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奉锦山海关道考略
2017-03-12刘碧婵
刘碧婵,蔚 文
(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大连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清代奉锦山海关道考略
刘碧婵1,蔚 文2
(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大连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咸丰八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随后牛庄口岸之营口正式开埠通商。随着营口通商往来人员的不断增多,其行政和关税事务日渐繁重,加之当地官员遇事诸多推诿,至同治五年,清廷决定裁撤山海关监督设立奉锦山海关分巡兵备道。奉锦山海关道设立后成为管辖营口的重要职官,所以弄清楚奉锦山海道设置原因、建置体系及其发展演变,将有助于明晰清廷对辽东口岸的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对辽宁区域史的研究。
清代; 奉锦山海关道; 建置; 演变
奉锦山海关道,为清后期管理营口地区的重要职官,主要管理营口、山海关及奉天等沿海地区的税务和处理与洋人的一切交涉事宜,其设置和演变不仅是清代奉天行政建置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更对辽东沿海的关税管理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之前,学界对奉锦山海关道的研究仅限于对其设置的简要介绍,而并未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有:任玉雪的博士论文“清代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简要地介绍了奉锦山海关道的设置时间、辖区、职能和变革;张博的“开埠通商与晚清营口行政建置的变迁”,文章介绍开埠前营口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开埠初期海防同知的设立以及清末立宪运动中营口行政建置的变迁。该作者认为山海关兵备道(奉锦山海关道),营口海防厅同知是营口行政建置独立的标志。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口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而对于奉锦山海关道的设置过程、行政建置情况以及奉锦山海关道后期的发展演变,并没有深入地探讨。鉴于此,笔者通过查找相关档案资料,并结合地方志,就奉锦道的设置原因、设置时间、建置体系、官制变革作一详细考证,希图加深对奉锦山海关道的认识。
一、奉锦山海关道的设置过程
清道光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清廷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咸丰八年(1858),中英《天津条约》签定规定:增开牛庄、登州、潮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英国首任领事官托马斯·泰勒·密迪乐等来中国考察开埠事宜,至牛庄查勘,欲在牛庄口岸“营口开埠通商,并于其地建立领事馆。”[1]
营口,又称没沟营、牛口、西营子,位于辽河入海口,是牛庄的一个重要口岸。营口开埠前,据《盖平县志》记载,营口“为东三省海运之咽喉,昔为海城,盖平分辖,以老爷阁为界,曰东没沟营,西没沟营,东属盖平,西属海城南省,则总称之为牛庄”[2]。乾隆年间,营口已成为辽东的一个重要口岸,东北的大豆、豆饼需经此地转运,随后运往南方各地。随着营口海运逐渐繁盛,经济地位也不断提升[3],至道光三十年(1850),营口已被官方史书描述为“粮商囤聚之所”,为辽东口岸的“咽喉之所”[4]。咸丰十一年,经英国领事官密迪乐考察,清廷议覆后决定,在牛庄的营口口岸开埠。*据张士尊教授.也谈“营口代替牛庄开埠”一文论证,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开埠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的牛庄,及为此处开埠地“营口”是指牛庄一重要通商口岸,具体指的是牛庄口岸没沟营,没沟营又名营口,所以就有学者误解营口代替牛庄开埠。文章考证重点不在此,故不具体论述,详参张士尊教授.也谈“营口代替牛庄开埠”[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文章此后营口均指牛庄口岸没沟营)。同治元年,营口正式开埠通商,开埠后照原先恭亲王奕等筹议办理通商善后章程一折“新立口岸,牛庄一口,归山海关监督管理”[5],(此处的牛庄为牛庄口岸营口*关于牛庄被叫为营口的称呼,详参张士尊.也谈“营口代替牛庄开埠”[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所以营口通商开埠后,清廷并没有“另行设官”[6],而是由一向监管牛庄的山海关监督来稽查营口等地的税务以及办理一切中外交涉事宜。
