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居正改革刍议

2017-03-12陈仁骥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

殷 琦,陈仁骥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张居正改革刍议

殷 琦,陈仁骥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面对明中叶以来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进行了改革,并缔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一度使垂危的明王朝呈现出中兴的气象,然而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却人亡政息。对张居正改革的探析,有助于认清张居正改革对当时吏治、财税、国防、驿站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压制言论和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措施对晚明历史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的探究,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下我国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明代;张居正改革;刍议;历史启示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在万历元年至十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晚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张居正改革的研究历来是明史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截至目前,学界对张居正改革持肯定态度的是主流,但也有学者对其改革存在质疑,认为张居正改革没有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他只能算是政治家,不能称之为改革家,于是有学者提出了“隆万改革”[1],还有学者在嘉靖革新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嘉隆万改革”[2]。无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哪个立场对张居正改革进行评价,都不能否认张居正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明代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压制言官以及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措施,对晚明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成为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改革的背景

当明代历史进入万历初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着诸多变化。

一方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广泛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区的纺织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王阳明构建的心学已对程朱理学发起了挑战,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新潮流。

另一方面,明王朝政治腐败,皇帝、藩王、勋戚、官僚、地主等加紧掠夺和兼并土地,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土地问题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统治阶层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嘉靖帝由统治前期的锐意进取转向中后期的消极荒殆,长期不理朝政,导致大臣间互相倾轧,尤其为得到内阁首辅位置而争夺不断;隆庆帝即位后虽然一度实行除旧布新的政策,使情况有所改变,但他纵情声色,实际上仍未能使朝政有进一步的好转,史载“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3]。随着中央专制集权的不断发展,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吏治更加腐败,嘉靖以来,当国者或“政以贿成”,或务一切姑息之政,吏不恤民,驱而为盗[4]。

明王朝已在北方与蒙古作战多年,同时,又要在东南沿海抵抗倭寇的侵扰,加上镇压农民起义,使得军费支出日渐浩大;另外,明太祖在建国初实行分封制,到明中叶各地分封的宗藩的人口已成规模,宗室禄米让国家不堪重负。隆庆二年(1568年)到隆庆三年(1569年),国家的预算是收入250万两白银,而支出超过了400万两白银[5],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到万历初期,国家的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军事方面的危机表现为武备废弛。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部俺答汗率兵绕过大同,直下通州,进逼北京,大肆劫掠,制造了庚戌之变,使明王朝都城成为抵御侵略的第一线,情况万分紧急。

面对这种危机四伏的状况,社会上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一些有远见、有胆识的政治家也力图通过对国家自身机制某些环节的调整来改变这种局面,张居正便是他们之中杰出的代表。万历初年,张居正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由于万历帝年幼,他实际上执掌了朝中的大权。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张居正当政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进行了吏治改革。他认为吏治是国家的根本,吏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并针对当时吏治的混乱局面,他制定了考成法,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6]的方针。考成法通过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监察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督察地方官,定期逐层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确保了政令自上而下畅通无阻,使国家各级机构行政效率大为提高,实现了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6]5645。同时,考成法实施以后,也进一步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使内阁成为推动改革的中枢,这为张居正的其他改革铺平了道路。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在财税方面,主要内容是清丈土地与推广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土地兼并状况已经日渐严重,并且“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7],这严重影响国家赋税征收,使国家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为了解决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带来的严重问题,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清丈田地,通过清丈土地,清查出了一部分被官僚贵族、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也使农民不必再赔纳虚粮,史载“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8],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也使国家的赋税收入得到了增加,为一条鞭法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

一条鞭法是一种把田赋和力役合并在一起征收的方法,实际上嘉靖时期已经在部分地区施行,其主要内容是把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力役,总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力役由官府雇人应役;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的征收解运,由当地的里甲办理改为由地方政府直接办理。一条鞭法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负担;二是使农民减轻了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三是田赋和力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张居正的财税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在短短的数年间,使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万历十年时北京粮仓的存量足够应付今后九年的支出,用于国家应急储备的太仓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白银,太仆寺的仓库里存有400万两白银[9]。

