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联探析*
2017-03-11唐顺利
唐 顺 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联探析*
唐 顺 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素,着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氛围,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积极弘扬,努力践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性转化;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当前,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积淀着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滋养着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擘画出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核,勾绘出社会追求真善美的共同价值理想,呈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社会公民的生活面貌与精神家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一种传统文化往往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核心,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又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体元素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享受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文明、实现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奋斗,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其著书《管子·治国篇》中强调,“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这体现了“富国”和“强国”的价值目标;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民主”、“民本”思想;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把“文明”释为“草昧”,要驱之“野蛮”须寻求“文明”,积极主张要“辟草昧而致文明”的思想理念;儒家至圣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明确地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儒家亚圣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的传统文化观。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勇于开拓的智慧结晶,构筑起天下为公、道法自然、和而不同、自强不息、致高致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追求自由、拥有平等、维护公正、充满法治的社会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安详而有序地生产生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弘扬了优良的社会风尚,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片繁荣有序的社会景象。尊老爱幼、扶贫济困、邻里和睦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传统美德,并在民族历史记忆的岁月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构筑真善美的理想社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进程。二十四史书写兴亡更替,华夏大地几经沧桑巨变,社会形态逐渐成熟,社会制度日渐完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形成了今天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庄子·达生篇》主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的自由思想;孙中山在《国事遗嘱》中提倡:“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以及古人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体现了平等意识;《吕氏春秋·贵公》有云:“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体现了公正的价值追求;商鞅则在《商君书·错法》中提出要“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人不得不信之法”、“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想。综上所述,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以优良的传统美德闻名于世,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其思想和言行不断传承和发扬着这些传统美德。从抗击匈奴的汉家大将霍去病提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誓言,到南宋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再到明末顾炎武发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豪情,无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到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则彰显了敬业精神。从《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荀子提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则印证了诚信精神。从《孟子·公孙丑上》中“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到大众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的典故,则集中体现了友善精神。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文化肃清,并将建立一种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新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把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持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性原则。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次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向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各个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三个层面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有效升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精髓要义和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也不是凭空想象而产生的,而是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精华和价值理念,并赋予和整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多元价值思潮而成,具有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需求,深刻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反映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滋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厦就会坍塌。之所以如此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承载、丰富、践行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继承和创新人类历史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意识文化结晶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已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之中,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并发挥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而被实践证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自觉地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之中来丰富和完善。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这种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强调社会成员应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目标和人生理想,又注重社会成员外在行为的道德自觉;另一方面,既注重社会成员对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思想品德的笃行以及家庭美德“孝老爱亲”的修为,又更突出强调坚守仁爱、以人为本、宽以待人、慈悲怀善、同情体谅、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的推行和弘扬。在追求仁爱、至善、谦和、守信、廉政的道德理想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人与人交往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
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行为,要求主体讲仁义、作奉献、守规矩,真正做到道德自律、道德自觉。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主体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使道德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要表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道德践行,并由己及人地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更高层次伦理道德推进。从道德生活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的社会活动要坚持诚实守信、自由平等、忠厚友善等原则,而不能随心所欲和胡作非为,更需要上升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来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继承和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其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通了实现道德理想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路径,印证了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精髓要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思想背景,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永放光芒。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在实践中汲取其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这三个层面都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一一对应,有其发展的根与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袭了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又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价值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超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性精神。它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价值观资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崇高价值理想,凝练了现代社会价值追求的时代精华,塑造了民族精气神的高雅气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
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素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切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一)在国家层面,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层面,我们要有效地突出中国特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元素的宣传力度,凝聚人心,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要从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出发,不盲目、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凝练和升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并将其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融汇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把中国力量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要从国家层面积极引导公民见贤思齐,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甘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国际层面,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整个世界面临多元化种族冲突、多元化宗教信仰矛盾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交融与共存共生。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精神,诠释好中国道路,传播好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价值理念。我们不仅要利用好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还要驾驭好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手段,将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要充分利用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国际话语体系,传递好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最强音。
(二)在社会层面,着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我们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提升精气神,追求真善美,使广大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全面、系统的社会治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形成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正风正气,营造井然有序、平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结有益经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有效传播自由、平等的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街道、社区、商场、超市等地张贴醒目的标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弘扬形式,加大继承和传播力度,要灵活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价值目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有的放矢,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再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和道德力量,用现代生活中涌现的道德楷模、最美人物的高尚社会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公民的行为选择,形成一股传递美、崇尚美、追求美、践行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个人层面,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真谛
我们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相结合,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夯实育人基础,营造育人氛围,履行个体职责。进一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制度层面来看,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具体指出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这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有效的制度基础。从理论层面来看,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就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有序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开辟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编写适合青少年学习的中华经典文化通俗读本,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个人实践层面来看,要组织受教育者参观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文教育基地;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编写一批通识教材、普及读物、简本书籍;统筹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创新传播方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2]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张国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J].前线,2014(2).
[5]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6] 梅荣政.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J].文化软实力,2016(4).
[7] 宋乃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8] 魏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9] 林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探析[J].文化软实力,2016(3).
[10] 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编辑:孙国伟)
*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2015MZD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研究”(2015JD710069),湖南省智库专项重点委托课题“全面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16ZWB23)和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学术资助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智库建设互动战略研究”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唐顺利: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