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女子班的发展优势研究
——以昆明市女子中学“春蕾班”为例
2017-04-20张小雪
张 小 雪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云南省民族女子班的发展优势研究
——以昆明市女子中学“春蕾班”为例
张 小 雪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以昆明市女子中学“民族女子班”为例进行解析,研究显示民族女子班具有社会和教师高度重视、教学资源高度占有、多元文化知识更易获取等民族优势,以及教育理念凸显女子特色、学习氛围凸显单纯性等女子单性教育优势两方面。结合昆明市女子中学春蕾班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对策以提高少数民族女子集中教育的优越性,壮大云南民族女子班,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女子教育提供参考。
云南少数民族;民族女子班;春蕾班;优越性
民族女子班,指在女子学校或男女混合学校里单独设立班级,面向少数民族女子招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针对性教育。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均等,导致区域民族教育优势不足,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集中优质资源,将云南少数民族女子进行集中教育,结合“春蕾”计划为其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女子集中教育的优势。
一、云南省民族女子班的现状
云南省民族女子班目前只在昆明市女子中学高中部设立了一个班级,这在数量上显然处于劣势,是一种实验性质的民族教育。从高考成绩看,该校省春蕾班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本科上线率连续都是百分百。为解决贫困女童的失学问题,国家从1989年开始启动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为目的的“春蕾计划”,开设“春蕾班”。昆明女子中学高中春蕾班是1997年在云南省妇联督办下开设的,全省唯一一个招收各地州县学习成绩优异的农村贫困高中春蕾女童的机构,在全省的春蕾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昆明市女子中学的民族班是指云南省春蕾班(简称省春蕾班),这是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与校园合作并结合社会慈善团体共同培养民族女子的教育方式。
二、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的优势
(一)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的民族优势
基于昆明市女子中学的实地调查,通过对民族班与非民族班现状对比分析,以求证云南省民族女子班教育上的优势。昆明市女子中学是云南省女子学校的典范,昆女中的民族班是指省春蕾班,由云南省各地少数民族女子学生组成;昆女中的非民族班是指城市女子班,由昆明市周边地区学生组成,汉族学生为主。
1.社会的高度关注
女子的教育意义与发展关乎国民的整体素质,历来得到关注;少数民族的教育则关乎民族团结与发展,国家必须重视其发展。民族女子班集两者于一体,其自身的特殊性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主要包括:(1)政策支持。在招生方面,由省妇联负责招收云南省各地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考生于昆女中就读,免除学费和住宿费。(2)人文关怀。多以节日慰问的形式给予关爱,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爱心群体组织来到昆女中与春蕾学生一起度过,让独在异乡求学的孩子们不再孤单。(3)资金资助。昆女中的民族女子班获得方面的帮助,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等。据一位春蕾生回忆,在2011年她高中毕业那年,云南省昆明市农村信用社和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对考取一本线的学生授予五千元的奖学金,助力春蕾学子实现大学梦。
2.教师的高度支持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占据着重要地位。据观察,昆明市女子中学的高中班教师更乐意教授省春蕾班,因为是少数民族班级的原因,班上多数学生享受国家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提高了春蕾班的升学率,也提高了教师的绩效成绩,更有利于教师晋升等。主观因素上,昆明市女子中学的教师对省春蕾班的学生评价极好,师生关系甚为融洽,老师喜欢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则感恩于教师的关爱。从昆明市女子中学一位教授省春蕾班的老教师处了解到,她的教学生涯多半与春蕾生打交道,她说省春蕾班的学生有吃苦精神、懂得感恩、班级团结,班里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个性鲜明、活泼好学,她很喜欢这些学生。师生像亲密的朋友,可以互相学习、互诉心声,已经构建成了“新型师生关系”。
3.教学资源的高度占有
教学资源,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的教学资源也涉及到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人、财、物等信息。本研究发现,昆明市女子中学的春蕾班享受着本校最优越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最优秀的教师、最丰厚的资金支持、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等。
4.多元民族知识更易获取
作为民族女子班,该班级成员的多种民族文化知识的获得是顺其自然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一起生活学习,这也是生活的必修课程。2011级的春蕾班共有49人,其中就有20个少数民族,16个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而云南总共才有25个少数民族,春蕾班占据着80%。这为少数民族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目前并没有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学生的民族文化获取多以生活参与的方式。社会团体或学校组织一起庆祝节日;学生自娱自乐式的节日融入(指无组织无纪律无特点场所的生活式学习方式,例如傣族泼水节,学生们则在洗澡时互相泼水庆祝玩耍,向傣族学生讨教泼水节文化知识)等。渗透式的民族文化知识的获取让人印象深刻,便于理解接受。
表1 云南春蕾班少数民族学生情况表
(资料来源:于昆明市女子中学实地调查)
(二)民族女子班教育的女子单性教育优势
本节采取比较分析法,基于昆明市女子中学春蕾班和师宗县第三中学某高中班进行实地调查,对民族女子班与民族男女混合班进行教育状况的比较,分析民族女子班在女子单性教育上的优势,倡导女子单性教育(女子单性教育,指设立女子学校或女子班,进行单独的女子教育与培养)。
1.教育理念凸显女子特色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办学的灵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决定了培养怎样的人。基于对女子班和男女混合班的调查发现,男女混合高中班的目标是培养适应高考体制的中学生,其课程设置只是考试科目。女子班的目标除了高考外,还将“独立、能干、关爱、优雅”为特征的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的女性人才为教育发展方向。目前,昆女中针对女子形象思维强等特质,积极探索女子教育特殊性,做到“因性施教”,开设了外语教学、形体训练、艺术欣赏、女性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昆女中在周末设置日语课供女学生自愿学习,学校组织外语演讲、外语歌曲比赛等系列活动。妇联联合其他社会机构提供优秀女子外出游学的机会,例如每年暑假选取优秀学生去日本参观学习。目的就是开阔视野、培养国际化的女性人才。普通男女混合班则极少有类似机会,女生也没有特别的教育待遇。
2.学习氛围凸显单纯性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学校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本调查对象为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意义非凡,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也影响学生个人的高考成绩。实地调查可知,男女混合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更多,尤其女学生更容易受到爱情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懵懂期,学生渴望与异性相处,而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早恋严重影响学习。据师宗县第三中学某班班主任介绍,该校的高中班平均60人一班,每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昆女中的女子班平均50人一班,有早恋现象的也就5人左右,且该校为全寄宿制,更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据悉,在昆明市女子中学,省春蕾班的学习氛围是最好的,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都在为美好大学生活而努力奋斗。可知,民族女子班的学习氛围更显单纯性,更利于高中学习,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三、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民族女子班的教育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只是作为实验点小范围的存在,这种民族与女性双重特征同存的教育形式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情况展现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形式面临的困难,并就实际状况分析解决之道。
