总体来说,家风建设应国家动员、家庭治理、社会协同、人人参与,形成齐抓共建、笃行自觉的生动局面,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一,要立足正确价值取向来建家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家庭历来讲求家传。在当下时代文化的观照下,正确的家庭观及家风的形成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并在合理沿袭传统中优化自我,不断赋予家的时代新意才能促家兴家。因此,立家取向就显得很重要。就主导性价值来讲,一要提倡民本社会的家庭心态,把重民贵民利民和社会社群社区等基本主张融入家庭,合理看待传统人本思想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念,如社会主义义利观、家国观、价值观、干群观,尤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正本清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当前家庭建设的社会宣传、个人生长教育相结合,立足于核心价值取向和民本要义来构建家风主体;二是扬弃传统家风。要把传统家风观念对接融入于建设中。在家风营造中应大力主张以孝传家、以俭持家、以善立家之风。把传统忠孝思想融流在忠诚于家、贡献于家、抱效于国、尽责于人的修为养德实践中;三要把民主、平等、宽容、自立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点。传承家庭美德要融汇现代家庭元素,张扬家庭民主、成员平等、生存自立、宽大为怀的家庭品格,并使这种品格涵养于“自家”的同时,也能为社会中的“他家”树立生活榜样和家庭范式。
第二,要置家风于国家整体文化发展战略。家风有形无形总是占居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位置,传续至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都是在国家主导、世风引导、政策向导、观念的诱导下完成的。所以,家风建设的最高层面,总是与社会、国家仍至时代的发展状况相联系,总是能从家庭这个最小的单元来体现国家文化导向、社会文化思潮和时代进步脉胳。反过来,国家、社稷、时代推崇的主流文化观念也总能从家庭建设水平和状态中见诸端倪。一方面,家风无论类型、形态、层次、水平怎样,都有共同共时性的实践基础,都有统一和服务于当下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需要,都有家国同盛的共同追求,都有以兴家为己任的现实追求。另一方面,家风坚持和体现着国家共同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性为怀;坚持和睦和谐、人人有责;坚持情理相印、心心相通;坚持家国情怀,以国促家。正是有着如此重要的共性,才使得家与国能相互依存、互为推动、表里相济、内外相通,并使之成为一体化的、尽可能统一的家国完美体系。基于这样的道理,把家融于国是家之事、国之兴必然的要求,是家庭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家规家训延绵维系的必由之路。所以,把家风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建设并作为其总体建设工程作出统筹安排是家兴国盛的必然选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此理,一就要把好家风的总体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切入点融入国家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提升家风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重视家风在文化软实力中的浸润功能和持久作用。二应要把家风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广泛动员、家家参与,积极探索家风与基层文化工作的融和机制,建设以家风为载体的社区群众性文化载体,推动其有效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三还要把家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文化治理的总体内容,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明确明晰目标任务。要常态化、长期性地开展以家庭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形式大众化、内容多样化、工作经常化,把家庭相关评选活动创新持久广泛开展下去。
第三,要抓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特殊家庭。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极具特殊性、示范性,应有特殊要求,并着眼于从严、求高、务实来重点抓、重点建,从全面具体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廉洁自律的若干准则》等相关党内法规的要求上,来体现党纪党规的刚性约束。言其重点:一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把干部家庭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落严的重要载体,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具体方式和制度性安排,落实在干部家风传教的实践中,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通过干部家庭的言传身教具体生动地呈现于社会,使干部和其家庭成员在相对硬性约束中自律,在他律中强化认同,在享有社会尊重中品位崇高,在引领社会风尚中涵养尊严,发挥干部家庭在社会作用、独特功能、示范带动上的优势,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红色家风的时代内涵和廉洁齐家的时代要求,并用刚性的办法融入其家。二要抓住家庭成员这个重点,从严管、严教、严整三个环节上强化干部管理工作。深化探索“最美干部家庭”的示范版本,解决对干部家庭成员提供专有专项教育服务等方面遇到的特殊问题;深化研究干部家风形成的规律,尤其要研究让干部家庭成表率、高干家教作样板、党员家风促社风的家风建设推进机制。三要把干部家庭家风纳入其征信体系建设。要使共产党人的宗旨、责任、境界、党性和政治上的要求丰富于家庭建设的征信内容,完善干部在家风氛围营造上的制度性办法,细化领导干部在处理公私工作关系的伦理动机、道德水准、言行方式、人格信度和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并建立与干部家庭相对接的干部信用档案,完善干部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内容,并作为对其巡视、监督的重要内容。四要对干部家庭在廉洁自律方面的建设设出必要限定。把党内政治生活的相关规定和廉洁自律的相关要求向干部家庭方面倾注和延伸,应把传统家风文化、时代要求、党员干部应有作风以及必须履行的规定要求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统一的范式,设置必要的行为底线和公权使用方式,把党纪党规要求具体化、精确化、规则化。
第四,要造重在建设的社会环境。只有重视长期化、常态化,并在抓细抓小中传续家教、讲求家训、告知家规,家风才能立得住、建得好。就社会引导来讲,家风建设要利用各种媒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强化宣传引导和社会动员,拓宽传播渠道并占居突出地位。主流媒体应做全方位、立体式、互动式宣传;新媒体要把重心对准年轻人,突出道德模范等示范性宣传。就工作方式来说,家风建设要强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推进抓机制上的齐抓共管,创建国家动员、社会协同、家庭主体、人人参与的格局。重点突破抓环节上的家庭、家教、家规,着注在常态化上深化探索“最美家庭”的示范标本,着力在普及性上深入研究可以遵循的“家规建设指南”,着实在长期性上深刻寻觅家教发展规律。就建设平台来看,家风建设要选准、选好、用活载体。着力从“模式”、“导向”、“经验”入手,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与家风建设相匹配的形式。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的家庭类型中,选好地域色彩浓厚的“模式”载体;选准具有一定普遍性,有明确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的“导向”载体;用活现有的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载体;要突出经验融入活动,建立与载体相适的措施,坚持载体运用上的规定与自选相结合。就综合施教来谈,要重视综合教育力量的培养。家庭、社会和学校是家风建设的三大主力军,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家庭重在家风知识的普及和长辈的言传身教;社会重在弘扬优秀传统,唤醒优良家风记忆;学校重在课堂和课本对家风内容的融入,努力做好如何保护传习、怎样创新发展这两篇大文章。让家风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约束力的精神尺度来衡量每个家庭的道德实践。就构建机制来言,家风建设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良性机制。建组织管理机制。重在动员、导向、监督,保证家风的正确方向。建科学工作机制。重在把家风建设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体系,突出中心工作,做到有机构管事、有队伍管家。建综合保障机制。重在提供党政支持、法律政策支援、物质基础支撑。建激励评价机制。重在鼓励热情,催生活力。建监督约束机制。重在用德法兼备、行政约束、舆论监督和公序良俗来制衡。建环境协调机制。重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相融通,与城乡文化的整体发展相适应。●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责任编辑:武晟)
B823
A
1003-7462(2017)01-0034-05
10.13977/j.cnki.lnxk.2017.01.005
本文系河南省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家风建设问题研究》(编号:2016BKS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