张居正还整饬边防并改善了蒙汉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了巩固边防,他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整顿蓟门防务,任用名将李成梁镇守辽东,因受张居正的赏识,他们都得以施展才华,屡立战功,边境无事。张居正还在前任内阁首辅高拱改善汉与蒙古鞑靼关系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和平政策,进一步发展了与蒙古鞑靼首领的友好民族关系,双方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使得北方的边界更加巩固,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张居正还对沉疴已久的驿递制度进行了改革。明初朱元璋制定的《给驿条例》对官员使用驿站有严格规定,但到万历时期,《给驿条例》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很多官员公私不分,滥用驿站、驿力并制造各种借口,对驿夫进行敲诈勒索;不少官员串通商人,使用驿站的人力、物力帮助商人逃税,自己则从中收受贿赂得到好处;长期持有本应使用完后立即交还发放机构的勘合(官员使用驿站的印信),官员使用之后也不再归还,甚至用此牟利。显然,驿站已经成为官员集团腐败的温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居正制定了新的《给驿条例》,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严格规定除了公差和军务外,官员不得使用驿站、驿力;限制公务人员对驿站资源的使用,不得超标;大力削减驿站的供应,对于过往官员只提供生活必需品;合并驿站,减少驿站数量;制定严格的勘合使用制度,使勘合的发放和回缴都有了严格的标准。新的《给驿条例》实施后,一时取得了显著效果,驿站普遍存在的腐败得到一定遏制,政府支出大为缩减,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据《明会典》记载统计,各处驿站原需站银三百一十三万一百七十二两,裁革消减后征银二百一十八万七千八百三十二两,征减九十四万两千三百四十两,各路驿站的精简总额达到三分之一左右[10]。

张居正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在吏治、财税、国防、驿站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7]958。但同时,张居正压制言论以及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措施,如禁讲学、毁书院等催发了晚明党争,对晚明历史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明代的党争在万历之前就存在,但那时的党争与万历之后的情况有所不同,如“大礼仪”,以杨廷和为首的多数派和支持嘉靖皇帝的少数派争论的焦点在礼仪上,礼仪之外的问题就又各自的标准,很少党同。万历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朝臣不仅是以事论彼此,而且主要以彼此论事,许多事情都基本体现了本派别判断事物的标准[11]。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张居正压制言论有极大的关系。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独揽大权,独断专行,不愿听取不同意见,极力压制言官,引起了言官集团的不满和抵触,导致了政府与言官之间水火不容局面的出现。随着张居正去世和“倒张”运动的开展,再加上明神宗清算张居正的需要,受张居正迫害的言官和反张居正的朝臣纷纷复官,于是他们被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他们由议论朝政、品评执政之人,发展为不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利益集团之争,并出现了东林党、浙党、楚党、宣党、齐党和昆党等党派,党派之争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党论之兴遂自此始”[1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已蔚然成风,在书院讲学成为风尚。心学偏重个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批评朝政成为家常便饭,在其影响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而且这时的心学,已经出现了异化,与王阳明的讲学宗旨已大相径庭,出现了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的不良风气。同时,许多在朝官员也致力于心学的学习和研究,私人讲学之风在政界很流行,甚至有人利用权势,聚徒讲学,结党营私,这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得不到统一,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推行改革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排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张居正提倡经世实学,反对空谈,禁止讲学与另立学派门户,为了杀一儆百,借他人之手杀害了当时著名的心学传播者何心隐,64座书院被视作典型代表加以整顿,全部被收归国有成为官办书院[13]。

