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与中华战斗文化的缘起*
2017-03-11张明仓
张 明 仓
上古神话与中华战斗文化的缘起*
张 明 仓
战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为亮丽、精彩的部分,是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但在中华文化研究中却长期被忽视。中华上古神话中蕴含的开天辟地、补天射日的大智大勇,厚生救民、舍生取义的大爱情怀,移山填海、战斗不止的顽强斗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不屈精神,构成了中华战斗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因,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雄立世界东方的民族之魂。
上古神话;中华战斗文化;文化软实力
战斗文化是思战、敢战、善战、胜战的特殊文化,是勇武血性、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战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中华文化中其他内容研究的兴旺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中华战斗文化的研究长期处于尴尬状态。战斗文化源远流长,但对战斗文化的研究却几为空白,从而导致战斗精神在中国文化精神中长期遭到忽视。其实,素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战斗文化,并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和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同样,要了解中华民族,首先应该追溯中华上古神话。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中华上古神话,生动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和蹒跚成长的历史足迹,蕴含着战天斗地、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华儿女艰苦奋斗、中华文明持续演进、中国精神活力无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因,也成为中华战斗文化的根源。
一 开天辟地、补天射日的大智大勇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早期文明形成于龙山时代,其后生生不息地发展与传承,从未中断,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中华上古神话中蕴含着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和崇尚智慧、勇敢的战斗特质。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伟大的气魄、深邃的智慧和强大的创造力战斗力,成为孕育中华战斗文化的内在基因。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这个神话,最早为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所记载。《艺文类聚·卷—》引用《五运历年纪》中所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绎史·卷一》引用《五运历年纪》所述:“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马啸.绎史·卷一.据传,远古时代没有天也没有地,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盘古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用大斧将一团混沌劈开,形成天和地,并竭力不让天地重合,历经一万八千年奋战,终成天高地厚的世界,盘古也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的不朽神话,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着奇异神通而又顶天立地、大智大勇的女神形象。她不畏艰险,重整天地,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成为福佑社稷的正神,长久以来为中华儿女所崇拜。
战胜自然灾害,是中外远古神话体现大智大勇的重要主题,“后羿射日”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淮南子·本经训》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刘安.淮南子·本经训.英雄羿手持弓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特别是射日的情节富于想象色彩,表现了上古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和战胜灾害的智慧和勇气。
无论是盘古开天地,还是女娲补天,亦或是后羿射日,这些神话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先祖战天斗地的大智大勇精神。中国人喜欢这些神话,津津乐道于这些动人的故事,感悟着先祖们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卓越能力。这些神话包含着这样的文化精神:人生来就离不开抗争和战斗,离不开战斗的勇气和智慧。在无比恶劣的外部环境下,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危险,先祖们直面挑战、奋勇抗争,体现了开天辟地、战天斗地的胆识,展现了顶天立地、重整乾坤的气魄,彰显了补天射日、降妖伏魔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胆魄和智勇代代传承,成为中华儿女战斗精神的血脉基因,成为中华战斗文化的重要源头。
二 厚生救民、舍生取义的大爱情怀
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是战斗文化的根本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中华上古神话蕴含着强烈的厚生救民意识。“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尊重、爱护民众的生命,是中华文化的一贯精神。盘古、女娲等虽有超凡脱俗的神通,却从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而是奉献为民、为民造福,甚至不惜以一己之死化育万物、拯救生民,赋予生命以最崇高的意义,也体现了中华战斗文化的根本指向。
盘古开天辟地,又把自身一切都献给了天地。南朝梁人任方所作《述异记》,对盘古化万物一说有详细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任方.述异记·卷上.盘古顶天立地一万八千年,并垂死化身,造就万物,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是何等气魄、何样无私!
中国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造人补天。《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用《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为拯救人类而冒着生命危险,“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以一己之力,补天填地,平灾息祸,使人类劫后重获新生,其中饱含的大爱情怀不言而喻!
相传黄帝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司马迁.史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5.《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炎帝采药为民治病,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民众生命的关怀,无不体现了无私无畏的大爱情怀。
中华上古神话之神崇尚无私利他,自觉舍己救人、舍生取义,这与古希腊神话等西方神话中英雄人物追求利己的行为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古希腊神话中,像普罗米修斯盗火为民之类的英雄极为罕见,众神多为个人名利而战。伊阿宋巧取豪夺金羊毛,目的在于换取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奥德修斯历经十年战天斗海风雨还乡,只因念念不忘家里的财产和爱妻。阿喀流斯和希腊英雄们跨海攻打特洛伊,其重要目的竟是争夺美女海伦。中华上古神话中,诸神所作所为大都是为民造福,并且自觉自愿竭尽所能、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最终成就大功大德,成为美德和理想人格的化身,受到世世代代人民传颂。《述异记》记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任方.述异记·卷上.《说文解字》有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许慎.说文解字·女部.《淮南子·览冥训》则赞誉女娲:“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刘安.淮南子·览冥训.明代刘寅认为:“黄帝即轩辕,以其土德王天下,故曰黄帝,兵家之法所由始也。”*刘寅.武经直解·孙子·行军.炎帝则被尊称为“神农”和“神医”。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华上古神话中盘古、女娲等众神,所开所补的天是人们头上的苍天,所辟所整的地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大地,所救所护的人是芸芸众生,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让人类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家园,所反映的是厚生救民、舍生取义的浩然气概。这些神话,与个人功名富贵、自我奋斗无涉,它们歌颂和赞美的是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大爱情怀,表现的是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奉献精神。这些神,在死亡面前仍能继续战斗,勇于做出舍己救人的选择,死亡赋予其行为以更加崇高的意义,更加彰显神的尊严、神的精神。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都是人格化的神,其实质是“人所应当有的样子”,是人民的英雄。时至今日,当国家面临危难、民族遇到挑战、他人需要帮扶之时,中华英雄人物总能挺身而出。厚生救民,为民而战,舍生取义,彰显了无私无畏的大爱情怀,成为中华战斗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 移山填海、战斗不止的顽强斗志
