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扬之水》同名诗探析

2017-09-08牛志强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唐风同名抒情

牛志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

《诗经》中《扬之水》同名诗探析

牛志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

《诗经》“风”诗中三首《扬之水》同名诗以相似曲调演绎了三种爱情形态。水之动态兴象和整齐的形式及简净有力的语言使其独具美感。文章辨析诗旨并比较《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及《唐风·扬之水》三者的起兴、意象及诗体韵律。

扬之水;同名诗;起兴;韵律

关于《诗经》同名诗的研究,学界普遍集中探讨其产生的原因[1-2],而缺少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比较研究。因而本文选取《扬之水》这一同名诗作为研究对象,辨析诗旨并比较《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及《唐风·扬之水》三者的起兴、意象及诗体韵律。

一、诗旨辨析

汉至清朝人们解诗大抵还是以政解诗。近代学人跳出政教藩篱,以史学考古之法印证诗歌文本,收获不少,但也使诗意残破。文学角度研究者则注意挖掘诗歌文本的内蕴情感,多以诗观情,爱情说成为新调。本文所涉的三首诗在诗旨上都有争议,因而需要一一辨析,作出文学的阐释,洞见诗歌文本的意蕴美。

《毛传》认为《王风·扬之水》旨在“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3]258。郑玄、朱熹和方玉润皆同意此说,其解说的重点放在了周王的身上,文本的抒情主角则成了陪衬注脚。程俊英在其《诗经注析》一书中认为此诗“寄托了诗人无力与新婚妻子团聚的感慨,戍卒思归”[4]201。研究视角就落在了抒情主角戍卒的身上,进而探讨其情感世界。作者诗意的产生转瞬即逝,稍后的打磨都以那一丝灵气为根底。因而古人解诗直接附之以天下国家,可以从中考得某些残断史事,但对于诗旨的把握依旧欠缺。笔者以为此诗可以解说为戍卒在外思妇,实质还是爱情诗,“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5]91表达了戍卒思妇的强烈情感,“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则是戍卒冷静后的无奈之辞。

《郑风·扬之水》因诗中“予”与“女”指恋爱男女还是兄弟而有争议,诗旨也就有了爱情说与亲情说两种。方玉润认为:“且忽兄弟甚多,不止二人,何以云‘唯予与女’?……窃意此诗不过兄弟相疑,始因谗间,继乃悔悟,不觉愈加亲爱,遂相劝勉。”[6]223即主亲情说之代表。程俊英提出:“这是一首叮咛劝勉的诗,至于诗人是男是女,两者关系是兄弟抑或夫妻,则只能阙疑。”[4]254笔者以为当从爱情诗角度解析,恋爱男女有了矛盾,一方终于找到了可以与之独处解释的机会,令其不要轻信流言,坚守彼此的感情。

《唐风·扬之水》的诗旨争议最大,且以政治说为主,如《毛传》中的“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曲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3]383。方玉润认为:“《扬之水》,讽昭公以备曲沃也。”[6]255李炳海则认为:“结合上古民俗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是一首反映男女春游的爱情诗,而不是政治讽刺诗。”[7]此诗开头以溪水起兴,接着以服饰颜色暗示恋爱男女的出场,“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既见君子,云何不忧”[5]150则是双方见面时的欣悦心理之展现。表示约会地点的“沃”“鹄”则透露了他们的相见行程,而那流动的溪水和约会之人的喜悦心理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三首诗均为爱情诗。“扬之水”川流不息,是为动象;“束薪、束楚、束蒲”横隔水中,是为静象。《王风·扬之水》的抒情主人公是久戍在外的男子,因思念相爱女子而作诗。《郑风·扬之水》写一对相恋之人出现矛盾时其中一人的劝慰之辞。《唐风·扬之水》则写恋人相见时的忐忑神秘心理。

二、《扬之水》的美学内涵

风诗多爱情,爱情多比兴。《诗经》时代以其鲜明亮丽的比兴意象抒发了上古之人的原始爱恋,所涉名物多样,语辞真切变换,爱情心理时隐时现。探究比兴手法下的爱情表达,有助于明了《诗经》爱情诗的抒情底蕴,进而窥知时人的爱情追求。水意象在风诗中多以爱情成分出现,“《诗经·国风》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共有四十二篇,其中涉及婚恋内容的达到了三十三篇”[8]42。涉水诗中呈现了水的各种形态并艺术化地表现,现作一归类(引文均出自周振甫《诗经译注》,下同),并与之比较探讨《扬之水》意象的独特性,探讨此意象对诗歌爱情主题的表达有何特点。《国风》涉水诗如表1所示。

