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涯海角一水兵
——解读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海测兵履行使命的铿锵足迹

2017-03-12杨新明尹绪晓

国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气垫船浅滩滩涂

本刊特约记者 杨新明 尹绪晓

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航行看海图。而要在苏北大浅滩附近海域航行,却主要依靠往来渔船“船老大”多年来口口相传的航海经验。因为这里的海图已经失效了整整38年!

沧海桑田。昔日的苏北大浅滩,曾是一片险礁荒滩,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38年前第一代海测兵在这里绘制的海图,为沿岸地区布局规划提供了精准依据。当地经济日新月异,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38年过去了,苏北的滩涂分布却不复如初。不一样的沟壑纵横、错综复杂,不一样的水深环境、地形地貌。

苏北大浅滩变得再次陌生。

如今,整片海滩郁郁葱葱,遍布乡野的别墅,充满着“向海而生”的村民靠“海”致富的传奇,却也不时传出船舶渔民意外失事丧生的悲剧。

38年前,老一辈海测兵

近年来,江苏省测绘、渔业、海洋等地方政府部门,曾多次试图将这片滩涂区纳入全面测绘方案。但由于技术层面和人力资源层面困难重重:新技术应用不成熟、精度尚未达标,而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由于大面积滩涂整体施测异常艰难,导致苏北浅滩测量工程迟迟无法有效推进。

海测兵接过了这项重任。攻坚克难、挑战未知领域,是他们的执着追求和光荣传统!

① 数据采集作业

② 在泥潭中测量

③ 驾驶气垫船测量

④ 海上固定点测量

⑤ 攀岩测量“制高点”

⑥ 海上测量作业

⑦ 风浪中前行

⑧ 工作一丝不苟

⑨ 攀爬在陡坡上

38年后,配置了各类新型测量装备的新一代海测兵整装待发,开赴这片故土,再一次开疆拓土,将苏北大浅滩这片“迷途”一步步化为“通途”。

那些年我们一起爬过的泥滩

近年来,海测官兵在海测一线的不断实践中,见证了滩涂测量技术的一次次革新进步、升级换代——

1.0版本:“五体投地”法滩大、流急、潮差大……苏北大浅滩曾被国外专家断言为“不测之地”。为了填补海图上的空白,早日扫清舰艇通航的障碍,官兵们扛起测量仪器,一头扎进了那片“生命禁区”。在一望无际、完全陌生的滩涂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滩涂测量工作必须由两人搭档,因为稍不注意,随时可能随着怪潮陷入滩涂里,“五体投地”般匍匐作业,便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既要精准测量,也要加强观察瞭望,在危险的情境,团队作业要求无缝对接。

2.0版本:气垫船“飞驰”法这几年,随着气垫船引入滩涂测量领域,测量效率大大提升:在平坦无际的滩涂区,海测兵驾驶气垫船飞驰而过,仪器也快速完成了测量数据的搜集。然而,气垫船有优势也有缺点:遇到地形复杂的滩涂需要人力辅助。随船保障的地方工程师说,在地方测量十几年没遇到过苏北大浅滩这样复杂的情况。一次,他脱去衣裤跟着下泥潭,才拼尽全力把气垫船拖出来。遇到这样的情形,还需要滩涂拖拉机、浮筒作业等多措并举,才能实施有效抢修。

3.0版本:无人机航拍法有些测量区域,面积小且呈碎片化分布,人迹难至、地形复杂,难以深入推进。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传统方式测量,官兵随时要接受复杂恶劣环境的挑战,甚至面临生命危险。难点即为突破口,在这具有高度风险的测量领域,无人机航拍正在凸显质的飞跃:360度全方位、无死角,不受海况潮流影响,可以有效解决人迹难至、地形复杂的滩涂区域的测量问题。如今,经过培训和实践,新一代海测官兵已逐步掌握了利用高科技施测的能力,与危险泥潭打交道的次数也将随之减少。