中华民族起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上古时代,中华大地洪水、旱灾频现,密林、灌木丛、沼泽地广布,毒蛇猛兽出没,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山海经》记载了400多种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神怪奇兽,直观地反映了先民处境之险恶。中华上古神话,鲜活地描述了先民们移山、填海、治水的事迹,反映了华夏祖先与天斗、与地斗、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
愚公移山,生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征服高山的坚定信念。高山阻隔,给上古先民交通、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年已九十,决心率亲属把家门前挡道的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文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御寇.列子·汤问.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坚信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坚信克服困难最终一定能够成功,形愚而实智。智叟却智于其表,实则愚在其中。“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说明,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夺取最终胜利。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也正体现了这一点,“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御寇.列子·汤问.这诚然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神话,但又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强烈愿望、征服大自然的雄伟气魄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
精卫填海的故事,则深刻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征服海患的顽强斗志。《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小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相传炎帝的小女儿被东海淹死后,其精灵化为精卫鸟,每天从西山衔来微小木石投入东海,一心要把东海填平。东海极为浩瀚、狂暴,精卫却非常弱小力薄,“大”与“小”、“强”与“弱”的反差极为强烈。精卫一石一木之填海,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何其辛苦!何其艰巨!何其困难!世人常因女娃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精卫面对强大的征服对象时却异常从容、坚定,在看似不可为的情况下,展现出一种博大坚韧、战斗不止、至死靡它的可贵精神,怎不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令人敬重!“精卫填海”后化为成语,喻人之意志坚决、不畏艰难,也喻事业之伟大崇高、艰巨卓越,激励着志士仁人坚持不懈、执著前进。
关于洪水的神话,反映了古时人们在惨烈的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国外洪水神话大都讲述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反映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不同,中华上古神话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征服水患的积极意义,看重的是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传说中,鲧为治水灾,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天帝震怒而被杀。鲧志向未竟,死三年而尸体不腐,剖其腹而生禹。禹继鲧志,历尽艰辛,“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佼.尸子·卷上.,并和诸多恶神搏杀,诛杀相繇*山海经·海内经.、擒服水怪无支祁*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四六七·水族四.,终于制服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的顽强斗志。
美国神话学家大卫·李明(DavidLeeming)说:“神话就像人类所关切的事物一样地真实。当我们失掉了感受神话的能力时,我们也就失掉了同体现最基本和最普遍人性的事物的联系。在一种真实的意义上说,当一个社会不再能够体验神话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转引自袁珂主编.中国神话(第一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59.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都是在看似徒劳的情形下,勇于以菲薄的力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这是何等的顽强!但这绝非愚蠢、不自量力,而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正是这种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与大海洪灾斗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那险恶而艰难的漫长岁月。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唯有中华文明历尽劫波而绵延不绝,饱受磨难依旧刚健有为,数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与中华战斗文化中移山填海、战斗不止的顽强斗志密不可分。中华战斗文化独特的信念、韧性和耐力,是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激励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灾难挑战,砥砺前行,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
四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不屈精神
威武不能屈,面对强敌敢于反抗、百折不挠,中华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最早也是体现在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上古神话中。东晋陶渊明曾作《读〈山海经〉》诗,广为流传的第十首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感叹: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精卫和刑天,成为不屈精神的化身。
“精卫填海”之所以成为中国上古神话中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因为它所展现的不畏强暴、勇于复仇的勇气和意志。女娃不幸溺亡,反映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暴;女娃化身为鸟终生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不填平大海誓不罢休,则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被冤死的鸟)、“誓鸟”(发下誓言的鸟)、“志鸟”(有志气的鸟)、“帝女雀”(炎帝的女儿)。陶渊明诗作正是对精卫不畏强暴、敢于同大海作斗争的不屈的战斗精神的高度颂扬。
刑天是一个受人敬仰的神话人物,刑天精神被千载传唱。《山海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传说记载,刑天为给炎帝报仇,孤身一人手提板斧和盾牌冲上天庭向黄帝叫战,被黄帝斩掉头颅滚进了常羊山的缝隙中,他毅然化乳为眼,化脐为口,挥舞干戚继续抗争。刑天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朽的神话,全在于他不畏强权、不惧强敌、不怕死亡、英勇无畏、血战到底、永不屈服的英雄气概。刑天精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陶渊明将刑天事迹入诗,借诗赞叹其“猛志固常在”。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则说:“大胆挑战,世界总会让步。如果有时候你被它打败了,不断地挑战,它总会屈服的。”刑天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宁死不屈、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打败的战斗信念,一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血战到底的战斗血性,一种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不屈的战斗精神!
著名作家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8.中华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无论个人力量强弱,都有着一种不屈、执著和战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并在英勇战斗中彰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华上古神话其实是鼓励人们勇于抗争、敢于抗争,在强权面前永不屈服,在困境之中永不放弃,在挫折之时永不退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一个民族的神话,就是这个民族精神的源头。中华上古神话中蕴含的这种开天辟地、补天射日、厚生救民、舍生取义、移山填海、战斗不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战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雄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之魂。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炎黄子孙的灵魂里、骨子里、血液里,在遭遇困难特别是重大挑战和危机时总会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可宝贵、最令人敬畏的强大软实力。
[1] 山海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编辑:孙国伟)
*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2015MZD044)的阶段性成果。
张明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军队政治工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