张居正禁止讲学、整顿书院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凝聚共识,统一改革思想,有可取之处,但他在晚明思想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之际,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强行压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因此,他禁止讲学,整顿书院虽然能在短时间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张居正去世后,民间书院与讲学不但再度兴起,并且发展的势头比以前更加猛烈,书院开始议论朝政,尤其是东林书院与朝廷之间的争论逐渐发展为东林党与其他政治派别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逐渐演变为党争,党争最终实际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党争的内容很少涉及政务,对于晚明的危机于事无补,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官员们处理政务的精力,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破坏了正常的统治秩序,使晚明政局更加混乱,加快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挽狂澜于既倒,为垂危的明王朝赢得了生存转机;张居正生前声名显赫,独揽大权,然而其病逝后不久,明神宗就对其进行了彻底清算,废除了改革,最后落了个人亡政息的结果。对于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本文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改革失去了皇帝及太后的支持

张居正担任神宗皇帝的内阁首辅,同时还是后者的授业讲师。神宗年幼时,对张居正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可是随着神宗日益长大,尤其是年满十八岁后,已经具备独立处理朝政的条件,并且想自己亲政,但张居正眷恋权力,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仍然紧紧抓住权力,不愿把朝政大权交于神宗,这就使神宗对张居正产生了怨恨。

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真正掌握了权力,为了恢复君主的权威,发泄由于长时间的压制与约束而压抑在心中的对张居正的不满;同时,为了取得张居正反对派的支持,而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并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实际上,成人后的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就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原来一直坚定支持张居正的李太后对神宗清算张居正的行为沉默不语甚至纵容,一个原因是张居正去世时神宗已长大成人,坐稳了皇帝的宝座,只要神宗的行为有利于加强他的统治就行,至于废除改革后国家的命运以及曾经为王朝立下大功的臣子的命运,自然就不放在心上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张居正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尤其是紧缩皇室开支的举措,对李太后及其家族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清算张居正及其改革有其维护自身及家族利益的深层原因。

(二)没有推动和支持改革的社会基础

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固然是着眼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但其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官僚贵族、地主豪绅的现实利益。

考成法和整顿驿递的实施,损害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引起了官僚阶层的不满。清丈土地、“一条鞭法”,触犯了官僚贵族、豪强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当然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夺情”事件之后,官僚队伍中的一些开明人士也放弃了对张居正的支持;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矫枉过正,引起了信仰心学的士大夫和读书人对他的一致反对。

政府在清丈土地时,对清丈出的地主的逃税田地,只要缴纳赋税,便承认其使用权合法,并没有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土地兼并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样也就很难得到农民阶层的支持。一条鞭法的实行,虽然减轻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负担,但由于商人和手工业者力量的弱小,并未能形成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来支持改革。改革在国家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社会各阶层从利益获得方面来说从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却不多,因而改革的真正支持者很少,相反,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的权力,对改革进行阻挠和破坏。

(三)张居正本人的问题

张居正作为一个凡人其自身的一些弱点,与其身后的悲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独揽大权,独断专行,不愿听取不同意见,对政敌和在“夺情”等问题上提出异议的官员打击压制;在内阁中,一切由自己说了算,即使他父亲死后回原籍葬父以及重病家居期间,其他大学士也只能处理内阁中的日常事务,大事仍得送他裁决。

他喜欢逢迎,在生活上也是穷奢极欲。回荆州老家葬父时,除了兵部派兵警卫之外,还从蓟门前线调来许多精兵护卫。坐的是由三十二个轿夫抬的特制的极尽奢华的轿子。他在朝廷之中一向倡导节俭,一再以“方令天下,民穷财尽,国用屡空”[14]为理由要求万历皇帝及李太后节俭宫中开支,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如此追求奢华排场。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晚年患病卧床之后,举国为之斋醮祈祷。这也成为其死后遭万历清算的重要原因。

他喜欢被人吹捧,“始誉以伊、周,渐进以五臣,且谀之舜、禹,居正亦恬然居之”[7]958,因此,他多重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人。

