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

2017-03-11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贺州客家人山歌

李 雁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

李 雁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广西客家聚居地蕴藏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客家民间音乐既继承了黄河流域汉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又融化吸收了本土民间音乐的精华,经长期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广西客家民间音乐历经口传心授和民俗活动的传播,发展到报纸、电视传播。建议在传统媒体传播基础上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以及从地方学校开设客家民间音乐课程,充分利用“世客会”及其他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的展示平台,重视地方特色旅游传播,开展客家音乐文化体验活动等多方面来加强广西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播。

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策略

一、历史变迁中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带,从西晋以后,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历经5次由南到北迁徙,至今大部分居住在赣闽粤桂省份。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省份,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广西客家人历经辗转到此落地生根。广西客家人分布遍及全区,但主要集中在贺州、博白、陆川、北海等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客家人口达600多万, 其中博白县120多万,是我国第一客家大县。客家先民迁徙到广西,在这世代繁衍生息,创造并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客家聚居地蕴藏丰富多彩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民歌类有客家山歌、客家小调、客家童谣、儿歌等。器乐类包括客家八音、客家喃嘟嗬等。戏剧类包括客家木偶戏、客家采茶戏、山歌剧等;客家歌舞音乐包括牛角舞、乡傩舞、唱麒麟等;说唱类包括竹板歌、鸡歌、唱木鱼等,广西客家民间音乐既继承了黄河流域汉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又融化吸收了本土民间音乐的精华,经长期的传播及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二、客家民间音乐传统传播方式

广西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人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其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人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客家人如爱惜自己生命般热爱自己的文化,并积极地传承传播。

(一)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

著名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认为,客家人具有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精神,客家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具有很强的寻根思想和对原有文化的回归。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音乐文化充分体现出客家人精神气质,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构建着客家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广西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经历了千余年的积淀、发展,与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客家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广西客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客家山歌、民谣等客家音乐表达情感。早期客家民间音乐主要以“面对面、近距离”的口语媒介传播,民间客家艺人师徒传承、口传心授是最直接便利的传播方式,所谓“口传心授”,就是通过口头传授,内心领悟,不立文字的传播,口头传播是客家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譬如客家山歌的传播多采取这样的传播方式,笔者去年到博白采访客家山歌老艺人王志文,他从小上山放牛时跟着爷爷学会唱客家山歌,几十年来在王老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孙子也学会唱客家山歌,在其家乡每年的传统节庆他都带领后辈登台表演,他儿子现在也是有名的客家山歌手,父子俩经常应邀参加省内外客家山歌比赛,由于王老家族对传统客家山歌的积极传播,当地客家山歌渐渐广为人们熟悉和喜爱。

(二)民俗活动传播

“民俗”,即“民间风俗”,音乐与民俗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和相通之处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仅与政治相通,而且也与民俗息息相通。因而才有“观其音而知其俗”的可能,才会有《礼记》所言:王者命乐官“陈诗(民歌)以观民风”,即古代“采风问俗”的做法[2]。正因为音乐可以通乎民俗,孔子才会发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感慨。客家许多民俗活动和音乐联系密切,广西客家传统民俗活动大部分有音乐作为依托。春节、元宵、清明、中元节、中秋、重阳等主要传统节日,均举办各式各样与音乐相关的民俗活动,客家民间音乐通过民间传统节日传承传播,如桂南客家人春节期间唱客家山歌、贺年“麒麟歌”,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元节演奏“喃嘟乐”,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哀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家地方性特色的神社祭会、伯公诞等,如祭拜土地公做社时演木偶戏、唱木偶歌,意在感谢“社王”的恩赐,新娘出嫁时唱“哭嫁歌”,表达对娘家亲人的依恋与不舍等,丧葬民俗唱“哭丧歌”、演奏“法事调”,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总之,音乐与客家民俗相辅相成,是客家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报纸、电视传播

广西客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传统口传心授与民俗传播所带来的推动力,报纸杂志是长期以来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报纸阅读浏览,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音乐,也是外界了解广西客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和优点显而易见: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目前广西出版的关于较为知名的客家丛书有:《广西客家》《博白客家》《贺州客家》等,丛书均有介绍广西客家民间音乐,2010年出版的博白客家歌谣集,系统收集整理了博白传统的客家山歌,由此可见,平面媒体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