清代,营口分隶于海城县和盖州县,由牛庄城守尉管辖。营口地界复杂,通商往来人员混杂,事务繁多,当地官员遇事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咸丰十年(1860),兵部尚书通商大臣崇厚上奏:“因此情形可虑,臣奏派委员前往弹压。”[7]同治元年,营口正式开埠,往来的船只和货物逐渐增多,致使大量商贾慕名而来,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行政和外交事宜也日益繁重,纷争频频发生。虽然通商大臣崇厚曾派员前往整顿,但因该委员职小权轻,未能得力。故于同治四年,崇厚又奏请“将该值班尉县归山海关监督节制,并将山海关监督成林留任一年,以资清理。”[6]然而,此举未能收到成效,反而致使营口积弊逐年增多,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加之此时奉省等地区马贼猖獗,严重影响营口等沿海关税的征收。
清同治朝,东三省马贼活动猖獗,频频扰民,清廷曾多次派遣盛京将军等极力追剿,但效果甚微。至同治五年,盛京将军崇厚函称“奉省马贼于三月初九日,窜至牛庄遽行失守”[4]。营口距牛庄仅45公里,为洋商聚集和税关之所,清廷并未在营口设有武官管辖,仅由牛庄城守尉管辖,军队势力单薄。此情形下,如马贼借机从牛庄入侵营口,营口必定不堪一击,同治五年,盛京将军崇厚上奏“请饬发兵防护”[4]牛庄和营口等地区。后经文祥等悉心酌度,“调天津洋枪队五百名赴营口,仍另拨得力将弁,迅速往援”[11]。同年四月,军机大臣奏称:“牛庄收复后,室庐俱尚无恙,营口前经派兵驻扎,现在败匪南窜凤凰城之东。”[8]
鉴于营口上述情形,同治五年八月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奕奏称:
臣体察奉天省牛庄口岸情形,拟请变通旧制,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山海关兵备道员。臣查山海关旧设监督一员,驻扎该处,专管税务,一年期满,奏请更换。……各关监督并未有兼辖地方之责而地方道府常有监管税务之员,牛庄海滨要区,洋商聚集,税务防务均关紧要,若不及早设法,一旦办理失当贻误,实属非轻。……臣等熟虑再四,非添设职分较大之员驻扎该处,管辖地方办理税务,不足以资控驭,拟请将山海关监督一差裁撤,仿照东海等关之例,改设海关道员一员,作为山海关兵备道[9]。
奏上,清廷下旨由盛京将军、奉天府尹及三口通商大臣具情形悉心覆奏。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经兵部左侍郎通商大臣崇厚等核议,总理衙门拟请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兵备道员事,准“设山海关兵备道员,其余地方应如何分辖之处,由将军、府尹体察情形,另行覆奏。”[10]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经奕等奏“现议设山海关道员,一切章程应请旨饬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亲往察看,对各衙门折内未尽事宜,逐渐详查覆奏妥商禀明”[11]。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亲往查看后,奏请改设道员预筹万全,皇帝最终决策,允准“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道员,专以旗员补放。”[8]十月二十八日,“奏著江西广饶九南道俊达启程赴营口,未到任之前由监督成林暂署理”[12],同年十二月,崇厚又奏称,经臣等议覆“奉省改设道员,应请加衔一摺,奉天新设奉锦山海道员缺,著准其照福建台湾道例,赏加按察使衔,以符体制”[8]。奏上,奉旨依议。至此,奉锦山海关兵备道正式确立。
二、奉锦山海关道的建置体系
奉锦山海关道设立后,清廷对奉锦山海关道的职官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其大体可分为:驻地、名称、办公衙署、关防印信、俸薪养廉、职掌等。现结合档案和地方志,将奉锦山海关道的职官设置作一分析:
1.驻地名称。奉锦山海关道本是主管海关、常关税务事宜的官员,受直隶总督兼辖,奉锦山海关道初驻山海关,后因营口开埠通商,为方便关税管理,从山海关移驻营口[1]。1900年沙俄借消灭义和团之名占领营口,奉锦山海关道随之迁至锦州。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击败俄国,占领营口,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日双方就日本交还营口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最后谈判,并签订《交收营口条约》六条,定于同年12月6日日军撤出营口,将营口交还清政府,随后奉锦山海关道衙署由锦州又迁回营口。
奉锦山海关道因其兼有兵备衔,加之驻地变化,名称也多有变化,所拟印信为“分巡奉天锦州等处海防兵备道关防”[13]字样,而道署名称则有“分巡奉锦山海兵备道”[8]、“奉天奉锦山海道”“奉天奉锦兵备道”“奉锦山海关道”“奉天奉锦道”“奉锦道”,此六个词汇而后成为固定的官职名称,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献中。
2.衙署衙役。所谓的衙署就是官员的办公之所,奉锦山海关道的衙署位于营口“大官塘以西,罗锅桥以北。”[1]奉锦山海关道设衙役“典吏八人”[14],典吏是为衙门配置的吏胥衙役人员,帮助印官处理各种事务。还有一些其他的衙役人员,清廷规定“在奉省候补杂职内酌派二员,每员每月薪水二十两,在洋税项下支领;统计委员四员,每员统共支银八十两,悉归洋税下动支。”[15]
奉锦山海关道衙署还设有文牍房、五城房和交涉房[16]。文牍房负责衙署的文案处理和财物的管理等事务;五城房负责管辖地区地方官员及所属佐杂、钱谷刑名事务,监督营口钞关、洋关和奉天境内及山海关等30多处水旱码头的常关税卡和征收业务;交涉房负责办理一切中外交涉事宜和税务事件。
3.薪俸养廉。薪俸是官员维持生计的经济基础,清初官员的薪俸有一定规定,后期有所变化,到雍正朝开始实行耗羡归公,对官员补发津贴,也就是养廉银。*关于清代官员的俸禄、养廉银问题,有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以深入研究过,故此不加以阐述。详见黄惠贤、陈峰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9-557页。奉锦道的俸廉银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俸银,“该省俸银两应照山东登莱道,每年支领一百五十两,”二是养廉银,“养廉银四千两,俸银在于该省征收的地丁项下动支,养廉银在于该省耗羡项下动支,如有不敷,仍由山海关税羡拨补。”[13]
4.道员选任。“道员选任制度在清代变化较大,清初道员推升一般归入吏部月选,中期以后,则根据道缺的繁简程度等因素,由不同的主体选任。”[17]奉锦山海关道的官缺为旗缺,“以旗员补放,遇有缺出由吏部知照军机处请旨简放,由吏部行文咨取各部,并理藩院,步军统领衙门,与于满蒙郎中内保送带领引见,恭候简放。”[15]
5.道员职掌。奉锦山海关道是奉天设立的第一个海关道员,其职掌主要是征收税务和管理营口等地区的一切中外交涉事宜,同时还监管辖区的民政事务具体为:
第一、征收原山海关监督管辖山海关所辖水旱码头三十余处的税务,负责征收直隶奉天等处口岸及金州厅、岫岩城、复州、海城县、盖平县五处沿海地方之关税,对于其辖区的各府州县如“遇有中外交涉税务事件,应听该道檄饬遵办。”[8]如果遇有中外交涉事件关系比较紧急,不能详细禀明,致误事机,“即援照台湾道专折奏事之例,由该道专折奏”[13]。关于常洋两税的征收,设立奉锦道之前,“常洋两税向归山海关监督自行奏报,详报将军、府尹,咨报直隶总督。”[13]山海关监督改设道员后并无奏事之责,“所有该口征收洋税应令该道每月将前项收支各款税数详报三口通商大臣,由该大臣分咨总理事务衙门及户部查覆,仍俟三月一结,由该大臣奏报一次扣足四结,造册送部。所征常税仍按四季由该道将每季征收税数详报盛京将军,奉天府将军、由该将军等报部查覆俟,一年期满后遵照定例将收支税银数目及亲填循环稽考奏销各册红单,由该道批差书吏亲赍分部送科,以凭磨封考覆。”[18]
第二、管辖营口附近的金州、岫岩、复州、海城、盖平等州县及其佐杂,同时该道还负责整顿地方事务。奉锦山海关道兼按察使衔,并管理这些地区的钱谷刑名案件,对于沿海一切边防及关系紧要事件均由该道员稽查弹压,认真妥办。
第三、营口地区在未设立奉锦山海关道之前,其地区的治安由牛庄城守尉来监管,若遇有马贼来袭即调天津洋枪队前来镇压,奉锦山海关道设立后,清廷规定奉锦山海关道兼兵备衔,统领营口等地区的洋枪队,奉锦山海关道为洋枪队翼长,职责为弥内患防外辱、缉捕刀匪马贼,以维护营口沿海等地区的治安稳定和打击盗匪马贼[19]。
第四、《天津条约》规定外国洋人可自由来华,奉锦山海关道设立之前,营口等地均由牛庄等地的值班尉县加盖关防印信,详报将军、府尹转行各处查考。今改设奉锦山海关道员如遇有洋人于营口前往内地,“执照即由管关道员加盖关防印信,一面通报经过地方将军、督抚、府尹衙门,并分行各该旗民地方官,呈报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查考。”[10]