治疗晕船的一剂“猛药”

由于任务需要,海测官兵外出作业都是租用地方渔船出海测量。而提及这片海,就连具有数十年航海经验的老渔民都噤若寒蝉,他们明白这片海域有多可怕:不久前,测区附近就有一艘渔船在执行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中,由于对滩涂区域的海况和水下地形不掌握,导致7人死亡的惨痛事故;去年还出现过数亿造价的工程船在这里搁浅,由于援救船只迟迟无法开进,最后这艘船就硬生生地原地报废了。

笔者跟随执行近海水深测量的官兵一起登上渔船,测量17号海图所在浅滩。中队长沈国康介绍说,不少船只曾搁浅在这片浅滩,也死过不少人。这片海域的潮差特别的大,而且地势复杂。有时前面水深还是十几米,可突然就会变成一两米。

渔船刚出闸口,就进入“大风浪航行”:2米的海浪会轻易地盖过小渔船,上面浪向不定,下面水位高低相差悬殊,一不注意潮流动向就有可能使船“坐滩”搁浅。

一次停车作业,渔船被一股疾速退去的怪潮带转了向,当即卡在较浅的泥滩上,情况十分危急!对于小吨位的渔船而言,搁浅意味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潮水退去后,渔船停在滩涂“断层”,正向另一侧渐渐倾斜,此时船的左舷一侧已是泥滩,而右舷一侧便是海水。时间就是生命!全员迅速下船把锚固定在滩涂上,锚绳绑在船尾,这时船头才开始缓缓向下滑去。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打足12分精神,“晕船”的感觉也被吓了回去,紧盯潮流变化,在一次大规模潮流间隙修正方位。直到凌晨一点,渔船才得到了平衡、脱离危险。

惊恐之余,还真有些后怕。沈国康说,这片海域,时常会出现怪潮等自然现象,未知因素很多,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船只很容易受到怪潮影响而发生瞬间沉船的事故。

类似生死一瞬间的事,海测兵经历的真不少。副中队长肖强带领的分队甚至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考验。“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晕船这件事变得不值一提”,在笔者所顾忌的“坐船晕不晕”这个话题面前,肖强如是说。

在一次乘气垫船执行滩涂测量时,突如其来的暴雨将能见度降为10米以内。由于气垫船动力来自尾舵,而当时大风抵消了尾舵动力,导致气垫船沿着风向被吹到了深水区、无法控制,险情接踵而来:风浪进一步增大,能见度越来越低,气垫船与两条作业母船先后失去联系。大浪对着船头猛烈冲击,船只前面的玻璃钢挡板直接被浪打断了,气垫船开始进水,眼看着水就要没过驾驶员的腰部,情况已然万分危急!分队一位“重量级”战士肖清泉,情急之下往船后面发动机处一跳,接着分队长也加入进来,船体才得到了平衡……20分钟过去后,能见度逐步恢复,驾驶员把船只调整了方向,慢慢修正航向,顺着风浪一点点挪动。又过了半个小时,终于行驶到了泥滩,所有人员都爬到了泥滩上,刺激过大的心跳才慢慢地缓了过来。几位受不了高速气垫船的新同志“经此一役”,也忘却了“晕船”的滋味。随船保障的地方工程师感叹:“跟你们部队一起干活,就跟打仗一样,等回去可以跟孩子说,爸爸也是跟解放军一起打过仗的!”

我们有个“海陆空”三栖明星!

在谈及谁的本领大、谁的技术过硬时,官兵们异口同声:“王双喜博士!”

