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17-03-11高成瑨
高成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高成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的成果,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困境,主要是高职院校的观念认知存在偏差,创业政策支持不到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薄弱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革新观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突破路径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自2015年以来,创新创业已经两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高校层面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促进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探索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94%,2016年为765万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2.09%,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党的“十八大”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都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1]。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的成果,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从院校层面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探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困境的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这两个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献中,“创新”多用于政治制度革故鼎新;“创业”主要指创立帝王基业、建立王朝等。创业作为教育课程最早源于现代美国,发展到当代成为全球教育潮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鼓励本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为创业者提供优良、宽松的创业环境。创新创业开始被我国学者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此时创新和创业是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存在的。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才首次将创新创业合并,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并没有论述其深刻内涵,但这是国内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2]。至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提法被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就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实践操作展开研究。随着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以及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上升至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国务院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1],说明创业要基于创新,且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灵魂,两者不可分割。从内涵上说,创新是创业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的创业只是低附加值劳动的简单重复;从执行上说,创业是创新的有效执行形式,创新要进行思维成果转化,只有理论创新或是无法转化的创新不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既不能进行粗放式简单开办企业的创业,也不能进行不具备实践条件的创新,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创业中体现创新,将创新和创业高度融合。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观念认知有偏差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仅注重创业实务层次,忽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苏南某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为例,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着重在创业而非创新,学生每年申报的创业项目仅局限于当前创业街运营较好的盈利项目,而不是融合专业知识创意与创新的新项目;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项目选拔的时候也偏向具有实操性的项目,对具有创新却不够完善的项目予以退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割裂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观念认知差异,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开展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层面就已经融入,注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反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极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创新创业在不少高职院校和其他专业类别并无差异,仅仅是一门课程而已。第三,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趋势明显。不少高职院校追求学生“首创成功率”以及创业盈利率,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对创新创业的考核标准更是简单地以结果加以定论,还有以学生创业的营业执照注册数量来衡量院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甚至还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仅仅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为项目遴选做准备工作。这显然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功利化色彩明显。
(二)政策支持不到位
我国为了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进行,各个省市也对创新创业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但到具体的落实层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不少高职院校未将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具体化,在实际操作上缺乏校内具体文件的支撑。以苏南某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为例,国家有支持高校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学院并没有确切的制度行文予以规定,而且在执行上对创业休学和休学逃避学习的学生区分过于宽松,缺少有效甄别,同时也无法帮助真正有项目、有强烈意愿从事创业的学生进行风险规避,违背了国家提出的休学创业政策的出发点。二是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上尚无明确政策规定。从苏南某市6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分工来看,只有1所本科院校明确规定由教务部门牵头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其他5所高职院校则是团委或是学工处负责一部分,教务处负责一部分。例如笔者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创”项目就由教务处负责,其他创业工作则由学工处下辖的创业中心主管。一方面反映出高职院校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追求快速成果产出;另一方面也说明学院在政策层面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能力要求。三是学分置换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创业课程学分置换也开始积极探索,但在落实上却仍然面临较大的问题: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受到现行培养体制的限制,不允许进行学分转换;另一方面在具体课程学分置换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某高职院校为有效规避学分置换带来的问题,采取的方式是在创新创业实验班中小范围使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置换。
(三)课程体系待完善
多数高职院校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培养体系中占的比例相当小。某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就是一门普通的课,占3个学分,授课形式为网络线上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参加测试。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关创业培训,如GYB、SYB、IYB以及各种“互联网+”创业培训。院校为了考核,以创业培训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要求40%的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创业培训。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参加培训难以严格按照“逐步递进、有机衔接”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接受的创业知识片面化、碎片化,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有效地开展,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如何建立科学、先进、实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不少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师资队伍尚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应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4],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达到这个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构成不合理。根据笔者对苏南某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师多数是由学院行政人员、就业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担任。该校从事创业工作教师为10人,其中专业教师1人,辅导员7人,创业中心行政人员2人,其中1名专业教师与7名辅导员均为兼职从事创业工作。这些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更是缺乏相应的创业专业知识,其中辅导员还要兼顾日常学生工作,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工作精力都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二是取得创业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比例较低。上述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10名教师中,只有4名教师取得创业咨询师资格,所占比例仅为40%。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论从“质”还是“量”来说都极为薄弱,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困境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
观念对于行为习惯影响巨大,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准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摒弃对创新创业的浅薄化、功利化理解,即从只针对少部分创业学生,转变为面向所有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内容是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其次,要以创新引领创业,脱离了创新谈创业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再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3],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如从事经管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创业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管理、电商、运营、企业法等课程相结合,在创业实践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市场需求,找到能匹配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契合点,力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多级联动,完善落实创新创业政策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首先,高职院校应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作为第一要务。学院要以国家、省市的创新创业政策为指导,结合院校、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指导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对于国家政策,要在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政策中予以细化和明确规定,如学分置换政策,要结合自己的院校特色进行具体研究,拟定出可执行的、合理的置换方案。其次,高职院校要能够有效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明确工作机制。例如,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明确建立教务处牵头,学工、团委、就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1]。再次,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产学融合工作,校企联动,促进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对产学融合工作应制定鼓励、引导的措施,利用企业资源有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对于长期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给予支持的企业,高校可对企业的用人、科研等合作需求优先考虑;若企业对学生的创业提供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高校可将企业设立为学生创业基地,将企业业务与学生创业相结合,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创业初始阶段的难度,也是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聚集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聚集人力、物力资源,建构完整、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要编写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实践的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适当调整教材中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深入浅出阐述理论知识,并用丰富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将创新创业提高到专业课程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其次,联合校外企业专家、创业成功者等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根据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等开发适用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缩小市场与校园的距离。并且通过对真实的失败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减少学生日后创业的风险。再次,强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各类孵化平台、创业实践中心、实训室等。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设立了很多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但是实践成效不一,主要由于软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园、创业园、创业街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积极引入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NGO)、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支持。
(四)内外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专业化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4]。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兼职比例较大,专业化比例低,这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较大的阻碍因素。高职院校应着眼于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为在岗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机会,到企业学习调研,强化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研发项目,参与企业产品、服务、技术的开发,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及时带到教学中去;要组织培训学习,帮助教师取得创业咨询师资格。目前创业咨询师资格取得需要较高的条件,高职院校要为创新创业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帮助其获得相应资格。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将校外具有理论、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员聘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充实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同时通过校内培养,提升外部引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兼职导师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企业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众多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在授课上的缺陷。此外企业教师自带实践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可行的、风险较小的创业项目,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5]。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在未来的社会与经济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革新观念,与时俱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7-04-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 tent_9740.htm.
[2]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120.
[3]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4]李宁宁,曹於亮.“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的追因与反思:基于苏南地区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69-72.
[5]李绍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4):43-47.
(编辑:张雪梅)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GAO Cheng-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which in turn helps deepe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s and prepare students to be all-round.However,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including faulty ideas,cognitive bias,lack of policy support,an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weak faculty etc..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norm of economy and society,change ideas,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s,enhance the faculty building,an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gradually and according to student require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mprovement
G 712
A
1671-4806(2017)04-0071-04
2017-06-05
高成瑨(1985—),男,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