电视传媒是继报纸后影响最大的立体媒体,一段时间以来,对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客家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优点是可视性、传播快,传播效果更为显著,譬如2008年11月,央视国际频道《直播广西》贺州专题在向海内外观众推介贺州客家文化与风情时,播放了贺州客家山歌剧,让观众领略到了贺州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2013年央视到广西拍摄专题片“客家足迹行,介绍了博白的客家山歌。同年贺州客家“鸡哥”也走进央视“民歌中国”栏目。2011年12月,中国首部数字音乐电影《月光光》在贺州隆重开机。充分展示了贺州的人文景观和客家人的风俗民情,同时也让人们欣赏到一曲曲优美动听的贺州客家山歌。这部影片是我国第一步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的音乐电影,它以贺州客家山歌为连接线,以客家文化作为纽带,把古老的客家音乐重新编排演绎,打造成为当年《刘三姐》那样的经典音乐电影。贺州市力图通过这部电影,在充分展示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风貌,以及展示贺州市的社会进步、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对于宣传贺州,提升贺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传播贺州客家音乐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广西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现代传播策略

随着新时代网络普及和发展,传统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步伐,客家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广西客家音乐文化。

(一)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与新媒体的对接与互动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数字报刊、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微信、微博、触摸媒体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3]。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以其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形式丰富、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虽然客家传统音乐的传播近年来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在新媒体上有所出现,但出现的不多,运用的不够充分,譬如广西也有客家文化网站,但由于管理不善,少有人访问,点击率并不高,而且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介绍极少,因此,笔者建议,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把民间经常演出的有代表性的客家音乐音频视频挂在网络上,让网民点击观看聆听,或利用客家山歌做背景音乐,可以使客家山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人们欣赏和了解到客家山歌的魅力。也可以邀请客家籍贯的歌手做代言,借助名人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譬如台湾知名歌手光良利用其自身客家人的身份近些年义务为传播客家音乐做了大量工作,他本人牵头组织举办了客家语歌曲大赛、客家山歌大赛等,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应充分发挥运用和借助近些年兴起的新媒体媒介的力量,加强对广西客家音乐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如现在流行的手机微博微信就是很好的传播平台,可以在朋友圈上传我们耳熟能详的广西客家传统音乐,譬如客家山歌,介绍广西客家山歌的产生背景以及音调特点还有传承人等,以趣味性和灵活多变的形式传播,譬如猜谜语、问答等,另外,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把优秀的客家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录制发行 CD、 VCD、DVD,或拍摄MV,在县内、市内、省内乃争取至中央一级的电台、电视台播放[4],使不同层次的人群能够了解广西客家音乐文化,让广西本土客家山歌走进千家万户,达到推广传播广西客家音乐的效果。

(二)地方学校开设客家民间音乐课程

地方院校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播当地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客家聚居区地方大中小学校应成为客家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建议地方院校构建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定期举办客家音乐研讨会,科研工作者加大客家文化的研究,在校课程中增设客家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客家民间音乐传统文化。桂东南是广西客家主要聚居区,周边的县市居住着不少客家人,其中博白是全国客家大县,有着丰富的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玉林师范学院是桂东南唯一的本科院校,目前开设《桂东南民间音乐文化》课程,课程内容也涉及有客家音乐文化,但不够深入,建议依托本土丰富的客家音乐文化资源开设专门客家民间音乐课程,特别是可以开设客家山歌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客家传统音乐文化,还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本地客家山歌老艺人开设专门讲座,和师生们同台表演,近距离接触感受客家山歌的美,有效地达到传播客家音乐文化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世客会”及其他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的展示平台