“他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改进软件、进行各种钻研,每个分队外出测量发生了技术上的问题,都能在王博士这里得到解决。仪器坏了,他能修理;数据出现问题,他能发现并及时修复……总之,在我们水深、陆测、航测‘海陆空’三个领域,王博士就是我们的‘三栖明星’”。“水深测量分队有一套单波束测量仪器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效率,王博士临机应变,把多波束的仪器改装到单波束上去,调试成功并且完全能够使用”“中队有新的仪器或是新软件,王博士都是第一个接手的人,同时还组织人员对新仪器的培训和授课,并把英文版软件改版成汉语版,给中队官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海测兵这个团队,工程师王双喜就是活跃在官兵心间的“核心部件”。怀着一份好奇,笔者决定走近王双喜博士,想要见识王博士都有哪些绝活。

一进到王双喜的房间,仿佛置身厂房:除了各类仪器就是电脑机组。工具琳琅满目:万用表、工具箱、电路板等,还有许多待维修和保养的仪器设备。这些对于王博士而言,都是他的“宝贝疙瘩”。

航空摄影测量,他是“种子选手”;沿岸地形测量,他是“装备突击队”;近海水深测量,他是“百事通”……在官兵眼里,交到王博士手里的疑难故障,“除了时间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谈及王双喜,四级军士长陈德民动情地说,“以往的验潮仪布放作业危险系数很高,遭遇大风浪时,作业人员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幸亏王博士在首次使用该型设备中不断摸索改进了作业方式,优化了系统,进一步解决了布放问题。自此,4个水深分队的作业模式同步得到改进”。

官兵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维修技术哪家强,测区就找双喜‘王’”。

一次,官兵们在使用研究所编写的水位改正软件过程中,发现声速改正环节存在一个问题。一边是任务时间紧迫,一边是等研究所专家来测区指导往返耗时过长。王双喜选择第一时间跟研究所反馈,帮助他们寻找出软件中的漏洞,并自行进行了软件的改正。

“大力气”到“大数据”的华丽转身

以往,测量区域都要临时架设验潮站,海区条件不同,架设方法也不同。有的验潮仪投放在测风塔的下面,十几米高的测风塔要人爬到上面,测风塔受到风力的影响,再加上人的重量就会大幅度晃动,就算是绑着安全绳,让人看着也不免心惊肉跳。

架设验潮站不易,回收也很难。一次出海回收验潮仪时,遭遇海上大风浪,两个400斤的铁锚前后各一个用绳子固定在铁架子上,利用锚下海的自身重力带动验潮仪的回收。由于风浪较大,作业过程中船体受到风浪影响,船身晃动的幅度和频率高低不一,3米多高的吊臂受船晃动和拉力的影响被拉断,顺势向着船的一侧倒下,并把船上的缆绳砸断,船锚瞬间带着缆绳掉进海里。四级军士长蒋为明当时就在吊臂的下方作业,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分队长曾纪果断出手,将蒋为明用力一拉,两人倒向船体的内侧,而重达一吨高3米的吊臂瞬间砸在了船体外侧,掉进了海里。教导员宋健补充说,多亏分队长及时、果断出手,要不然蒋为明就算幸免掉臂的砸伤,也会被缆绳拖下海。

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危险,还对官兵体能提出了很高要求,稍不注意,便有陷入泥潭的危险。如今,借助王双喜改进的无验潮测深系统,有效降低了投放设备的险情。

无验潮测深系统,这种全新的测量模式的作业效果得到认证后,中队便组织官兵开展系统培训,并通过长期的外业测深任务,把以往外业的各种繁杂的流程进一步精简,外业测量就大部分转移到了内业分析上来了,官兵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业数据资料的处理环节,使得数据的质量和精度比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从靠“大力气”到靠“大数据”的华丽转身。

2016年,验潮测深系统在测量中有6台无法回收,装备效率保证不了,还影响了工作进度。对此,王双喜进一步改进了验潮仪的回收方式。2017年,通过为验潮仪加装网位仪、套装架等措施,实现100%的回收。由于外业时间的缩短,作业效率也较以往提高了近5倍。

猜你喜欢

气垫船浅滩滩涂
霞浦滩涂
浅滩海域桥梁深大基础施工技术
上岸的鱼
滩涂上的丹顶鹤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知道深水区就够了
只需要知道深水区就够了
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