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析
2017-03-12王永莉
[摘要]生态文明是更高级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虽不断提高,但整体还比较低,各省区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明水平差异也较大。为此,需健全促进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体系,大力发展林业和相关优势生态产业,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并充分发挥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等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林业;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1-0022-10
作者简介:王永莉(1968-),女,四川蒲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等。四川 成都61004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而生态文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赢,则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协调我國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宏伟战略目标。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外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从生态民主、生态伦理等环境正义角度提出的(Roy Morrison,1995)[1],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刘思华,2008)[2](P.18-30)。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列入党的政治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贯彻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十三五”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成为近两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识,已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文明形态,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逐渐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3](P.98-101)。它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全部进步状态,国外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等,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文明发展演进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等的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4](P.6-8),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作为更高级社会文明生态化表现的生态文明,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贯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形成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及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即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民族8省区,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国防安全、生态保障、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东部和全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地区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率依次为40381元、26178元、8824元和466%,分别占同期全国水平的818%、839%、773%和831%;同期该区域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2%、436%和442%,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和低63个百分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十分强烈(表1)。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11;(2)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3)2014年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http://www.ceweekly.cn/2014/0716/87178.shtml,经济网;(4)张欢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5)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 2015,7.
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表1)。2015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平均达2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1%。但新疆(47%)、青海(63%)及宁夏和西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末位。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达6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17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5%和273%,尤其是内蒙、广西和云南等达20多个,西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高达35%,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禁止开发区,是绝对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此众多的禁止开发区,唯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其禁止开发区的主体生态功能发挥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除西藏外,西部民族地区其余7省区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平均降幅分别达458%和69%,前者占全国平均降幅的82%。其中,宁夏是全国唯一万元GDP能耗上升的地区,新疆是全国万元GDP电耗水平上升最高的地区,高能耗使其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众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根据我国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中,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主体功能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主体功能区等制度,有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008年底,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全国436个县级行政区。而西部民族地区至少涉及16个,包括6个防风固沙型、4个水源涵养型、4个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和2个水土保持型,覆盖该区域145个县(市)①,不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数量众多,且涉及面积广泛、人口众多。如内蒙至少涉及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其余新疆有3个,云南、西藏、青海和广西各涉及2个,贵州和宁夏各1个。
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生态产业,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
3.生态文明建设对防治西部民族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内蒙、西藏和青海是我国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底,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约为261万平方公里和17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②。其中约96%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依次分布有107、61、43和19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近88%;约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依次分布有75、41、22和13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的近87%。不少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还非常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惟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比较低下,地区间差异也较大;虽拥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丰富的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但其生态资源的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国100个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步伐。
2013年12月我国确定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共5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3个;2015年12月确定的第二批共4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又增加了9个,共计有22个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每个省区至少有3个③。除贵州、青海和云南是全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外,还包括新疆的玛纳斯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哈巴河县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广西的玉林市、瑶族县、桂林市和马山县,内蒙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宁夏的永宁县、吴忠市利通区和石嘴山市,西藏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市。
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余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一样,围绕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及领导干部考核等方面,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中,云南、贵州和青海作为全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展开先行先试,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等。云南和青海还积极参加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实践,从各方面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的展开,虽没有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5](P.32-36),但国内不少学者已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和不尽相同的方法来评估全国各省区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依然较低,且省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表3)。
