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学策略研究
2017-03-12赵昆伦代辰旭
◎赵昆伦 代辰旭
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学策略研究
◎赵昆伦 代辰旭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顺序性的规律特点,采取教学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优质教学策略,实现最优教学的目标。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学策略有:教学要有针对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高中生;发展规律;优质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迈进新的阶段,追求优质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目标。优质教育必须依靠优质教学才能实现,优质教学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顺序性的规律特点,采取教学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优质教学策略,实现最优教学的目标。
一、优质教育与优质教学
优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正在生长的生命体”,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优质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要具备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优质教学。
优质教学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学会审美立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优质教学应该是师生都满意的教学,倘若教学达不到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满意,就不能称之为优质教学。优质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学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差异性、顺序性等特点。
(一)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会出现某些典型的特征。换句话说,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主要体现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高中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独特性。
1.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因素通常指的是认知能力的总和。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学生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其中,在思维力上,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也越来越高级化、多样化。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且辩证思维逐步取代形式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在记忆力上,高中阶段是个体记忆发展的黄金期,高中生的记忆存储容量是很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高中生主要的记忆手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使用机械记忆。此外,抽象记忆的发展加快,超过形象记忆。在观察力上,高中生观察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很强,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迅速发展。
2.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个性品质的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学习态度、自尊心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其中,自信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成熟,能够对自己是否胜任某项活动做出预估。学习态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中生会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更加上心,对学业期待往往较高。自尊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中生自尊心往往都特别强烈,他们会很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透露出尊重,他们不希望别人看不起自己。为此,他们会努力学习,搞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期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许。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中生为了完成学业或者达到其它目的,会努力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但高中生的意志力并不像成人那样坚定,在一些巨大的困难面前,他们的意志还是可能会发生动摇。
(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规律
由于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在实际的身心发展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例如,两个高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已经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另一个学生却还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最终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学生在不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高中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快地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但是他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笔头功夫较差。此外,还存在着个性倾向性上的差异和性别上的差异等情况。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体现着顺序性。例如,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从感性为主、情绪易波动到更加理性,情感更加稳定。
三、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教学策略
(一)教学要有针对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优质的教学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从遵循学生智力因素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教学活动要考虑到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节课的知识点,教学活动全程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整节课时间用得满满的。这种课堂完全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课堂不能整节课只做“灌输—接受”一件事情。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浓厚的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并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课堂要留有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反思中理解知识,引发深度思考。
从遵循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教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一些高中生由于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加之缺乏他人的关心和情感上的疏导,普遍存在消极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一看到书本就情绪低落,甚至患上了厌学症和考前焦虑症。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转变只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陈旧观念,更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素质的发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出现学习情绪消极的情况,要采取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适当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然,那些在学业上表现良好的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期望。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积极的赏识的观点去对待学生。当学生有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分寸,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意志不坚定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加强自我意志力的锻炼,让学生敢于面对并能够战胜困难和挑战。
(二)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优质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化特征,尊重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一名教师几十名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师面向的都是大的学生整体,不利于因材施教。目前,辽宁省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展小班教学模式,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首先,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否则就违背了教育公平,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适应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再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纠正学生不合理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记录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绘制成图表,这样能够清晰地显示学生的发展情况,方便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教材的把握,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优质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违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做法。一种情况是,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教师个人的认知情况和接受能力来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认知水平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师讲的东西太难。教师会觉得学生不够聪明,学生也会觉得教师“高高在上”,所教的东西很难被吸收。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为了赶超教学进度,在教学中省略了一些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进程过快,学生无法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这两种教学情况都是欠妥的。课堂教学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陵节而施。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要做到难度适中,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内容在组织安排上要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让成功感和喜悦感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旅程。
[1]查有梁.从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12.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26.
[3]任波.终身教育视域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2014,(11):39-41.
[4]艾琪.学科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8):64.
(责任编辑:赵静)
赵昆伦,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代辰旭,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