19世纪初,移民海外客属华人在马来西亚成立同乡会性质的最早客属会馆“嘉应会馆”后,世界各国客家族群自发建立了许多客家联谊组织,其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影响最大的客家联谊组织,有客家民间组织的“奥林匹克”的美称,“世客会”自1971年在香港成功举办之后,至今已经先后在亚、美、非、中国等举办了28届,其规模由最早的250人参会,发展到如今四五千人参会的规模。是全球客家人规格最高的盛会,“世客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客家民俗展示、民间文艺表演以及客家文化研讨会等。近年来,广西官方组团积极参加该盛会,世客会是很好的传播广西客家民间音乐文化的机会,建议负责人有计划地选派客家山歌传承人参加,争取机会展示广西客家山歌。另外,近年来广西客家聚居区也相继举办各种客家文化活动,如贺州在2010年举办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期间展示了贺州本土的客家山歌剧,获得了广泛好评,广西博白县每3年举办一次客家文化节,也是传播客家传统音乐的好平台,文化节表演的客家木偶戏、客家山歌专场吸引了不少观众,2012年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期间,贺州客家姑娘在论坛间隙唱起广西客家山歌为活动助兴,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纷纷跟着哼唱。据媒体介绍,本次桂台经贸论坛,不仅论坛圆满成功,且有效地传播了广西客家音乐文化。

(四)重视地方特色旅游传播作用,开展客家音乐文化体验活动

客家音乐的传播,要重视构建文化环境,广西客家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利用客家文化特色品牌传播客家音乐文化,譬如在客家大县博白语言学家王力的故居增加客家山歌或客家木偶戏表演,让前来参观王力故居的游客既了解到王力的生平和取得的成就,也欣赏到了地方客家音乐,另外,在旅游景点客家山歌表演舞台,让游客欣赏客家山歌的同时,和游客进行互动体验客家山歌,借鉴刘三姐对歌形式,让游客短时间内即兴唱客家山歌,这种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大大激发游客的兴趣,也传播了客家音乐文化。从实效上看,客家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更多热爱客家文化的民众,这些客家人不仅积极参与,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而且主动传播和推广客家音乐文化[5]。另外,有关部门要重视培养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播人才,适当的资金扶持也很有必要,譬如今年春晚惊艳亮相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的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播出后,当地政府立即拨款30万扶持这一濒危传统文化,但愿此举能引起广西当地政府部门重视,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应该主动关心支持和帮助本土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和支持。

广西客家音乐是广西客家人千百年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勤劳朴实的广西客家人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广西客家民间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它寄托着客家人的情感,是客家人的精神食粮,虽然广西客家音乐从当初的锁在深闺人不识,到现在逐渐被外界有所了解,但和其他强势文化比较,还处于弱势,传播之路任重道远,在传播力度、传播方式等方面还值得反思,笔者呼吁客家音乐研究学者积极寻找创新传播路径,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型媒介,采取多样的策略,建立覆盖面广的文化传播网络,让广西客家音乐传遍四方。

[1]黄小琴,刘开源.传播娱乐化环境下的客家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2]梅馨.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与音乐研究关系初探[J].大众商务,2009(9).

[3]周建新,王有.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尹学毅.湖南炎陵客家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J].音乐传播,2014(1).

[5]李延静.新时期台湾客家文化的传播路径创新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5(10).

(责任编辑:高 坚)

Publicity of Folk Music of the Hakkas’ in Guangxi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

Li Ya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The populated place of the Hakkas in Guangxi is rich in traditional Hakkas’s cultural resources. The Hakkas’ folk music not only inherits the tones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ut also absorbs the essence of the local music. After a long evolution, it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the unique Hakkas’ culture. The folk music of the Hakkas in Guangxi, after being spread by oral teaching, mental instructing and folk activities, is now spread by means of newspaper and TV programmes. It is proposed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spreading approaches, the spreading effects of newly-emerging media, music courses in the local schools and the platforms of “World Meeting of Hakkas” and other Hakkas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importance should also be attached to the spreading effec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tourism. Besides, more methods else, such as culture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taken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he folk music of the Hakkas in Guangxi.

Guangxi; The folk music of the Hakkas in Guangxi; Spreading strategy

2017-03-30

201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13FMZ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J643.5

A

1673-8535(2017)02-0066-05

李雁,女,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贺州客家人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游贺州紫云洞
山歌
印象贺州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苗山歌
苗山歌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