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法介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7-03-12王丽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理念工作

王丽君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南京 210046)

小组工作法介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王丽君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南京 210046)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忽视了贫困生自身特质,不能适应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探索一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式。文章基于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引入小组工作这一全新的理念与方法,将“助人自助”理念、“尊重平等”理念、“服务”理念运用到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以提高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拓展和丰富贫困生思政教育理论。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工作法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教育公平战略的实施,但是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并不理想。尽管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但基于目前的一些教育方式 (如班会形式或者一对一谈话形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班会这种教育方式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灌输和说教,缺乏引导和对话,忽视贫困生内心真正的需求,实效性欠佳。而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效果虽然好于班会,但是受众面极窄,且受到教师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往往无法大规模开展。在贫困生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面前,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双重困境之中。

一、传统贫困生教育的双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为教育理念困境,即落后的贫困生教育理念与思政教育发展趋势存在矛盾。传统的教育理念重集体,轻个人;重管理,轻服务;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理念引导下的贫困生教育仅仅是管好管住学生,保证整体的安全、稳定,不重视个体差异,不注重自我潜能的开发和自主性、能动性的激发,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不够,服务意识不强[1]。现代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本,在对贫困生的教育中要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性化,强调服务理念,提倡把学生看成是有潜力的、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个性,承认学生的价值和独特性。目前的贫困生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二重困境为教育方法困境,即陈旧的贫困生教育方法与贫困生自身特质存在矛盾。传统的贫困生教育方法重经济扶贫,轻精神关怀;重灌输式、说教式教育,轻引导式、对话式教育。而贫困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援,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以及发展上的引领与扶持。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内心比较敏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自卑,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同,简单化的工作方式忽略了贫困生的自身特质,不能满足其成长与发展的需要[2]。通过分析双重困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传统的理念与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贫困生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形势。

二、小组工作法:全新的视角和途径

探索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需要全新的视角和途径,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小组工作法以其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促进贫困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运用到贫困生教育上,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贫困生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它主要由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贫困生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其行为改变,从而获得个人成长[3]。

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方法上,小组工作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具有无法忽视的优越性。在教育理念上,小组工作更加人性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性助人方式,它更注重个人心理感受,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恢复自信为目标,强调工作者与贫困生的平等地位。教师在谈话与活动中更加尊重学生,往往以“我建议……”的方式,而非“你应该……”的方式与之交流,注重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种理念有助于教师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调整工作思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小组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它将贫困生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类,统一进行辅导,以更加有效、恰当的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贫困生角度来看,小组工作主要是依靠朋辈群体的互动,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4],学习群体经验和技巧,逐渐改变原有负面的认知、情绪、态度或行为等,增强其解决自身面临问题的能力[5]。从教师角度来看,小组工作法的介入势必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说教型”向“身教型”的转变,由“约束型”向“引导型”的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三、小组工作法践行:理念的解析与运用

小组工作遵循三大理念,即“助人自助”理念、“尊重平等”理念和“服务”理念,教师需要在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践行这三大理念,把三大理念落实在贫困生教育的点滴中。

(一)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挖掘和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

“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想办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并非单纯提供帮助,而是致力于帮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指引他们独立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助”。

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贫困生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方式往往是经济扶持为主,思想教育为辅,重资助轻育人,强调教师对贫困生的作用,常常代替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太重视引导贫困生自助,这种教育方式明显忽视了贫困生的差异性和特殊需要以及潜在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问题,还可能让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依赖性,滋生惰性,政策上的资助不仅没有达到成长成才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对未来失去斗志和信心。贫困生的成长归根结底要靠自身努力,这才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因[6],而教师的教育引导只能作为成长的外因,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小组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强调能力的建设,认为所有的个体都是有能力的,他们在面临危机时,都有能力去适应危急状态,并且能够达到积极的状态,小组工作注重激发这种蕴藏在贫困生中的内在能量。当高校贫困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而且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够实现。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更偏重于引导有需求的贫困生,而非灌输大道理,贫困生最终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贫困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助人自助”是小组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最终目标。

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优势视角的运用,不以问题学生的角度来贴标签。给某类学生标上一类问题,往往容易使学生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贴标签会增加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优势,促进内部力量的发挥,相信他们在面临问题时最终能够较为妥善地解决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助。

例如,针对某些贫困生就业能力不高的情况,可以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成长小组”,引导贫困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兴趣所在,帮助小组成员掌握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了解求职期望与现实环境的差距,最终帮助贫困生进行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具体来说,小组活动可以按照团队协作—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路—经验交流的逻辑顺序来开展。首先通过 “鲨鱼岛”“绑腿跑”等几个经典的游戏进行热身,同时培养职场上的团队协作意识;然后通过“SWOT”分析来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帮助组员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接下来设置“画手印、立志愿”环节,规划人生目标;最后设置“与成功人士交流”环节,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其前行。

(二)遵循“尊重、平等”的理念,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小组工作者首先就要尊重这种独特性,了解组员的独特之处,以非歧视的态度正确对待,尽可能设身处地地考虑组员的需要,帮助其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小组工作理念强调人的平等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人格尊严、情感和能力。鉴于人的独特性和平等性,小组工作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贫困生都是主体,二者都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小组工作法这样一种双主体的工作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鉴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需要在工作当中更加细致、体贴。很多贫困生有自卑心理,相较其他同学,他们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希望得到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贫困生,变单一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模式为教师学生双主体、平等交流的模式。当然,这并非是要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能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和平等相待的心态与贫困生沟通,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接近老师,自觉地与老师交流。同时,教师要尊重贫困生的选择,支持、鼓励贫困生自主解决自身问题,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信任,这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教育所迫切需要的。

