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需要教育传承
2017-03-11唐田田
唐田田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 265713)
【文化与教育】
传统文化需要教育传承
唐田田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 265713)
文化是民族命脉,是人类生活的宝贵精神食粮,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替,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交融互补,推动人类历史跌宕起伏绵绵发展,文化需要传承,更需创新,必须借助教育的桥梁完成,教育促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使五千年中华文明焕发勃勃生机,历史经验指导前进方向,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持续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和厚德载物的朴素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民族一次次历史辉煌,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路径,教育发展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帮助受教者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的伟大事业,是促进人类进步永无止境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文化,当然离不开教育。
一、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被许多人忽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思想蔓延,严重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带给人的思想,观念、伦理、哲理其价值是经济无法取代的,经济与文化概念不同却相依相存,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作引导支撑,经济难以健康有序发展;没有经济推进,文化也难以久远持续。中华文化包罗万象,包容多元,不断融合的文化大树枝繁叶茂名噪世界。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作品,历经千年依旧闪耀人类智慧光芒,传递“真、善、美”的迷人魅力,如黑暗中盏灯指明了人类前进的方向,其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鼓舞一代代人前仆后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受人尊重,固然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深厚沃土,尊重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责任。文化的主体是人,反过来影响人的信仰思想,每一个时代体现的文化价值不同,但却潜化人的性格习惯,服务当时的社会制度,其作用不可小觑。无论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拟的神话故事,都带有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其感人肺腑的榜样力量激励人自觉效仿。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灵魂,优秀文化给人以教育、鼓励和启迪,引导人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越是贴近人心灵的文化,感染力越强大,越能反映当代人的追求愿望,越容易被接受。文化提升人的思想道德觉悟,贯穿人的一生中,其对人生目标确立,内心修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教育
文化依靠教育传承,教育借文化为载体,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挖掘人的内存潜质,无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以文化为依托,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教育中,其育化作用非其他能代替。文化产品的教育性体现在作品的内涵感染力上。脍炙人口的故事、意境深远的图画、优美悦耳的旋律,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人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无论有形的文字还是无形的声音,都能传递出拼搏向上的正能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自然社会,文化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的言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是心灵教育,心灵教育离不开文化滋养,文化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每时每刻都会浸润人的心灵。文化氛围越浓厚,教育效果越明显。一个优美的故事,一件感人的事迹,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副震撼视角的图片,传达出的人间正能量清晰而明确。它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哪怕历尽艰辛也会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标新立异更忌含混不清,对于那些肤浅的文化作品,只图一时利益哗众取宠者不可成为教育的主旋律。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应当大众化,使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生涩深奥让人难以理解的垃圾文化,达不到教育人的效果。
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人内在品质,使人一步步从原始走向文明,从个体走向整体,从自私走向共同。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人的熏陶极其深远。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很关键。失去文化滋养,人的精神便会萎靡,意志便会消沉。因而借鉴与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改造人的世界观提升生命价值观很有必要。学史诗可以知兴衰,明兴替之理;写诗作画使人更灵秀更高雅;学伦理,知廉耻,董荣辱,辩是非,文化的作用不可估量。明确文化价值,理解教育内涵,坚定不移坚持文化为导向,教育为前提的宗旨,将文化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推陈出新繁荣文化培育新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使用。”[1]
三、传统文化与创新
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复杂的思想与社会活动,自然在新陈代谢中循环,社会在不断变革中前行,可以说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文化发展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的主体是人,反过来又影响改造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涵,但随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如果不加以持续创新,终被淘汰。传统文化创新是保持内在活力的必然要求,“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文化的作用无论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皆有其特殊魅力,教育更应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凝聚人心统一信仰的社会责任中,展现民族精神的独特价值,保持传统文化魅力四射的科学性,不断坚守完善传统文化的基础,还要勇敢 超越和进步,从内容到形式,从精神到思想力争全面创新,古为今用,洋为我用,不盲目照搬,有选择地借鉴,深扎民族沃土,使民族文化大树根深叶茂,弘扬壮大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创新之路千条万条,文化复兴的目标不变,创新方式多种多样,目的一致,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要坚持真理不动摇,不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捷径,不搞标新立异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久远支撑。
[1]蔡元培.教育独立主义全集(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7.
[2]习近平.政治局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R].2014-02-24.
【责任编辑:周 丹】
G122;G521
A
1673-7725(2017)04-0100-02
2017-03-02
唐田田(1985-),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