(一)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面临的困境
1.民族女子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断层现象
教育过程的断层是指教育的连续性被切断,被迫分成多个阶段,且阶段间的教育连接少,造成教育成果断层、质量下降。目前,民族女子班就面临着教育过程的断层。云南省的民族女子班设立于昆女中,这是本省唯一的女子学校,只招收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据昆女中春蕾毕业生的生活现状分析,小阶段性的特殊培养形式对女性今后的人生发展影响甚微。春蕾生的职业发展与普通学生的几乎相同,没有显性的发展优势。
2.民族女子班未得到社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我国自古就对女子存在偏见,称之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导致女子地位低下。直至封建社会瓦解,新中国成立,才迎来女子的新天地。女子走出了闺房,走上了厅堂,走进了学校。女子学校曾辉煌一时,而后应男女平等要求,导致如今只残留少许女子学校。昆明市女子中学是云南省唯一的女子学校,是云南省妇联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的“春蕾计划”而办起的少数民族女子班,旨在培养优秀女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男女同校的综合性学校已经根深蒂固,以致于女子学校的存在得不到社会的充足理解,人们对它持怀疑态度。
3.教育缺失对女子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女子学校的教育缺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缺失男性,二是缺失家庭教育。女子单性教育最大的特征便是缺失男性,中学时代是成长关键期——青春期,据心理学研究,青春期孩子有与异性相处的需求,如缺失异性陪伴会对其后期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春蕾女童的心理控制源取向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昆明市女子中学是全寄宿制管理,民族女子班的学生多来自于云南省各偏远乡镇,来自临沧、西双版纳、迪庆、昭通等较偏远地区的学生过半,加上云南的交通落后,导致学生只能在假期回家,平均在家的时间也只是两个月,剩余的十个月都在学校,极度缺乏与家人相处机会,也就严重缺失了家庭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培养的。家庭教育在高中三年大量缺失,会使得孩子在青春期形成孤僻性格,减弱家庭亲密感;同时缺乏家长的督促,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对云南民族女子班教育的困境提出的建议
1.增加少数民族女子同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
云南省昆明市女子中学的民族女子班旨在培养符合国际化发展潮流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因此,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学生对外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搭建,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领导与老师应该带少数民族女子学生去国外优秀的女子学校参观与见习,并且形成长期互派国际交换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交流的机制。而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学生应该珍惜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出去,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再把外国好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思想带回国内,为我国女子学校的发展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2.宣传少数民族女子集中教育的优越性
相关的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宣传与落实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正确引导社会各人士与社会团体以及民众,让他们相信女子学校可以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相关媒体应该担负其社会责任,宣传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建立女子单性教育机制
教育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女子单性教育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女子学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女子教育断层问题,还可以逐步完善我国女子教育制度,为我国培育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又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国际性人才。
4 .完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设置,传承民族文化
云南女子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到课程里面,不断地去挖掘与发展民族文化,比如除了外语、国际经济与政治等学科外,也应该把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设置成课程,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把这些文化带出国门发扬光大。
结语
少数民族女子集中教育模式能够发展到现在,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的流行,这说明女子集中教育模式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教育模式的发展不仅传承了中国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让中国特有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教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只有保护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与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得到世界的认同。
[1] 苏洁.晚清女子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2] 洪彩真.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现状探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2).
[3] 董维维.福州近代女子教育论略(1895-1912)[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 邓文博.唐宋女子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5] 王星虎.少数民族女性教育与文化传承——以贵州六堡畲族女子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4).
[6] 赵露.日本女子教育和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7] 余珊.昆明女子中学高中生归因信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8] 李莎.历史学视野下高中春蕾班女童心理问题研究——以昆明女子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高 曼)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1.010
2016-12-26
张小雪(1992-),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G632.0
B
1009-2080(2017)01-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