例如,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管理工作小组,可以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尊重、平等”的理念,尊重贫困生,帮助他们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贫困生并不低人一等,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是这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要淡化自己贫困生的身份,积极乐观地融入到群体中去,改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小组活动可以按照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可以设置“我的自画像”环节分享对自己的认识,探索自我,认识并接纳自我;认识他人,接纳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可以设置“独一无二的我”环节,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学会接受跟自己持不同观点、有不同习惯的人,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环节,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信任之旅”环节,通过游戏建立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培养团队意识;最后是“人际课堂”环节,学会观察、倾听、表达等具体的人际沟通技巧,通过技巧的讲解和练习以及运用,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遵循“服务”的理念,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

小组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小组工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以向组员提供服务为基本出发点,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理念灌输、协调;它是一种组员至上的工作方式,把组员的需求达成作为其最终目标,而非传统理念中的集体至上,为了集体利益压制个人个性发展的工作方式。

在贫困生教育方面,强调服务是一个大的趋势,而高校教师也必将从更多的扮演管理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更多的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的时候,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保障高校贫困生的利益为核心,主动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思想、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维护贫困生权益,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只有树立了服务意识,教师才能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贫困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做到关心、交心、知心、热心、耐心,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例如,教师在做助学贷款、助学金分配和发放工作的时候,要以服务者的姿态来做耐心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切不可认为助学金的分配是一项重要权力,而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另外需要注意助学金分配方式方法,有的教师让贫困生以公开演讲的方式竞争助学金,这种方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并不适合采纳。

四、小组工作法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过程

小组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多数为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无论哪种角色,都要熟练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提升理论的运用能力。小组工作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前期调研

小组组建前要对贫困生群体认真调研,了解其生活、学习现状,对其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定某一方面的需求(如职业规划、人际交往)作为小组目标,进行重点研究和调研,为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提供依据,这是成功开展小组工作的前提。这些调研成果可以作为珍贵资料加以保存和传承,不足之处在后期开展小组活动时进行相应的完善。

2.制定活动方案

一个详尽、科学的活动方案是成功开展小组工作的必要条件。小组组织者要对一些传统活动熟练掌握,例如常见的热身活动 “大风吹”“萝卜蹲”等,常见的户外拓展活动“绑腿跑”“叠报纸”“鲨鱼岛”等。熟练运用这些游戏一方面有助于活跃小组气氛,增进小组凝聚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组织者控制场面,让小组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3.组员招募

分为公开招募和秘密招募。公开招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宣传招募启事,秘密招募可以由辅导员老师进行推荐和询问,建议有需求的同学加入小组。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秉持自愿的原则,同时组织者要对小组成员资料做好保密工作。

4.开展小组活动

根据之前制定的方案开展小组活动,一般5~6次活动为一个周期,复杂的问题可以适当延长。组织者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适时调整活动方案。

5.评估小组效果

通过实施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小组实施前后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估小组活动方案的有效性。成熟的小组模型具有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

(二)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法运用到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教师在小组工作中扮演引导者、协调者、支持者、观察者和评估者等不同的角色,因而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本的知识之外,还需要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和内在能力,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一个小组取得的教育成效往往与教师密切相关。一个综合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能够适时推动小组向既定目标发展,并且可以化解矛盾,调和贫困生的情绪,支持和鼓励贫困生树立自信,极大地鼓舞贫困生开放自己,进而敢于面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相反,教师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那么小组中的大部分贫困生可能会对小组工作的开展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小组或者在小组中表现消极,那么小组工作方法在贫困生教育中可能就不会取得明显成效。

在小组活动进行中,教师除了要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和沟通外,还要很好地觉察小组的整体情况,洞察组员的行为及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并清楚地观察小组的动向,及时对小组的各种情况进行反馈,以促进小组成员和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此外还需要教师在小组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评估小组计划是否可行,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评估每次活动后组员的反馈,成员的成长与改变,目标的达成程度等。经过各个环节之后,还要有总体的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此外,工作小组的活动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方面环节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小组目标来进行,不能偏离工作方向,否则小组活动将无助于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活动节目的趣味性,如果游戏设计不符合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喜好,就很容易打击贫困生的参与积极性,小组活动可能也就无法顺利进行[7]。

[1]徐晓琴.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2]王盼.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晓琴,张春兰,虞德兵.小组工作对高校贫困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积极作用分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85-87.

[5]张贵华.小组工作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应用与反思[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41-45.

[6]陶慧敏.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7]莫小枚.社会工作小组模式介入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编辑 :林钢)

On Group Work Metho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WANG Li-jun
(School of Law,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this education is far from being perfect fo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and methods ign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udents,and do not fit for the tren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ut students first.Therefore,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should be explored. Taking the problems into consideration,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group work method,a new idea and method,which highlights the idea of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and being equal, and of offering services.This method is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effectiveness,and enrich the theory of the education.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roup work method

G 641

A

1671-4806(2017)02-0083-05

2016-12-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社会工作视角下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改革探索”(X-b/2015/09)

王丽君(1982—),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理念工作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