他还败坏科举制度。他帮助自己的儿子在科举中作弊。最明显的一次,是在万历五年(1577年),由神宗亲自出面,在廷试中用了调包计,将他的次子张嗣修从二甲第二名拔为一甲第二名(榜眼)。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张居正的声望,而且其他大臣之子也纷纷效尤,竞相猎取功名,这在士大夫中起了很坏的影响,是一种比贪腐更为严重的腐败,对明代政治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

(四)张居正用人的失误

张居正生前在用人上,确也曾做到了唯才是用,放手使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甚至不拘一格起用基层人才。

但与此同时,他在用人方面的另一个原则是以是否有利于他权力集中为标准,因此,他多重用曲意奉承、溜须拍马之人,这样造成的结果,使他很难建起一个真心实意推行改革的领导班子,更难物色出一位担当重任的继承者,随着他的去世,改革也就难以为继了。例如,他一手提拔的张四维虽然很有才能,但品行不端,阿谀奉承,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被他引荐入阁。但等到张四维继任首辅,“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15],便利用当时反张居正的情绪来收揽人心,迎合神宗的意思,讨好取宠,成为反对改革的主将。张四维之后继任首辅的申时行也是张居正的助手,但他在内心也不真正赞成改革,等到他继任首辅后,“欲收人心,罢居正时所行考成法;一切为简易,亦数有献纳”[16],废除了张居正主政时期的考成法和其他一些新政。如果没有这样的两面派窃居要职,推波助澜,新政尚可延续时日。

四、结语

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了,但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减缓了明王朝急剧走向衰亡的趋势,为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结局,给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是深刻的。

一是改革要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张居正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因为他抓住了明中后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明中后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官吏贪腐、土地兼并严重、财税制度不合理、国防空虚等方面。因此,改革针对以上问题分别给出了“考成法”、清丈土地、“一条编法”、整饬边防等具体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有的放矢,使衰败的国家能在较短时间里重新回到上升轨道。

二是改革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社会是时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改革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状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施政方略。张居正改革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与他创新精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居正改革时,面对的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状况,他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施政方略,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是改革要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面临的情况复杂,因此,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要听不同意见,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视甚高,独断专行,压制言论,不愿听取不同意见建议,结果造成在改革过程中不能吸纳别人的好意见、好建议,不能及时扫除不利于改革的消极因素和障碍,同时还扩大了反对者的队伍,使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大。

中国进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也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增大。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的探究,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下中国进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2]田澍.嘉靖革新视野下的张居正[J].学术月刊,2012(6):153.

[3]张廷玉.明史.卷十九.穆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8.

[4]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J].中国史研究,1994(2):50.

[5]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64.

[6]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45.

[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M].北京:中华书局,1977:951.

[8]张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货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83.

[9]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66.

[10]刘志琴.张居正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3.

[11]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7.

[12]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九.赵用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6001.

[13]李析哲.张居正变法思想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27.

[14]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第1册.卷5.奏疏5)[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40.

[15]张廷玉.明史.卷二一八.申时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749.

[16]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九.张四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770.

【责任编辑 朱世广】

Zhang Juzheng reform's shallow opinion

YIN Qi,CHEN Ren- ji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College of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In the face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threatened by growing crises since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Zhang Juzheng reformed in Wanli,and created the history of "Wanli resurgence",once the dying Ming Dynasty presents ZTE weather,however,with the death of Zhang Juzheng,but people are not only dead and the policy abolish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ang juzheng's reform,Helps to recogn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Zhang Juzheng reform official,taxation,national defense,post,and some reform measures to suppres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peech and educatio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Throug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reasons of Zhang Juzheng's reform,we should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hoping to provide usefu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 at the moment.

In the Ming dynasty;Zhang juzheng reform;Shallow opinion;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K23

A

1674- 1730(2017)04- 0049- 05

2017- 03- 22

殷 琦(1969—),男,甘肃庆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猜你喜欢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磨砺是一笔财富
改革之路
张居正宽待对手
张居正的职场成功三要素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