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知识的表达可以“图像化”

2017-03-12徐俊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波折思路图像

【摘要】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阅读方式的转变呼唤知识的图像化,这对于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巨大的。图像化知识的直观性、序列性、趣味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选择习作素材、理顺表达思路和学会有序表达,这对于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习作知识;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13-03

【作者简介】徐俊,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211100),一级教师,南京市江宁区骨干教师。

习作知识对于提高习作教学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将习作知识图像化则能更好地为此服务。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上看,形象化的思维与形象化的感受依旧是他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呈现世界的主要方式;从时代发展的特点来看,人们的阅读也出现了多元的趋势,其中对“图像化”阅读的依赖“似乎超越了文本阅读”。(叶黎明语)因此,教师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高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习作教学中努力生产出直观形象的、简单易懂的图像来呈现习作知识,对于促进学生习作的能力,提高习作教学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习作图像化知识”,即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用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将习作想法“画”出来,通过对写作思维的细致分析与逐级展示,帮助学生在习作中甄选材料、理顺思路、创意表达。

一、帮助学生甄选材料

习作内容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难点之一,换言之,缺乏可写材料或是有材料不知如何选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相对封闭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使儿童感官不够灵敏,想象力缺失,缺少对生活的关注;二是多数学生对习作还是有畏难情绪的,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确定写作内容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浅显直观的图像化知识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选择材料。

在一次习作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习作题“XX的趣事”,具体的要求是:“通过对亲身经历的‘趣事加以描述,完成一篇习作,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处理恰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伊始,学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童年”,童年中固然有许多值得回忆的“趣事”,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或者大多数局限于这个范围,写出来的习作难免缺少新意。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发散思路:顺时间轴看,可以有童年的经历、现在的故事;从地点轴延伸,可以发生在校内、家中、校外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打开,由此梳理了很多有用的写作材料(如图1)。在交流讨论中,同时也区分和舍弃了很多不够恰当、不切题意的材料。

通过以上这样的导图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梳理

了思路,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的独特视角,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套路。

二、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就是文章的思路。无论阅读理解还是进行文章创作,把握住准确的思路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帮助学生理顺习作思路在习作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内容。以写人类的习作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均有,习作要求理应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过教材中的处理还是比较模糊的:苏教版三上习作《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抓住特点,抓住典型事例,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而到了六年级下学期的习作课堂中仍然没有跳出这些要求。因此教师在具体呈现习作知识时必须要考虑到年级的差异,确定每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帮学生理顺习作思路,而不是只以简单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来包治百病。以苏教版五下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为例,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在执教这篇习作时,紧扣关键字“能”,通过例文阅读、范文品读,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的前提下展开师生的有效对话,归纳出这样的图像化习作知识(如图2),导引着学生的思维由笼统模糊走向清晰精细。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是大家们写作的气象。启蒙阶段的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文章是有思路的,把握好这个思路,就可以去发现和认识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帮助学生有序表达

“文成思之半”,虽是古人的感慨,也依然是如今学生习作表达中的困局,因为每一次书面的表达都是一次自我的提升,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文从字顺的表达应是习作教学追求的普遍要求,借助图像化的习作知识,使清晰有序的表达成为可能。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生动的文字,有趣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等都很让他们着迷。不过,作为学生习作的指导者仅仅看到这一层似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发现这类虚构故事创作的基本要素,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通过阅读参照,学生熟悉的很多经典童话故事,基本上都呈现了这样的情节虚构技巧:精彩的故事情节=波折1+波折2+波折3。如《白雪公主》中,王后希望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她遇到的大麻烦就是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于是王后采取了三次卑劣的手段:用绳勒(波折1)、用毒梳子(波折2)、用毒苹果(波折3)试图除掉白雪公主,靠着这些“波折”(如图3)来推动,使情节曲折生动。

对故事情节提炼,可以用简单的图像化知识加以呈现,学生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写作。根据“导图”的指引,表达自然要顺畅得多,清楚得多。

当然,也可以在这个“路线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或者改变。比如笔者组织学生自由创作《笨狼历险记》系列故事,在“波折”的设置上又一次进行了“二元化”的处理,也即造成波折的人物形象不再单一,这样一来,故事的可读性和情节的曲折度大大增加,童话的写作有模有样,学生创作的热情日渐高涨。

四、帮助教师精准讲评

习作讲评的现状大多仍旧是遵循着“写后反馈”这种做法,其弊端主要有二:一是反饋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就像写人的习作那样,常常是“有没有抓住特点?有没有抓住典型事例?有没有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这样一些“正确的废话”来反馈。二是反馈时间的滞后性。通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后到教师批阅结束来进行讲评时,很多学生甚至忘记了自己习作的内容,此时的种种讲评,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西方有学者在写作教学的研究中获得了一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其中有一条值得我们格外关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提供反馈是有效的,写后反馈几乎无效。”(叶黎明《对写作及教学的误解与匡正》)由此可以看出,在指导过程中当堂即时的反馈才是有益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而基于图像化的习作知识进行当堂讲评,是建立在了“一课一教”“教什么评什么”的操作基础上的,因此针对性更强。

如在苏教版五下练习2的读写结合课例《畅想未来》,在教学中以范文呈现的方式,在师生探讨中研究出介绍未来事物的主要特点,教师将此习作知识用图像化的形式(如图4)加以呈现。在师生的现场交流评点时,教师紧紧围绕“外形描写哪里很奇异?”“哪些功能很奇特?”“哪些地方充满奇幻色彩?”展开,教评一致,让有效评讲落地生根。

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我们的习作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儿童发展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直观生动地开发写作知识,而图像化知识的生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在写作课程与教学知识的开发时,写作中的许多问题才可能逐一得到有效解决,写作教学的专业性才能得到切实呈现。

猜你喜欢

波折思路图像
高山雪峰历险记·(第4章)波折重重
A、B两点漂流记
爱的波折
耐撕
十字路口
我的思路我做主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