表1婚恋诗“水意象”可概括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水之名为汉、淇、汾、汝、济、汶、溱、洧、泚、泾、渭、泌,泛称为河、江、河水,水之变形为雨雪、风雨、泽、露、泉水、池;第二类,水的体貌为弥弥、洋洋、凄凄、瀼瀼、涣涣、汤汤;第三类,水艺术化为泌之洋洋,乐可忘饥。

《国风》婚恋诗中水多为静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水多是一种背景,极少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建构。而《扬之水》却奔腾向前,与诗人之激动起伏的心态恰成对照,这也是《扬之水》同名诗的美感所在,这种美感通过比兴手法蕴含于意象韵律之中。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使用反映了时人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方式,即将自身苦乐和自然兴衰相融相比。古人对名山大川与江海湖泊均有相应祭祀,官府或民间组织的时令活动更是加深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体认。《诗经》中的诗作多为当时贵族所作,熟知典籍使其能将己情附以己诗或他诗,形成中国诗歌早期的审美体验。这种文学活动在当时虽不自觉,但因感念天地自然的习俗使得作者们并没有刻意模拟,其起兴的物象多为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所得,出口自然没有雕饰,到了抒发自己情感之时则有所选择修饰。三首《扬之水》同名诗在起兴上十分相似,给读者展示的画面明净又充满迷幻,然后抒情者才从迷雾中露出一角,款款道来,完成了一次深情的心理告白。现将三首诗的起兴(物)与抒情(人)分别比较论述,以阐明诗中的情感和抒情的艺术(见表2、表3)。

“扬之水”是三诗共同开首的兴象,之后出现了“束薪、束楚、束蒲、白衣、白石”五种第二兴象,这构成了三诗起兴的全部。柴草和石子,一浮于水上,一沉潜于水下,然而都被诗人定格水中,成就了“扬之水”这一动象。从色彩上看,柴为灰色,石为白色,草为绿色,均偏素朴;从形态上说,草可招摇,石子以光耀眼,柴则错落成趣。可以想见,三首诗故事均发生在河边,诗人临河有感而发,那浩荡而去的流水带走时间的永恒,与其说是流水带不走柴草,不如说是柴草挡不住流水,若是时光就这样消逝,那诗人的眷恋便无法实现。艺术世界里凝聚的哀愁,现实里那人那事急需挽回,那悠长的哀伤与急促的不安和强烈的惊惧一起涌上心头,三首诗的主角都是芳华之年而有芳华之事,第一人异地苦思不得,第二人矛盾焦灼,第三人爱意中有难言之隐。

表1 《国风》涉水诗

表2 起兴比较

《扬之水》三首同名诗有三个时空,相似曲调下演绎不同伤悲,《王风·扬之水》主角为一人之时空,《郑风·扬之水》为两人时空的一人诉说,《唐风·扬之水》为两人时空的两人密语。总之,他们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立封闭的抒情时空,此时空中的天地风物都成为其抒情化的对象,奔涌的河水成为其中之突出者。天地方寸间立足却有宏大的时光之愁,诗言呼唤之人无法出现,诗言呼唤之事无法达成,诗境括纳的心声被读者触情触景而听,离愁哀怨之美如水之涟漪久久荡漾在心头。以“扬之水”起兴引发诗情后,作者的自叙心声成为主调。

表3 抒情对比

诗人怀恋的对象:之子、女、君子。第一首明确抒情主角为男子,第二首抒情主角男女不明,若为男子,则男子成了此情中的背离者,欲挽回女子之心;若为女子,则女子成为此情中的风波源头,劝男子坚守初心。两人情感风波源于人之恶言。第三首抒情主角应为女子,密会“君子”。第一人先自叙,后反问;第二人和第三人纯自述。从抒情口吻来说,都是单一的第一人称。第一人见不到思念的人,第二人见了冷战,第三人见了欢喜,终于获得爱情。