三、奉锦山海关道的发展演变
清朝末年,清廷推行“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官制改革。光绪后期,清政府准备在东北实行官制改革,以整顿吏治,巩固清政府在东北的统治。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清廷正式实施“东三省新政”,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大行省,并分设巡抚。尔后对奉天官制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省级行政官制改革,其次是司法官制改革,最后是奉天地方官制改革。*关于奉天官制改革的内容,详参刘国辉:试述清季奉天省官制改革[J].北方文物,2012年第1期。
宣统元年,徐世昌出任首任东三省总督后,对东三省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变革。同年三月初八日,徐世昌上奏“奉省通商各埠,以营口为繁,该部西邻渤海,东据辽河,北接南满铁路,西连京奉铁道,舟船四达,中外商民云集,诉讼烦难,拟在营口设立地方审判一厅,初级审判一厅,并附设营口检察厅”[20],清廷允准了徐世昌的奏请,此后营口辖区的民刑诉讼案件均归审判厅和检察厅管辖。
清廷在东三省推行“新政”,改革官制,目的是使设官划清疆界,官员能更好地治理地方,各理其民,各尽其职,官吏之间责任与事权专一,以免产生分歧。而今奉天已创立行省公署,办事职掌,各有专司,秩序井然。然而省外守土各官,今疆界划分并易名,边防重地,若遇民事事件,尤宜划清权限,以免各存意见,遇事牴牾,故此,宣统元年二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上奏:
查奉锦山海关道前驻山海关,兼受直隶管辖,后移营口,就地相沿,古有奉锦名目,究之该道,祗管关税,奉锦地面并不归其统辖。新民府原系厅治,附属奉天府,旧为驿巡道管领,故亦归其辖治,奉天既立行省,奉天府事务即可就近直受公署监督。也将驿巡道裁撤,惟锦新两府地当卫要,事极烦多,即不可以虚悬,奉锦山海关道兼按察使衔卫,又觉名实不符。故现已奏请改山海关道为锦新道,分巡锦新两府全属兼山海关监督,仍驻奉天营口,以重通商,专规奉省管辖。事权既不旁扰,界限亦极清晰[20]。
奉锦山海关道设立之初,兼按察使衔监管奉省内的金州、岫岩的刑民事件,奉天自改革官制后,设有行政公署,民事事件的办理将全由奉天行政公署办理,而今营口设有审判厅、检察厅和直隶厅,专门办理营口司法和民政事务,营口行政公署制度已逐渐完备,奉锦山海关道的司法和民政职权即有名无实,经徐世昌上奏,清廷认为奉锦山海关道至此“毋庸再兼按察使衔”[21]。奉锦山海关道旧辖复州一州,海城、盖州两县,奉天改革后,规定“该道改辖锦新两府,营口一厅,即毋庸再辖复海盖三州县”[21],因此,清廷经议覆,决定“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营口等处分巡兵备道兼山海关监督,仍治营口,自宜专隶奉省所有关税事务,应毋庸再由直隶总督会衔办理”[22]。自“宣统元年七月初一日起,实行更定”[21]。
自宣统元年七月,改奉锦山海关分巡兵备道为锦新营口等处分巡兵备道(简称锦新道)后,对外交涉事宜均由新设的奉天交涉司管理,锦新道只负责征收奉省等地区的关税,令北洋通商大臣管辖,无专折奏事之权。
四、结语
营口开埠后,因政务繁忙,加之积弊增多,清廷于同治五年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奉锦山海关分巡兵备道一职,管理奉天的复州、岫岩等州县、营口和山海关的税课及钱谷刑名事务,以及负责与洋人的一切中外交涉事宜,同时也处理一些刑名和司法案件。随着清朝光绪年间的“新政”制度的实行,对东三省进行官制改革,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营口等处分巡兵备道,兼山海关监督,仍治营口,锦新道只负责奉天地区的税收,职权逐渐缩小,并专一化。从奉锦山海关道的发展演变来看,奉锦山海关道的设置不仅有助于清廷深化对营口地区的统治,也有助于清廷对奉天通商口岸关税的有效管理。奉锦山海关道的设立后成为营口地区最高级别的文职官员,对于营口的治理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营口的近代化的发展。奉锦山海关道也是奉省设立的第一个海关道员,为以后奉省设立东边道、洮昌道和临长海道奠定了一定基础。总之,奉锦山海关道在奉天行政官制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营口县志上[M].大连:古屋商会印刷部,1930:24,37.
