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姑姑”称谓语的地区变异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皖北回族姑姑

许 诺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文化视点】

回族“姑姑”称谓语的地区变异

许 诺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回族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既保留了民族特点,也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本文从回族对“姑姑”的称谓的地域变体入手,来探讨回族语言的民族和地域特点;另外以皖北地区对“姑姑”的称谓为例,探讨“姑姑”的称谓在同一地区回族内的差异,从而研究回族语言进一步汉化的进程机制及其原因。

回族;“姑姑”称谓语;地区变异

回族作为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拥有1000万人口,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回族语言演变到了今天,成为一种既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同于方言的“族言”。[1]它有两大特点:一是民族性。所谓的民族性主要指回族语言中夹杂着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选择用语。这些外来语在伊斯兰教义的传播中融入回族语言中,并由宗教专门用语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用语。二是地域性。回族散居在全国范围内,“地异言殊”,回族话必定与当地的语言融合在一起。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当今回族语言的态势正是外语词汇与汉语方言、普通话三军会合的态势。

一、皖北回族亲属称谓语“姑姑”( [ma35][ma51])的地区变异

皖北地区一带对“姑姑”的称谓极其有特色,称作[ma35][ma51] 与汉族的[ku55][ku55]不同。 人们推测 [ma35][ma51] 是当地回族为了表示亲昵而选择的音节。[ma35][ma51]音与“妈妈”[ma214][ma34]只是在音调上不同,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都是一致的。皖北地区回族大家庭内,旁系亲属关系较为亲密的当属姑侄关系。就像西北地区,把叔父称为“爸爸”[ba35][ba35],而且照排行,称“二爸爸、三爸爸、四爸爸”,也有些地方称“二大、三大、四大”等。因此,皖北回族称“姑姑”为 [ma35][ma51]以示亲昵,在声调上也与“妈妈”区别开来。

二、皖北地区回族“姑姑”称谓语的使用调查

本文以安徽北部砀山县的回族社区为例,考察回族老中青三代对“姑姑”称谓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为研究其他回族语言进一步汉化的原因和进程机制提供参考。

当然也存在着这种情况:面对汉族和回族的不同,人们会说不同变体。但在这里只讨论对自己姑姑的面称,不讨论和其他人尤其是汉族朋友相处时对姑姑的背称。因为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交流的通畅,会采用互相听得懂的语言变体,那么回族就会采用和汉族一样的称谓方式。所以为了研究回族在自己族内对姑姑称谓的变异,本文不考虑回族与汉族交往时的称谓方式,在询问方式中也明确了这一点。

调查对象:砀山县城乡的回族。变量有三组,一是城镇和农村的地域差别;二是男女的性别差别;三是老中青的年龄差别。因此共有12组:城镇男性老年人,城镇女性老年人,农村男性老年人,农村女性老年人,城镇男性中年人,城镇女性中年人,农村男性中年人,农村女性中年人,城镇男性青年人,城镇女性青年人,农村男性青年人,农村女性青年人。

调查目的:考察他们对“姑姑”称谓语的选择。

调查人数:每组调查10人,因此调查总人口为120人。

调查方法:询问法。基本句式有:“你父亲有姐姐或妹妹吗,你当面怎么称呼她?”“你平时和家人或亲戚讲‘姑姑’的时候,是说[ku315][ku35]多一点还是 [ma35][ma51]?”

调查结果经整理后如下:

(一)农村比城镇更经常使用[ma35][ma51];

(二)男性比女性更经常使用[ma35][ma51] ;

(三)老年人比年轻人更经常使用[ma35][ma51] 。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农村比城市回族聚居程度高。

(二)女性语言活跃性本来就要比男性高,更容易接受新词新语。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在各个方面都要贯彻伊斯兰风俗。

(三)老年人的交际圈最单一,范围小,平均教育水平也最低,配偶也几乎同是回族;年轻人回汉通婚情况日益增多,交际圈复杂,教育水平高。

(四)城镇化的推进,乡下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原本“依清真寺而居”的格局被打破,回汉交流日益增多。

由此可以看出,回族语言的汉化机制主要还是回族社区对回民的约束力越来越薄弱,如今年轻人去清真寺礼拜的也越来越少,一些传统习惯包括语言习惯也渐渐丢失。人们越来越难对回族文化进行持续守护,这一点也逐渐体现在语言习惯上:一开始回族使用汉化的亲属称谓只在同汉族交流时使用,后来回族中青年将这种汉化的亲属称谓带入到回族社区内。

三、结语

不同地域的回族语言都有其特点,而皖北地区对“姑姑”的特殊称谓 [ma35][ma51]就是一个很好的区域变体的例子。语言变化是渐进的,本文探讨了皖北老中青城镇和农村三代人对“姑姑”称谓的用语情况,发现 [ma35][ma51]渐渐不为年轻人使用,呈现出被 [ku315][ku35]取代之势。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话的推广,回汉通婚的普遍化,回族语言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皖北回族对“姑姑”的特殊称谓会不会消失,人们尚且不能确切地预料,但是[ku315][ku35]和 [ma35][ma51]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和谐共生。语言反映社会状况,本文结论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皖北回族社区保存民族性、丰富中华民族多元化也有着警示意义。

[1]赵杰.回族释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36-38.

【责任编辑:周 丹】

H15

A

1673-7725(2017)04-0006-02

2017-02-10

许诺(1992-),女,安徽宿州人,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皖北回族姑姑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爱漂亮的姑姑
春姑姑走啦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姑姑出嫁了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