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策略,提高学生造句能力
2017-03-12江海燕
江海燕
(象山县大目湾实验学校,浙江宁波 315700)
运用有效策略,提高学生造句能力
江海燕
(象山县大目湾实验学校,浙江宁波 315700)
学生的造句不到位,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文本选择句子进行训练的意识比较淡薄。造句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试从课文特点和语言现象这两方面入手,选择文中合适的句子训练点,运用有效策略进行造句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点;语言;训练点;策略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连句成段的一个关键期,造句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在批阅学生的造句练习题,很少有让人称心如意、眼前一亮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怎样在造句这一块做好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能踏踏实实地走规范语言的路,能实实在在地习得优秀范文中的语言精华?笔者结合了三年级上册的文本进行分析,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挖掘考虑,在积累、模仿和创造中运用有效策略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
1 根据课文特点,积累内化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抓住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学,有效地利用好每一篇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有效练习分不开。单从说句子方面来说,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的特点,扣住文本的关键语句,让学生的理解从表面走向深入的同时,能敏锐地抓住文本语言的特别之处,从掌握走向内化。
1.1 注重关联
要成文先成句。从所列的表格看,让句子通顺连贯得有恰当的关联词来连接,《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在这方面格外注重。可见,教师对文本现象中关联词的注重,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意义重大。《蜜蜂》一文就是关联词运用得很好的例子。文中多组关联词的准确运用:“无论……总是……”“然后……”“尽管……但……”“不是……而是……”不但使课文中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得到强有力的证明,还让学生学习到遣词用语的严谨性。《赵州桥》一文,也有多处准确运用关联词:“既……又……”“不但……而且……”教师带学生在课堂上研读文本的同时,不应忽略这类课文的特色,扎扎实实让学生进行关联词的练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1)选择。提供几组关联词,让学生分别填入不同的句子中。这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关联词,应用的范围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2)合并。把两句话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起来。这样使句子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3)纠错。出示运用不恰当的关联句式,让学生改成正确的形式,这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或者改变课文原句关联词的使用,辨析哪组更正确。为正确使用关联词打下扎实基础。(4)半命题。教师出示有关联词句子的前面部分或后面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这种形式相对分解了练习的难度,也是三年级时要经常进行的句子训练项目。(5)照样子写句子。学生读带有关联词的例句,仿照例子,选取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正确运用关联词,是学生运用规范语言的开始。
1.2 巧用园地
从《课堂作业本》的造句练习来看,成语的运用占了较大比例。成语来自于历史,学习成语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自己语文素养的一条必经路途。教师在开展有效的成语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并能恰当运用,并试着将一些成语串讲、多个成语连用等形式进行练习。
如“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这些成语的积累,除了让学生归类记忆之外,根据中段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可以提供例句让学生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两个成语尝试说话。一个成语比较容易运用,两个就有点难度。当老师激励学生挑战两个成语的运用时,要教方法,哪两个搭配比较合理、容易连成句子?有的学生说:“张叔叔修理自行车的技术远近闻名,左邻右舍常常来找他。”在起步阶段,只要学生运用正确,都应予以鼓励,随着年级的升高再一步步提升要求。
这样的训练不仅只为了积累,也让学生逐步明白这些成语该如何运用。在不断尝试写句子中,让成语归我所用。
2 根据语言现象,拓展提升
小学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老师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或整篇背诵下来。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也算是古而有之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背诵和内化之间往往欠一座衔接的桥梁。没有经过内化的语言只能浮于表层,不会进入孩子的心灵,不会成为他的个性化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和关键的语言点,通过造句、说话等语言形式,仿句式、仿语言、仿意境,让学生在实践语言的过程中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会达到一举数得的成效。
2.1 仿句式
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语言特点,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抓住些特有的语言现象,实现关键句的转化。让学生学会用不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得之有法。
《爬天都峰》中有这么一句:“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峰的高,爬上天都峰的不易。教师用“啊,_______这么____,_______哩!”的句式在课堂上练习说话,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双重目的。
《小摄影师》中关于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的使用是学生要学会表达的。
(1)“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2)“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3)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让学生模仿这种对话方式来造句,在一开始接触到这样的形式就进行相关的练习,往往令学生印象深刻。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会了对话指示语的不同位置的表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对话的运用就显得得心应手;反之,没有学会的学生常常会在作文、作业中反复订正且积习难改。
2.2 用空白
文本中通常有留白之处,它们既是文本的意韵未尽之处,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处,设计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在丰富内心体验的同时,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风筝》一课的最后一段这样描述: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省略号给予了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学生一起体验:我们最后找到幸福鸟了吗?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如果能说出“快乐”或“垂头丧气”的语气,要予以大力表扬。这说明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言表达之中,不但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提升了自己的言语表现力。
2.3 设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特定的情境,安排说话或写的练习,让心灵的倾诉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再空洞乏味。
《秋天的雨》中,几个段首的总起句是让学生进行总分段式描摹的好例子,如果只是把造句局限在给带点的词语写句子上,学生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文中“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总起句之后作者对秋天有的各种颜色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了描摹: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把“五彩缤纷”这个词写得淋漓尽致。
“秋天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她来到公园,公园里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她来到田野,田野又会怎样迎接她?她还会到哪里?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写句子。
学生在自己用笔描绘的美景中徜徉,轻松愉悦地掌握了一种构段方式。这样的循环往复,还怕学生写不出好的句子吗?
[1]王时彬.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方法初探[D].苏州大学,2014.
[2]刘宗林.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徐琳玲.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6(9):154.
G623
A
2096-4110(2017)04(b)-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