[2]盖州县志.卷八[M].台湾:凤凰出版社,辽宁省县志辑第13册,2009:124.
[3]张士尊.也谈“营口代替牛庄开埠”[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7.
[4]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点校出版,1983:796,853.
[5]清文宗实录.卷三三七 咸丰十年十二月己巳[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023;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十册)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6](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四四 续修四库全书,第42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6-117,108-109.
[7]奏请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兵备道员事.同治五年八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案号:03-4624-130;缩微号:333-1056.
[8]清穆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一七三 同治五年三月乙酉1985:120,142,345,436.
[9]奏请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兵备道员事.同治五年八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案号:03-4624-130;缩微号:333-1056.
[10]奏为遵旨核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拟请裁撤山海关监督改设海关兵备道事.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案号:03-4873-071,缩微号:359-3023.
[11]奏为山海关改设道员请饬通商大臣崇厚亲往察看核妥具奏事,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案号:03-4874-014 缩微号:360-0023.
[12]奏报遵旨会同筹办山海关改设道员起程赴营口日期事.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案号:03-4625-233,缩微号:333-1723.
[13]呈会议改设山海关兵备道等未尽事宜清单.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号:03-5087-040,微缩号:381-0641.
[14](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吏部[M].台湾:新文丰出版(影印本),1976:7025,5409.
[15]奏为遵旨会议改设山海关兵备道事.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附奏折,档案号:03-4874-015,微缩号:360-0025.
[16]营口市志.第二卷[M].方志出版社,1994:3.
[17]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200.
[18]奏为遵旨会议改设山海关兵备道事.同治五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附奏折,档案号:03-4771-064,微缩号:349-2360.
[19]奏为遵旨将山海关改设道员悉心筹画未尽事宜事.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附奏折,档案号:03-4874-015,微缩号:360-0025.
[20]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五[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852,859.
[21]大清宣统政纪.卷十八 宣统元年七月癸亥[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339.
[22]奏为奉锦山海关道拟定名为兴凤等处分巡兵备道等事.宣统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号:04-01-02-0014-022,微缩号:04-01-02-001-1183.
【责任编辑 朱世广】
An Exploration on Fengjin Shanhaigaun Dao in Qing Dynasty
LIU Bi- chan1,YU Wen2
(1.Colleg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Liaining;2.Research Center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Liaoning)
In the eighth year of Xianfeng,the Qing goverment and Britain signedTheTreatyofTianjin, which opened NiuZhuang and other five trading ports.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administrative affairs,together with many local officials’ prevarication,the Qi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abolish shanhaiguan supervision to set up the Fengjin Shanhaiguan Bingbei Dao in the fifth year of Tongzhi.Then after,Fengjin Shanhaiguan Dao became an important official in charge of Yingkou.An 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ngjin Shanhaiguan Dao will help to clear the Qing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on Liaodong Port and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the local and regional history of Liaoning Province.
Qing Dynasty;Fengjin ShanHaiGaun Dao;establishment;evolution
K249
A
1674- 1730(2017)04- 0059- 04
2016- 11- 30
刘碧婵(1992—),女,甘肃天水人,在读硕士,从事明清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