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规律: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017-03-12刘美冬

辽宁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身心规律初中生

◎刘美冬

关注

遵循规律: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刘美冬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感觉、记忆、注意、兴趣、思维、想象、情感与意志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教育工作者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顺应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遵循即时施教、量力施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规律完成教育教学。在教育实践中,需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调教,使教师树立遵循教育规律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不断反思“基于”和“超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界线。

中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教育规律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核心环节的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则更为全面和具体。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关注对青少年心智的成熟、健全性格的培养。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教学,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概述

(一)初中生年龄段的界定

我们通常把1 3~1 9岁的年龄段,称之为“过渡期”或“青春期”,也称之为“为完全承担成人角色”进行准备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要为孩子长大成人举行庄重的“成人仪式”,以期让孩子“放弃”游戏和不负责任,开始进入成人社会。初中阶段(1 2~1 6周岁)隶属于“过渡期”的第一阶段,高中阶段(1 6~1 9周岁)隶属于“过渡期”的第二阶段。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把1 3~1 9岁的儿童(初中生和高中生)作同一年段处理,统称为“儿童后期”或“青春期”。我们要遵循初中生的发展规律,探寻适合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教育。

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其阶段性特点。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但是每一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其顺序性特点。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感觉与记忆方面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感觉器官的完善,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发展。这时他们感知或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加强,观察事物更加精确、系统化。但是,他们认识事物还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往往需要依靠直观表象的支持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多一些直观教学。同时,初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能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加强了记忆的目的性,因而有意识记的能力相比小学而言,有了很大发展,并将逐步取代无意识记的主导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必须而且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概念、因果关系,所以,他们依靠判断、推理、论证来记忆的能力日益发展起来。由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所学科目的一些记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注意与兴趣方面

初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有所发展,注意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他们能够注意到学校、社会上的一些大事;集体活动和钻研科技知识的欲望有所发展;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边听课边记笔记;注意转移能力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与兴趣联系在一起,教师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上除了把知识讲清楚、明白外,还要生动、形象,方法灵活,引人人胜。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思维与想象方面

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发展阶段上完全具有不同的特质,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思维发展方面,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1 1~1 2岁开始到1 4~1 5岁左右,儿童的思维水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信息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在想象发展方面,初中生的想象已由小学阶段的再造想象,逐渐发展到创造性想象。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小学生完全不同:小学生以处理真实性问题为主,初中生已能够处理可能性问题;小学生更多面对的是具体问题,初中生已能够思考抽象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更单一,初中生思维更多维;小学生的思维更绝对,初中生的思维更相对。同时,初中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也明显增强,知识库的内容明显扩大、丰富程度明显提高、知识间的联结更为紧密,注意的广度和记忆的宽度明显增强。

初中学生有更强的元认知技能,形成了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明确意识,能够计划、调整、协调多方面的活动,学习策略更多样,也更个体化。那么,在授课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初中孩子想象力特点和思维特点,注意正确引导。

4.情感与意志方面

初中生开始喜欢交朋友,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道德标准选择朋友,愿意和知心朋友谈心,珍重友谊。当友谊受到挫折时,他们会感到沮丧、痛苦。这一时期,教师要鼓励他们与同伴进行正常交往,对他们的优点多表扬,有缺点、错误不能讽刺、挖苦,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初中生在意志方面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主动性比小学阶段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对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渴望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并力求避免被监督。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讨厌别人称他是“小孩子”,对一些空洞说教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量力施教,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王守仁提出“量力施教”的教学理念,主张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给予适当的教育,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推至现代,这种理念依旧适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师要“量力施教”。教师在教学当中,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各个阶段的接受能力,不能急功近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阶段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生抽象思维占主导的青少年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学生形成独立人格之后,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诉求,有自己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就要转变教学策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该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该阶段可以“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点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差异,在同一阶段,不同的个体也所差异,这与一定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不同的个体感受到教师相同的关爱,参与课堂,而不会使之因为成绩不好就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被疏离甚至抛弃。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教师要针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实践,力求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使人尽其才,每个个体都有所学,有所收获。

(三)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学记》的教育原则之一为:即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难成。也就是说,要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由易到难,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顺应学生接受信息的规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学生脑中形成的片面的感知,一步步地提升到全面的总结,形成理性的认知。教师因势利导,以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一步步有序地成长。

三、遵循初中生特质的有关思考

作为培养人、发展人、促进人的教育教学,对其规律的概括和表述必须基于对人成长规律的认识,必须与人的成长规律相符合、相一致、相顺应。即凡是与人的成长规律这一“自然之道”不符合、不一致、不顺应的,都是不成立的。虽然初中学生开始越来越“像”成年人,无论是身高体重,还是思维情感,然而他们却只是“像”而并不就是成年人。我们能够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承担更多、更重、更长时间的智力和体力负荷吗?显然不能。

维果茨基明确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揭示的不仅是教学规律,更是教育的普遍规律,要求教育不仅要基于发展(成长)的现实,还要具有超前性和超越性,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而决不能“落”在发展的后面。然而,“前”到什么地方?需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调校,而不是想“走”多“前”就走多“前”,想到哪里就“走”到哪里。在教育实践情境中遵循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基于”和“超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界线,即在自然本性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合适”或者“适合”的发展和教育路径。

需要明确的是,自然本性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撼动和变异的,只能符合和顺应。而“社会需要”和“文化选择”则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是教育施加于自然本性中的可塑的、有弹性的、可选择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回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上去,思考教育教学的作用和效用的范围和界线,从而深刻意识到教育促进发展的可能性和有限性及其相互关系。

总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诉求。可以说,初中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跟上流行时尚,不是没有跟上改革节奏和步伐,不是缺少理念和口号,而是缺少遵循教育规律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学校教育要在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安排恰切的教育内容,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1][加拿大]居伊·勒弗朗索瓦.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王全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赵静)

刘美冬,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身心规律初中生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给身心降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