从上表不难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其省区间生态文明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水平相对领先,这可能与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和旅游产业较发达,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西藏和青海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不同指标衡量的生态文明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但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等形势非常严峻,排名差异也较大。而宁夏、贵州和新疆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落后型,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均面临严峻形势。所以,西部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的迅速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分布不平衡。为充分发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从2014年到2015年底,我国评选出第一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共295家。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第一批有21家、第二批27家共48家入选,占全国总量的1627%。其中除西藏没有一家外,广西13家、云南10家、内蒙8家、新疆7家、贵州4家以及青海和宁夏各3家⑤。尽管与东部和中部相比,如最多的福建就有21家,西部民族地区差距比较大,但该区域依然具备一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其中,国家林业重点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的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林业资源优势,而西藏、宁夏、青海等省林业资源优势不明显。
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林业资源分布不均,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林业第一产业比重太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林业总产值迅速提高,但林业资源分布很不平衡。2013年西部民族地区林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237%,其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59%、935%、1071%,仅有广西、云南的林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⑥。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排在前5位的皆在东部,其中第一为广东,达5,595亿元,广西位列全国第六。该区域林业总产值在500亿元以下的则有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4省区⑦,西藏、青海分别仅有356亿和219亿元,名列全国末位。
而林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林木育种和育苗、木(竹)材采运及林产品采集等,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涵盖为林业生产服务的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农林牧渔服务业。2015年我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已优化为33%、51%、16%⑧。2013年我国同类指标为34%、53%和13%,同期西部民族地区的同类指标为68%、21%和11%。该区域林业第一产业占比高出全国同期水平34个百分点,超出幅度达100%,林业第二产业占比却非常低,只及全国同类水平的396%。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林业第一产业比重高达80%以上,而青海和西藏的林业第二产业分别为0和6%,林业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林业资源分布不均,且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矛盾尖锐
被称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产业,能有效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截止2015年10月,全国共有213家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西部民族地区共有33家,占全国的155%⑨,其中新疆9家、云南6家,贵州、广西和宁夏各4家,内蒙、青海和西藏各2家。
2015年底,我国旅游总收入达1401722亿,占GDP比重为610%;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依次为贵州351282亿、云南328179亿和广西325418亿,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比重依次为3345%、2392%和1937%,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区域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表4)。
与东部和全国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等还比较落后,尤其是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占比不高,独占性非常强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有的地区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很尖锐等,旅游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共同难题。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至少要包括树立全球视野、转变观念、注重道德价值和增强“生态自觉”等[3](P.98-10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需要我们在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指导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等特点,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西部民族地区要转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观念,健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迈进生态文明时代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6](P.29-33),其中之一就要求人们形成全套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所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等相关制度,同时要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正式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也要用生态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来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方面要通过生态政治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和人口与土地等政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设,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政治文明水平。为此,既需要中央政府把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生态服务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核算和评价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破坏处罚制等相关生态文明干部考核体制。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更应如此。所以,中央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区域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对生态承载力较弱的西部民族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其生态治理投入和保护力度;并从全国层面进一步完善国土生态空间开发分级控制和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考评制度。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则要探索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地方法规提高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执政能力,逐步提高生态政治文明水平。
另一方面,中央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既要借助学校教育、社区街道等渠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各种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向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宣传和传播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及相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网站,促进企业生态化生产,促进全社会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及节约能源等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逐步提高區域的生态社会文明水平和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而目前的生态文明网站大多是面向全国的,如发改委生态文明建设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网、中国生态文明网等;专门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站,目前仅有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网。还可把相关生态保护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目标和对地方政府的生态考评等,通过专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站和传统媒体等,定期向社会公开,全方位、多渠道推动生态社会文明建设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优势生态产业
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努力寻找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稳定增长之间的平衡机制,在确保经济增长带来益处的同时,尽量消除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为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承载能力大小等,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原有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其生态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要对其各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各自的资源环境等特点,突出区域区位特色,尽量选择能协调好区域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生态产业时,还要严格受到中央关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中的产业选择和发展限制,尽量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旅游旺季拥挤而淡季资源闲置等季节性特点,国家公园体制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有诸多不明朗的因素。如何在保护好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
该区域另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则是生态农(牧)业,即采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提供各具特色的生态农牧业优势产品。2015年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15%的有4个省区,依次是新疆163%、贵州156%、广西153%和云南15%(表1),而全国同期这一指标仅为9%。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原有畜牧业种植业等发展基础,选择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等,生产和提供符合当代社会需求、拥有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技术的相关农牧业产品,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比如贵州的高地绿色农业和新疆的优质红枣、葡萄和牛羊肉等,均能有效提高区域的生态物质文明水平。