诗人以“兴”法起情,“赋”法抒情。赋即直陈其事,不像比和兴还要隔一层。叶嘉莹概括为:“兴,由物即心;比,由心即物;赋,即物即心。”[9]总之,三首同名诗以三条河流起兴,在三种场景下表达了三个言说者的三种心绪,充满了生命的遗憾消沉与惊醒猛起。

三、诗体韵律

诗歌达意除了语言之功,形式张力也必不可少。《王风·扬之水》三章,每章六句,二十六个字。每章每句字数以三、四、四、五、四、六重沓回复,形成了形式上的整齐,使得情感抒发章章递进加强。《郑风·扬之水》二章,每章六句,二十四个字。每章每句字数以三、四、四、四、五、四重沓回复,反复加深主题。《唐风·扬之水》三章,前二章每章六句,二十三个字;第三章每章四句,十六个字。前二章每句字数以三、四、四、四、四、四重沓回复,第三章每句字数以三、四、四、五重沓回复。因而翟相君认为此诗第三章第二句和第三句中间应该补上两句,以使得句数和前二章相同,他说:“按叠咏体的体式,中间所缺的两句应为‘素衣朱X,从子于X’。”[10]

《唐风·扬之水》有“既见君子”“未见君子”的套语,而此三首同名诗也可看做是套语创作,三首诗各章间的因循往复、三首诗间各章各句字数的一致及词语节奏的相似,很好地表达出情感新意。这种套语创作使得诗歌韵律整齐一致,体现了《诗经》音乐文学的特质。

《国风》中三首《扬之水》同名诗以其相似曲调演绎了特色独具的婚恋故事,人之极端喜悦伤悲或愤怒凝结成诗,《扬之水》这一兴象承载着诗歌文本的情感意绪,水之飘渺浮沉、水之冷冽甘甜、水之温热氤氲,与登高的旷远不同,临水之思更显低沉细密。人之生离死别皆与水相连,《诗经》中涉水之诗的密集出现证明了周朝时人以水为视野对世界的认知和体悟。水之流动造就了世界物种的缤纷美丽,更因水与人体紧密相融,人对水的感受也更为深刻敏锐。于人来说,泪水最为表达情绪,而诗人偏是天生情绪过敏之人,常因片面的深刻而苦无知音。情绪的刻意抑制则使泪化为思绪的起伏,落笔成诗后最初的情绪起落以修辞修饰调整,最终成为读者眼中的不朽之作。

《扬之水》同名诗以整齐的诗歌形式和素净典雅的诗歌语言而获得了长久的审美效果,诗人以套语袭用的形式强化了诗歌主题的表达,形式与内容彼此成就。以《国风》中《扬之水》同名诗作为个案分析,通过抒情者的倾诉口吻可以明了三首诗抒情主角的形象差异和共性所在。同时为《诗经》中同名诗研究做一尝试,深化人们对《诗经》文学美的认识。

[1]水汶.《诗经》同名篇目原因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1(2):21-24.

[2]丰子翔.浅论《诗经》同名诗[J].青春岁月,2016(1):8-9.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三: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李炳海.上古的拔楔风俗与《唐风·扬之水》[J].中州学刊,1988(3):95.

[8]扬媚.《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解读[D].广州:暨南大学,2006:14.

[9]叶嘉莹.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J].河北学刊,2004(3):116.

[10]翟相君.《唐风·扬之水》有脱句[J].社会科学研究,1987(1):115.

(编辑:张雪梅)

An Analysis of the Poems with the Same TitleThe Roaring RiverinThe Book of Songs

NIU Zhi-Qi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The same-titl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are the ones of the same song with different lyrics.The three poems with the same title The Roaring River in the section of Odes display three kinds of love with the similar tune.The poems read beautifully because of the image of dynamic water,similarly-structured compact stanzas and concise but powerful wor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s of the three same-title poems,which are The Roaring Water Collected in Odes of Wang,The Roaring Water Collected in Odes of Zheng,The Roaring Water Collected in Odes of Tang,and compares the first-line associations,images and rhymes of the poems.

The Roaring River;same-title poems;first-line association;rhyme

I 206.2

A

1671-4806(2017)04-0102-04

2017-06-05

牛志强(1991—),男,甘肃庄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唐风同名抒情
同名
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平雕像
春 日
咏费城自由钟
会抒情的灰绿
印象唐风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借物抒情
三 人 行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