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防教育
——访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陈舟少将
2017-03-12孙永钰
周 洲 本刊记者 孙永钰
陈舟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国防建设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和发展国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请谈谈如何从战略的视野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防教育?
陈舟: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国防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战略背景和基本内涵?如何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专访了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陈舟少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主席多次指出,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也就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也就越多。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目标就没有保障。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准确把握国防教育面临的新时代特征,应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道理,自觉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富国强军之志、崇军尚武之行。要往心灵里注入精神,教育引导每一个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保家卫国,矢志民族复兴;往骨子里注入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和基因,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往脑海里注入知识,通过持续不断地教育和训练,使全民掌握国防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尚武本领;往肌体里注入活力,汇聚正能量,始终保持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往意识里注入责任,把每个人与国家兴亡、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国防教育高度重视,依托多种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请谈谈这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就?
陈舟:习主席多次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将国防教育作为激发全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亲自领导、设计和推动改革,军地按照占领主流、延伸阵地、全面覆盖的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开放、互动的国防教育体系。从宣传方式上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国防教育;利用国防教育日、军营开放日、征兵宣传、阅兵等重大活动,通过组织群众深入军史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多种形式,激发广大群众自觉热爱国防、支持国防、献身国防。特别是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9月3日,国家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7年7月30日,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2017年10月12日,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等等,这一系列以上率下开展的以爱国主义、强军兴军为主题的重大教育活动,对培养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宣传手段上看,各有关单位积极利用手机网络、微信、微博平台等新兴媒体,把国防教育融入影视创作、文学欣赏和艺术熏陶之中,融入军民双拥共建、全民国防培训之中,使国防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比如,前不久热播的《战狼2》《空天猎》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这些措施加强了国防教育宣传与舆论引导,既有利于培育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拥军情怀和爱军尚武精神,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也有利于增强部队官兵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指出党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如何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
陈舟:习主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的领导,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当然也包括了党对军队及国防的领导。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活动”。2017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显然,国防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刚性的制度约束。
我军历来强调“兵权贵一、军令归一”。党和国家共同设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对军队的领导职能完全一致,既能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又恰当地规定了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军委主席负责制,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军队实行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民武装部,实行军队和地方党的委员会双重领导制度,也从体制机制上为党全面加强国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防教育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集全民智慧,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保党的重大决策在国防教育领域落地生根。
记者: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要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对国防教育的深刻指导意义?
陈舟: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既升华了我们党对军事指导规律的认识,又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军队的根本职能就是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我军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强化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这就离不开巩固的国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卫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不仅要有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而且还要有全体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时刻准备打赢战争的坚强意志。无论是革命战争的胜利,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祖国边疆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都深刻昭示我们,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品质,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始终是打赢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凝聚全民战斗精神上强大起来。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筑牢精神长城,才能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能打胜仗提供坚强保障。
记者: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形成新挑战。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国防教育对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哪些现实需求?
陈舟:“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由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的。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习主席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这个重要论述把国防教育上升到治党治国重大原则的高度,为国防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时刻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我们越是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越是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国防教育应该从不同侧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解读,引导干部群众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安全形势,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认清复兴过程中内外矛盾交织的联动性,认清敌对势力对我遏制围堵的不可调和性,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记者: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国防教育的全民特征?
陈舟: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一再证明,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军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和平建设时期,军队要发展,人民是后盾。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从人民群众中获取丰厚的营养、智慧和力量,国防和军队就会稳固而强大;离开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军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基。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战争形态怎样演变,人民战争都不会过时,“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永远存在于民众之中。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全民为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必须大力弘扬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的优良传统,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界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记者:“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经被十九大列为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大战略之一,新时代我们在国防教育中如何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陈舟:富国和强军,是国家发展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能错位和割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策。开展国防教育,增加全民国防意识,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全面理解习主席关于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突出国防教育顶层设计,自觉将国防教育融入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国防教育和国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格局。从军队的角度看,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辩证关系,自觉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强国梦、强军梦的大目标下来思考,把国防建设放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局中来推进,把教育内容融入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之中。从地方角度看,把国防教育放到国家发展大局来展开,发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积极开展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等活动,推进军民密切联系、军政精诚团结、军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