2015年9月我国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现在分部门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⑩。这给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道路依然漫长。
(三)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林业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快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调整和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为此,该区域既要进一步加大林业投资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协调好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的关系等,不断提高林业总产值;还要积极参与我国森林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主动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成林业经济优势,提高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其中,中国森林食品认证(Chinese forest food certification ,CFFC)是指产品原料源自于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森林食品。2015年2月,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发布《森林食品认证标准》,目前可认证十二大类的森林产品。截止2016年6月10,我国获得森林食品认证最多的是黑龙江(35种)。西部民族地区中,新疆有1种、广西有6家企业的12种食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云南有9家企业的36种产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这些CFFC获证企业和产品的增多,可同时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区域林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时提高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于2001年开始启动,2009年正式颁布《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启动国际互认。目前中国森林认证范围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及产销监管链认证、竹林认证等6种,有效期为五年。截止2016年6月10日,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广西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这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及其森林产品,同样会提高和扩大其林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国内外相关森林产品的消费和出口,有利于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西部民族地区其他省区也可通过这些认证,进一步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
(四)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探索
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逐步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累积经验,提高区域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其中,贵州、云南和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大省,要以各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贵州在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4年5月贵州通过并率先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通过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云南早在2014年就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同年11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14年10月《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提出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目标。
2015年6月,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青海与北京等9省市被获准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同意试点省市各选取1个区域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云南早在2008年就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先后获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等8个国家公园。2015年12月,青海编制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青海也于同年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等多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践。
西部民族地区的其余省区,也要根据本省区生态资源环境特点和原有生态文明水平,借鉴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动省级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主动提升各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西部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生态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伦理道德和宗教文化等,本质上属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區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7](P.94-96),与中央和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度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其中,西部民族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以及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低下的生产技术和产出水平之下,必然累积了很多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经验、风俗和生产行为习惯等。这既包括宗教文化信仰,也包括西部传统文化中生态安全的文化资源,如涉及生态技能经验、生态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生态安全思想[8](P.92-96)。为此,要充分挖掘西部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累积起来的保护神山圣水、勤俭节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各种文字思想记载和行为模式习惯等,放到西部民族地区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广泛宣传、传承更新并发扬光大,进一步树立和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低碳环保节能等现代生态理念和行为习惯,形成自觉保障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体系,共同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注释:
①2010年12月“國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②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846955.html2015年12月29日。
③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第一批、第二批,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5/content_2694273.htm,中国政府网等.其中,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加上此前批准的福建省和浙江省湖州市,第一批共计有57个地区,全国两批共有102个。
④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系列谈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4483/content-745371.html,中国林业网。
⑤根据中国林业网“首批和第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整理,其中西藏没有1家入选,http://www.forestry.gov.cn/.
⑥2014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763186.html,中国林业网.
⑦吕永来.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及其结构分析,均按当年价格计算,http://www.forestry.gov.cn/main/225/content-694652.html,中国林业网.
⑧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跃居世界首位,http://www.wood365.cn/news/newsInfo_203946.html,中国木业网。
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旅游名录”数据整理,http://www.cnta.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42887.
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ccchina.gov.cn/Detail.aspx?newsId=55516&TId=60,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中国森林食品认证中心,http://cffc.eco.gov.cn/approve/srvPage?pageID=Menu_main.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介绍,http://www.cfcs.org.cn/zh/defined-view/7.action?menuid=797.
认证企业查询http://www.cfcs.org.cn/zh/findcompany.action,中国森林认证体系.
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http://www.gov.cn/xinwen/2015-09/22/content_2936389.htm,中国政府网.
林玟均.2015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述[N].青海日报,2016-01-06.
骆晓昀.瞭望东方:解密国家公园“九省试点”,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zx/mtzd/2015821/147702.html.
参考文献:
[1]Roy Morrison. Ecological Democracy[M].Boston:South End Press,1995.
[2]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
[4]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11).
[5]易杏花,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13,(18).
[6] [美]克利福德·科布,王韬洋译.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7]马丽雅.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非正式制度[J].攀登,2015,(5).
[8]孙锐.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安全思想探析[J].学术探索,2015,(4).
收稿日期:2016-09-30责任编辑:王珏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7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